吳 薇
(廣東省冶金建筑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80)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簡稱為UHPC)是一種力學性能超高、耐久性能優異、體積穩定性優良的新型水泥基復合材料,在橋梁工程和建筑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在現場施工中,自然養護能完全滿足具體工程的要求,降低成本,并且操作簡便,有利于環境保護。為了探求UHPC的更為廣泛的應用途徑,在本研究中,以試驗的形式將UHPC推廣到橋梁蓋梁結構中。
蓋梁是橋梁結構中的受力部件,起著連接上、下部結構的重要作用,它承受著上部構造的恒載及主梁傳遞給它的活載效應,并將這些荷載傳遞給橋墩和基礎[1]。為了兼顧橋梁的周邊環境和施工速度,設計大懸臂內部挖空率大的蓋梁,它是一種很好的施工方案:①大懸臂蓋梁能減少橋墩的數量,保證了下部空間有足夠的行車寬度和視野;②大挖空率蓋梁減輕了蓋梁的自重,順利實現蓋梁一次吊裝,加快了施工速度。然而,大懸臂和大挖空率的蓋梁設計利用普通混凝土是難以實現的[2-5]。因此,將UHPC高性能混凝土推廣到大懸臂和大挖空率蓋梁當中,就能更為突顯其工程價值。
本試驗以農新路高架橋UHPC蓋梁工程為依托,擬分析新型UHPC150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利用Midas軟件,建立UHPC蓋梁橋墩模型;計算分析蓋梁的內力和應力特性,并且對其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抗彎計算、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應力和變形計算;參考法國規范《AFGC(UHPFRC)》,對其結構進行抗剪計算;并將其與傳統混凝土蓋梁進行比較,討論混凝土抗拉強度與蓋梁挖空率之間的關系。
農新路高架橋工程(云山橋~廣清高速新華站立交)是云山大道的西段,路線呈東西走向,西接廣清高速新華站立交,與新街大道,規劃廣河、廣湛客運專線,在建廣清、廣佛城際輕軌呈十字型交叉,東止于武廣高鐵西側既有云山橋16#墩,路線全長約1.01 km。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道,設計行車速度60 km/h;橋梁荷載為城-A級;跨相交道路的橋下凈空不小于5 m(掉頭車道不小于 3.5 m), 跨鐵路的橋下凈空不小于6.6 m。
農新路高架主線橋第五聯蓋梁(13#~16#)為空心箱型結構(如圖1,2所示),采用UHPC150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整體預制而成,單片蓋梁總重150 t,達到了50%的挖空率,可實現蓋梁的一次吊裝。蓋梁高1.20~2.73 m,寬2.0 m,腹板厚度均為30 cm,頂板厚為25 cm,底板在等厚處為30 cm,懸臂端為20 cm;在支座位置處設置了 15 cm 厚的橫隔板,與墩身相接處則各設置兩道30 cm厚橫隔板。為方便壓漿套筒(型號:GT40)的設置,橋墩部分有60 cm高墩身與蓋梁一起預制。此外,UHPC大懸臂蓋梁采用在工廠預制的施工工藝。
通過農新路的試驗蓋梁設計可知,其挖空率達到50%以上,這會使蓋梁的自重減輕,可實現一次吊裝,且加快了橋梁施工速度。然而,這樣的設計使用普通的混凝土是不安全的,其原因為:①普通混凝土超過50%挖空率蓋梁很難有足夠的承載力抵御上部結構的荷載;②大挖空率蓋梁容易導致混凝土開裂,使得抗裂驗算不能通過。因此,要達到施工和設計要求,必需選用抗拉和抗壓強度大的混凝土。
農新路高架主線橋第五聯的下部結構采用正常非隱式蓋梁,并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150材料。該材料也稱活性粉末砼(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簡稱為RPC)或適用于正交異性橋面板的超高韌性混凝土(Super Toughness Concrete,簡稱為STC)材料。它是一種由水泥、礦物摻合料、細集料、鋼纖維及外加劑等材料或由UHPC150材料制成的干混料。該干混料加水拌合并經凝結硬化后,形成一種具有高抗彎強度、高韌性及高耐久性的水泥基復合材料。UHPC的鋼纖維體積含量為2.5%,水膠比宜為0.16~0.22。

圖1 UHPC蓋梁立面圖(單位:cm)Fig. 1 Elevation-view of UHPC beam(unit:cm)

圖2 UHPC蓋梁的俯視圖和剖面圖(單位:cm)Fig. 2 Plan-view and section-view of UHPC bent cap(unit:cm)
UHPC150材料棱柱體抗壓強度標準值取為立方體抗壓強度的0.6倍,材料分項系數按1.5考慮,抗拉強度按抗壓強度的10%考慮,UHPC150具有軸拉應變硬化特性,UHPC150力學性能試驗應參照《普通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 50081-2016)》規定的方法進行,立方體抗壓強度試驗應采用100 mm×100 mm×100 mm立方體試件,加載速率為1.2 MPa/s。混凝土試件強度代表值的確定應符合《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GB/T 50107-2010)》中的規定。UHPC150抗凍等級均設計為F500,抗滲等級均為P40。UHPC150材料的主要設計參數為:立方體抗壓強度150 MPa,軸心抗壓強度60 MPa(標準值90 MPa),軸心抗拉強度6 MPa(標準值9 MPa),彈性模量45 GPa[6]。
為了驗證UHPC大懸臂蓋梁是否能通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抗彎強度的驗算、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應力和抗剪強度的驗算,本研究建立了模擬農新路高架橋的UHPC蓋梁Midas有限元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蓋梁有限元模型Fig. 3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bent cap
UHPC蓋梁有限元模型共有95個節點,92個單元和3條預應力鋼束。蓋梁與橋墩采用剛性連接,蓋梁上分布8個支座,上部結構傳遞的力模擬成作用在支座點上的集中力,每個支座受力為162.5 kN,因而,支座上傳遞力和本身蓋梁自重可作為模型恒載。活載采用城-A級移動車輛荷載,3條預應力鋼束的分布如圖4所示。

圖4 預應力鋼束形狀和分布(單位:cm)Fig. 4 The shap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restressed steel(unit:cm)
UHPC蓋梁的計算結果包括:位移、內力及應力分析3部分,其短期效應分析分別如圖5~7所示。從圖5中可以看出,其最大位移出現在大懸臂端部,最大位移為3.69 mm,由于UHPC混凝土的彈性模量比普通混凝土的大,而混凝土的彈性模量與蓋梁結構的位移成反比,因此,利用UHPC制成蓋梁的位移較小。大懸臂蓋梁與普通形式蓋梁的位移形式也不相同,因為普通形式蓋梁的最大位移點出現在蓋梁跨中。從圖6中可以看出,彎矩的最大值出現在橋墩與蓋梁連接處外部,為-411 kNm,而且這樣的大懸臂蓋梁都是反彎矩。從圖7中可以看出,最大壓應力(5.7 MPa)位置出現在橋墩和蓋梁連接處的墩頂上,而最大拉應力(2.7 MPa)的位置出現在橋墩與蓋梁連接處上。

圖5 荷載短期效應位移變形Fig. 5 Deflection diagram of short-term effect.
結合Midas數值分析的位移、彎矩及應力結果,由《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D62-2012)》要求和UHPC特殊的材料性質可知,UHPC大懸臂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最大彎矩526 kN·m在支點上,且小于規范限值;另外,蓋梁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短期效應的拉應力2.7 MPa小于規范值0.7ftk,因而蓋梁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抗剪強度的驗算。

圖6 荷載短期效應組合彎矩Fig. 6 Bending moment diagram of short term effect.

圖7 荷載短期效應應力Fig. 7 Stress diagram of short term effect.
大懸臂大挖空蓋梁是彎剪受力為主的構件,在彎曲應力和剪應力的共同作用下,將產生與梁軸線斜交的主拉應力和主壓應力。因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較高,不會被破壞;而蓋梁的最大拉應力為2.7 MPa,超過了普通混凝土的。例如:C50混凝土的抗拉強度為2.65 MPa。當主拉應力較大時,則可能使構件沿著垂直于主拉應力的方向產生裂縫,并導致蓋梁發生破壞。因此,鋼筋混凝土蓋梁除應進行正截面強度計算外,還需對其抗剪強度進行計算。抗剪強度的計算是大懸臂蓋梁驗算的關鍵。
蓋梁截面很少采用大挖空率形式,而這樣的大挖空率形式需要性質很好的混凝土,且大懸臂蓋梁的抗剪驗算是關鍵,通常的大懸臂蓋梁都是因橋墩和蓋梁連接處拉應力較大、出現了裂縫而導致破壞的。通過分析5種挖空形式相近而又有不同的挖空率Midas模型,并計算其在正常使用狀態的最大拉應力,得到挖空率與最大拉應力成正比關系,如圖8所示。

圖8 挖空率與最大拉應力的關系Fig. 8 Maximum tensile stress and hollowed rate
從圖8中可以看出,正常使用狀態的最大拉應力越大,結構在正常使用過程中越容易發生裂縫。且挖空率越大,蓋梁的最大拉應力越大。根據不同的挖空率,選用不同的混凝土,可驗算抗剪強度。本試驗工程中的試驗型超過50%的蓋梁,無疑是選用UHPC150混凝土最為合適。
通過采用Midas軟件進行分析和對UHPC大懸臂蓋梁進行計算,得到的結論為:
1) 本蓋梁設計由于懸臂過大,其彎矩圖不顯示正彎矩,最大彎矩點出現在橋墩與蓋梁連接處。
2) 對蓋梁抗剪能力來說,不同挖空率對應不同的抗剪能力。挖空率越大,抗剪能力越差。因而,對于挖空率大的蓋梁,應選用高性能混凝土。
3) 選用UHPC混凝土設計蓋梁能夠有效降低蓋梁的自重(即截面挖空加大),順利實現蓋梁一次吊裝,且方便施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范立礎.橋梁工程安全性與耐久性——展望設計理念進展[J].上海公路,2004(1):1-7.(FAN Li-chu.Safety and durability of bridge engineering-progress in the concept of prospect design[J].Shanghai highway,2004(1):1-7.(in Chinese))
[2]張煥濤.大懸臂蓋梁橋梁成橋適用性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4.(ZHANG Huan-Tao.Study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bridge into large cantilever beam bridge[D].Xi’an:Chang’an University,2014.(in Chinese))
[3]劉昌義.獨柱式大懸臂橋墩在城市橋梁中的應用[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06(5):129-130.(LIU Chang-yi.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ngle column type large cantilever bridge pier in the city bridge[J].Highway Traff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Application Technology Edition,2006(5):129-130.(in Chinese))
[4]趙永軍.蘇州高架橋大懸臂預應力蓋梁施工技術[J]. 鐵道勘察,2007,33(2):92-93.(ZHAO Yong-jun.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Suzhou viaduct large cantilever prestressed pier-beam[J].Railway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2007,33(2):92-93.(in Chinese))
[5]楊開屏.高架車站大懸臂預應力蓋梁設計探討[J]. 鐵道標準設計,2010(12):103-105.(YANG Kai-ping.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large cantilever prestressed pier beam design of elevated station[J].Railway Standard Design,2010(12):103-105.(in Chinese))
[6]夏正兵.UHPC混凝土摻入納米材料后性能改善研究[J].江蘇建材,2016,23(5):18-21.(XIA Zheng-bing.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UHPC concrete mixed with nanomaterials[J].Jiangsu Building Materials,2016,23(5):18-21.(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