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守斌
有人說,中國的省份中,只要帶了個“西”字的,都是貧窮落后的地區,例如陜西、江西、廣西。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山西人發現自己既不是發達先進的東部省份,又不是重點支持的西部省份。于是,在山西的民間和官場上就出現了一種自嘲的說法:“不是東西”,用于表達窘迫尷尬的處境。
山西本應成為一個富省,人口不多,壓力不大,很多商品都能自給自足。特別是山西有極其豐富的煤炭資源,現在中國能源的70%依靠煤炭,而中國煤炭的60%又靠山西,煤炭的價格又被壓得極低,所以賣煤炭是越賣越窮,以至于快要窮到中國之最了。
對于山西人的看法,有人說山西人大氣。婚喪嫁娶,大擺宴席;人際交往,大包送禮。雖然這些年山西人并不富裕,但他們的禮數周全。但也有人說他們小氣,穿著打扮不時尚,飲食簡單,不離面食,醋更是離不開的,早晚就是小米粥。
也有的人說山西人有才華,山西歷史上的名人,他們可以數上一串來:關羽、武則天、王勃、王維、柳宗元、關漢卿、羅貫中等等,可有人卻說山西人才少,到現在,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中卻沒有幾個是山西人,山西也沒有高等學府和享譽國際的學術大師。
有人說山西人做生意精明,舊時的晉商譽滿全國,還踏出了國門,清朝的國家財政都要仰仗山西人的補貼。但現在的山西卻沒有一家企業在全國脫穎而出,歷史久遠、馳名中外的龜齡集、定坤丹,都曾是山西人的驕傲,可現在市場份額又如何呢?
山西在封建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中國北方經濟最繁榮、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人才輩出,涌現了一大批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他們性格中的開拓精神、創業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融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山西人在創業能力方面的確出類拔萃,從很多歷史名人的著名事跡中都能看出這一點,他們不畏艱險、外向創業的精神更是值得稱道。
晉西北地瘠民貧,長久以來,這里的青壯年男子就有“出口”的習俗,這里的“口”指的就是張家口,就是從張家口到蒙古或更遠的地方尋找生活出路,他們打工掙錢以養家糊口,是名副其實的古代“打工仔”,而且往往一走多年,音信全無,悲涼的“走西口”小調就是由此應運而生,流傳千古。這既表達了山西人離別與思念之情,也寄托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說“出口”是迫于生計、無奈之下的選擇,是山西人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的一種體現。
(摘自“百度閱讀”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