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開瑜
摘要:近年來,非語言交際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越來越受到我國語言學家及外語教學界的關注。本文以《走遍法國》(第一冊/上)為例,分析非語言交際的各項分類(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及環境語)在教材中的體現,幫助教師及學生更好地了解非語言交際的作用。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原版教材;走遍法國;法語教學
一、引言
隨著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興起,受到了語言學家們的廣泛關注,而其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學習一門外語,最本質的動機就是為了達到有效交流的目的。而非語言交際研究的帶頭人之一萊伊·L·伯德克斯戴曾就人際交流問題做過如下分析:在兩個人的對話中,通過語言傳達的信息,不過占整體的35%,剩下的65%則通過談吐風度、動作、姿勢、與對方的距離等語言之外的手段傳達。這一分析說明了非語言行為在交際中的重要作用?!蹲弑榉▏罚ǖ谝粌?上)是為了法語初學者編制的一套法語原版教材,由法國Hachette出版社出版,包括學生用書、教師用書、練習冊、mp3光盤和DVD光盤。其中DVD光盤為初學者提供了最直觀的影像,其中各種各樣的生活化的場景更是便于初學者即使不完全理解人物語言也能通過其中人物的非語言行為對語言表達的內容進行推測。之后再由教學者進行引導,帶領學生一起討論,驗證之前的推測。這樣的過程不僅調動了學習者的主動性,也讓語言知識不再枯燥冰冷,能夠使學生真正理解并運用。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非語言交際的理解運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嘗試以《走遍法國》(第一冊/上)為例,分析非語言交際行為在這本教材中的體現及其作用。
二、非語言交際的定義與種類
關于非語言交際的概念界定,《劍橋語言百科全書》中認為,非語言交際是對聽覺的(非語言聲音),視覺的(面部表情、手勢、眼睛接觸和身體姿態)、嗅覺的、身體空間距離的研究。語言學家普希和基斯(Ruesch and Kees)認為非語言交流是指出語言之外的一切交流。而語言學家薩摩瓦爾(L.A.Samovar)則認為,非語言交際手段包括表情、動作、手勢、觸摸、界域、服飾、副語言、時間、場景等。盡管眾說紛紜,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非語言交際是一項覆蓋范圍極廣,內容豐富的跨學科學術研究。從大的方向看來,除言語交際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為舉止、身體動作、面部表情、服飾衣著等因素進行的交流我們都可以稱之為非語言交際。
至于非語言交際的分類,我們可以借鑒中國學者畢繼萬的四分法,將非語言交際分為4類: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體態語(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姿態,基本禮節動作(如握手、親吻、擁抱、微笑);副語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說話人轉換及各種非語義聲音;客體語言(Object language)-包括衣著化妝、身體氣味的掩飾、家具和車輛提供的交際信息等;環境語言(Environmentallanguage)-包括空間信息(近體距離、領地觀念、座位安排等)、時間信息、建筑設計與室內裝修、聲音、燈光,顏色等。(畢繼萬,1999:6-7)
三、非語言交際與高校法語教學
關于非語言交際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已經引起我國外語教學界的廣泛關注。前文引言中所列舉的西方學者對于交際中語言行為與非語言行為所起的作用的百分比,雖然在不同的調查中呈現出不同的統計數字,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人類的交際是語言行為與非語言行為的結合。只有二者結合才能構建出完整而高效的溝通交際體系。而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往往比較注意語言行為的正確性、合適性和可接受性,卻容易忽略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文化差異及其影響,因為造成跨文化交際中誤解和沖突頻頻發生。(畢繼萬,1993,40)
而具體到高校法語教學中,對于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及合適性仍然占據教學任務的首要位置。然而法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去法國深造或進入法國企業的比例越來越高,其他專業的同學也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來增強自己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無論是就業還是深造,都避免不了身處法國文化的大環境中。置身于跨文化交際場景中,對于非語言交際行為的理解,熟練了解中法兩國人們在非語言交際行為方面的差異,有助于更快地融入當地社會,更好更順利地開展工作學習,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文化誤解或沖突。
四、非語言交際在《走遍法國》(第一冊/上)中的體現
作為較早一批引入國內的法語原版教材,《走遍法國》受到法語教學界的普遍好評。其特色在于通過影片講述了3個法國年輕人:Julie、Benoit、Pascal在巴黎的合租生活。而每一課都會營造一個具體而又生活化的交際場景,如尋找室友,帶自己的父母參觀公寓,在工作中應對客戶等等。通過影片使學生對于語言的應用有更加具象化的感知,而不只是課本上冰冷的字母和語句,這一點與國內同行的法語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就嘗試以《走遍法國》(第一冊/上)為例,談一談非語言交際在法語教材中的體現。
(一)體態語
體態語包括基本姿態(姿勢和身勢),人體各部分動作和基本禮節動作。而人特各部分動作則包括頭部、面部、眼部、臂部、手部、腿部動作以及體觸行為等。在第一單元第一課中,Benoit和Julie要尋找一個新的合租者。在面試了好幾個人失敗后,他們迎來了年輕美麗的Ingrid。Benoit顯然被Ingrid 吸引,熱情地和她聊天,而Julie此時的身體動作是上身后退靠在沙發上,雙手抱胸,頭偏向一側,嘴巴略向上撅起。顯然Julie對這位女候選者并不滿意,并且可能是對于Benoit對其如此熱情地表現有一絲嫉妒。最后Benoit詢問地眼神看向Julie時,她搖了搖頭作為不同意的表示。
關于體態語的補充交際的作用,在職場交際語境中也有所體現。如第三課中,實習生Laurent面對難纏的客人Desport女士時,本是遵守旅行社規定要求其出示護照來對機票進行修改,卻被后者認為是對于??偷牡÷?。正當Laurent不知所措時,他的負責人Benoit終于出現了??匆夿enoit進入辦公室的那一刻,Laurent馬上從椅子上起身,把椅子讓給Benoit坐,其體態語很明顯地表明了讓Benoit來處理這個難纏的客人的意愿。
(二)副語言
副語言的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范圍只包括伴隨言語的某些聲音現象,廣義的范圍則除言語的聲音現象之外,還將體態動作、面部表情、甚至某些書寫符號及言語交際情境。(畢繼萬,1999:45)本文將副語言分為三類:沉默、話輪轉接、非語言聲音。
在第七課,Benoit和Pascal早上起得很早,在廚房討論由于大罷工而產生的交通擁堵。這是Julie進入廚房,說的第一句話就是“Hum, ca sent bon!”這里的“Hum”就是很典型的非語言聲音,表示食物吃起來或聞上去很美味。
又例如在第八課,Pascal詢問自己兼職的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Isabelle,在這樣的街區為青少年舉辦各種活動有沒有產生過問題,Isabelle的回答是“Non, jamais. Enfin, pas trop.”(從未有過。恩,不是很多。)這里的“Enfin”是很典型的法語中用來填補話語空隙的語助詞。法國人如同西方國家的很多國家一樣,比較忌諱交談中出現沉默不語的情況,比較令人接受的是對話人的有聲反饋。類似這樣的詞在法語中有很多,例如“hein, fin, du coup”等等。這也是跨文化非語言交際中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部分之一。
(三)客體語
一般的看法是,客體語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妝品、修飾物、服裝等。起到實用和交際的兩重作用。交際作用方面,這些物品可傳遞非語言信息,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個人特征。因此個人物品也是非語言交際的一種重要媒介。(畢繼萬,1999:59)
在《走遍法國》(第一冊/上)中,客體語言的交際屬性也有一定的體現。在第六課,Julie和新朋友Claudia一起路過一家珠寶店,里面正在舉行聚會。在被Yves邀請后,兩人欣然進入。Julie在那兒遇見了Francois。當時Francois身穿正裝西服,打領帶,但是留著長頭發扎成一個辮子。即使是在開放的西方國家,留長發和蓄胡子的男性也被視為嬉皮士式的對社會現實不滿,自由奔放的男青年的標志。這里Francois的穿著及個人形象,也暗示了他的藝術家身份。
而第八課、第九課中,Benoit去機場接日本客人Ikeda先生并陪同其游覽巴黎。兩人均穿著長風衣,里面搭配成套的西服搭配領帶,是典型的職場衣著搭配,表明對于對方及交際場合的尊重。
(四)環境語
影響跨文化交際的環境因素包括空間信息(對于擁擠的態度、近體距離、領地性、空間取向、座位安排等)、時間、建筑設計與室內裝修、聲音、燈光、顏色、標志等。在《走遍法國》(第一冊/上)中,對于近體距離的體現較為明顯。
人們交談時彼此的空間距離往往顯示出交談者之間關系的親密程度。近體距離通常被分為四類:親密距離,相互之間相距不過18英寸,例如Julie見到父母時行法國特色的貼面禮,此時雙方距離非常近;個人距離,約為1.5~4英尺,多指朋友間談心的距離,例如第七課Benoit和Pascal在廚房相對而坐談論罷工時的距離;社交距離,多指相距4~12英尺,談論內容多為非個人事宜;公共距離,距離為12英尺以上,一般適用于講課、演說、演戲等場合,如第十一課Julie參加銷售培訓時與老師的距離。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語言交際的作用在《走遍法國》這本教材中有較為詳細的體現。通過演員在影片中的表演,使初學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法國文化語境下的語言行為與非語言行為,使其更具象化與情景化,更便于學生理解。
五、結語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非語言交際的作用越來越得到重視。法語教材的編寫也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發展,更注重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目前國內出版的法語教材更多地還是側重對于語言交際能力的塑造,而忽視了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作為法語學習者,跨文化非語言交際也是需要掌握的一門知識,可以使學習者擁有更好的交際能力,更快地適應日后的工作或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Guy Capelle, Nolle Gidon著.走遍法國(第一冊/上)[M].吳云鳳,胡瑜編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馬益平.從現代法語教材《走遍法國I》看非語言行為的交際功能[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