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春, 高文達, 毛 敏
(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四川成都 610031)
近年來,農業問題受到國家、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4年聚焦“三農”問題。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我國主要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群體進行農業生產,生產分散且規模較小[1]。由于農產品的流通體制和流通成本結構呈多元化和復雜化[2],供應鏈下游的收購商、分銷商、零售商或者龍頭企業,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往往擁有更大優勢,在農產品供應鏈博弈中占主導地位,而渠道利潤的分配偏向于主導方[3-5],這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積極性。
從渠道行為理論角度,保障農民利益的關鍵是在增加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基礎上實現渠道權力高度均衡[6]。農民專業合作社(FPC)是一種有效改善農民在渠道中的弱勢地位,提高農民收入與產量的農產品流通組織方式。張晉華等通過統計分析證明加入合作社對農民的純收入有顯著的正向作用,且小農戶數量與農民合作社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之間存在密切聯系[7]。李世杰等通過實證分析證明合作社聯合生產擴大規模可以幫助農民增強渠道影響力,使其在利潤分配中占有更高的比例,實現增產增收[8]。An等通過雙渠道Stackelberg主從博弈模型證明通過合作社可以有效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形成品牌價值,提高產量和收益[9]。浦徐進等通過分析不同渠道權力結構下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效率,給出合作社銷售模式選擇的依據[10]。
文獻[6-10]推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方面的研究,然而并未深入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戶渠道權力的潛在因素和實現農戶增產增收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渠道與未加入合作社的散戶傳統渠道之間的影響。理解和研究農民專業合作社渠道權力的影響因素如何影響渠道權力,以及渠道權力結構的變化對合作社農戶與散戶利潤和產量的影響,對提高農戶決策效率與收益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渠道權力被定義為某個渠道成員為了自身目標而影響另一個渠道成員行為的能力[11]。實際運用中多用間接法對渠道權力大小進行測評[12],根據因素影響權重大小依次為渠道中的位置、身份替代性、組織化程度、專用性資產、轉換成本[13]。在農產品供應鏈中,農民的渠道位置始終處于上游,渠道中的位置相對固定,其渠道權力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身份替代性和組織化程度,例如農戶數量、農戶是否參加合作社等都會影響農戶的渠道權力。
通過以上分析,基于以合作社農戶比例表征的合作社規模及其渠道權力大小,合作社渠道存在3種渠道權力結構:合作社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Stackelberg、垂直納什均衡和下游零售企業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Stackelberg[14-16]。本研究探討了不同合作社渠道權力水平下3種雙渠道渠道權力結構的農產品供應鏈定價與生產策略,通過博弈推導得到3種結構下各參與者的最優產量銷量、最優利潤,并通過算例驗證了所得命題的正確性,進而分析了合作農戶比例對于渠道權力變動的影響,最后給出相應的結論。
本研究的雙渠道農產品供應鏈結構如圖1所示,其中有合作社參與的渠道為合作社渠道,無合作社參與的渠道為散戶渠道。
在合作社渠道中,存在一個大型零售企業向合作社以單價r收購農產品,再以單價p出售給消費者,例如農超對接模式,并將合作社視作公益組織,不從渠道中賺取差價利潤,其與合作社農戶視作同一層級的參與者,合作社渠道為由合作農戶(合作社)-大型零售企業-消費者構成的三級供應鏈。

在傳統渠道中,比較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為農戶將農產品賣給當地的產地批發商,由其轉賣給銷地批發商,零售商再從銷地批發商處批發后進行零售,即多級批發商銷售模式[17]。因此傳統渠道為由散戶、中間商1、中間商2、零售商和消費者構成的五級供應鏈。中間商1以單價w1從散戶處收購農產品,加價m1以w2的價格賣給中間商2,中間商2加價m2,零售商再以w3的價格從中間商2處批發,加價m3后以價格p出售給消費者。
(1)共有n戶農戶,其中,農戶i(1≤i≤s,i∈N)參加合作社,產量為qi,農戶j(s+1≤j≤n,j∈N)不參與合作社,產量為qj,且2≤s≤n-1,農戶是否選擇加入合作社由利潤驅動。

(3)不考慮合作社為農戶帶來的成本優勢,合作社農戶與散戶生產每單位農產品成本為c;不考慮其他參與者與農產品生產無直接關系的成本,包括運營成本、運輸成本等。
(4)合作社規模由合作社農戶占所有農戶數量的比例s/n決定,且存在規模臨界點λ(0<λ<1),其取值由農產品品類、合作社效率、政府政策、下游企業市場規模等因素共同決定,渠道主導權由s/n和λ(0<λ<1)比較決定。
(5)傳統渠道中保持下游占主導,即渠道權力大小排序為散戶<中間商1<中間商2<零售商,弱勢方跟隨強勢方決策。
(6)不同渠道間的主導方之間、弱勢方之間的渠道權力相同,各參與者信息完全對稱。
(7)散戶、中間商1、中間商2、零售商的邊際利潤大于零,即w1-c>0,m1=w2-w1>0,m2=w3-w2>0,m3=p-w3>0且p=w3+m3=w2+m2+m3=w1+m1+m2+m3。
雙渠道農產品供應鏈的傳統渠道由下游占主導,合作社渠道權力結構有3種:s/n>λ,合作社規模較大,渠道權力相比企業占有優勢,合作渠道由合作社農戶主導(MS-RS);s/n=λ時,合作社與企業渠道權力形成垂直納什均衡(VN-RS);s/n<λ時,即合作社規模較小時,渠道權力依舊集中在下游企業,合作社渠道由企業主導(RS-RS)。

采用逆向歸納法[18]可求解該問題,決策問題為
(1)
(2)

(3)
聯立求解公式(2)、(3),可以得到企業的最優銷量和非合作社農戶j的最優產量:
非合作社渠道中間商1和中間商2的利潤可表示為
(4)
(5)

(6)
(7)
可以得到對合作社農戶最優的售價格以及對零售商最優的加價策略:
將計算結果回代,可以得到在MS-RS渠道權力結構下的均衡解如表1所示。

同樣采用逆向歸納法求解,決策問題為
(8)

(9)
求解可以得到在RS-RS渠道權力結構下的均衡解如表1 所示。

表1 3種渠道權力結構下生產與定價策略均衡解
決策問題可以表示為

(10)
求解可以得到在VN-RS渠道權力結構下的均衡解如表1所示。


表2 3種渠道權力結構下的利潤分配


命題1表明,MS情形下合作農戶的農產品售價大于VN情形,且VN情形下的農產品售價大于RS情形。而當合作社渠道任意一方擁有絕對渠道決策權力時,非合作社渠道中的散戶農產品售價保持不變,但當合作社渠道達到垂直均衡(VN)時,會導致非合作社渠道中的農產品售價下降,且合作農戶的產品售價總是高于散戶的售價。
命題2:pMS=pRS>pVN。證明與命題1證明類似,故略。
命題2說明,合作社渠道中達到垂直均衡(VN)時的農產品市場售價低于該渠道任意一方擁有絕對渠道決策權力時的售價。說明垂直均衡情況會降低農產品的市場價格。

命題3表明,VN情形下合作農戶的產量相比較其他2種權力結構更高,散戶產量相比較更低,農產品總產量相比較更高,說明合作社渠道的垂直均衡會促進總產量的提高。


命題4表明,對于合作農戶來說,MS情形下的利潤高于VN情形的利潤,而在RS情形時利潤最低。對于散戶來說,合作社渠道任意一方擁有完全主導權時不會影響到其利潤,但一旦達到均衡(VN),散戶利潤就會降低。農戶總利潤也有與合作農戶相似的結論。

命題5表明,在散戶渠道保持下游主導情況下,另一合作社渠道的渠道權力垂直均衡時對于散戶渠道最為不利,此時散戶渠道各參與者利潤皆降低;若合作社渠道中有任意一方擁有完全渠道權力時,散戶渠道各參與者利潤保持不變。

命題6說明渠道權力結構處于均衡狀態時,雙渠道總利潤最高,其他2種渠道權力結構下的渠道總利潤則相等。渠道垂直均衡對于整體利潤的提高有促進作用。
本節先給出參數值確定時3種渠道權力結果下的均衡解,之后通過算例分析不同權力結構下農產品雙渠道供應鏈中農戶的產量和利潤隨合作社規模的變化規律。取參數a=100,b=0.01,c=0.1,n=100,λ=0.5,得到表3、表4、圖2和圖3。

表3 3種渠道權力結構下的均衡解

表4 3種渠道權力結構下的利潤分配

由圖2可知,存在間斷點s=50,此時合作社渠道內的合作社與企業渠道權力達到均衡(VN),合作農戶平均產量和總農戶平均產量都高于相鄰點,而散戶平均產量低于相鄰點,進一步驗證了命題3的正確性。當合作社渠道內任意一方擁有絕對渠道決策權力時(MS或RS),隨著合作社農戶數n的增加,合作農戶的平均產量減少,減少速度呈下降趨勢;非合作農戶的平均產量增加,增加速度呈上升趨勢;總農戶平均產量保持不變。結合表1可知,合作社農戶與散戶的總產量保持不變,合作農戶與散戶的平均產量的變化是由農戶數量的變動導致,且當合作農戶數在80附近時,合作農戶平均產量、散戶平均產量、總農戶平均產量三者相等。
由圖3可知,存在間斷點s=50,此時合作社渠道內的合作社與企業渠道權力達到均衡(VN),合作農戶平均利潤和農戶平均利潤都高于相鄰RS點,低于相鄰MS點,而散戶平均利潤低于相鄰點,進一步證明命題4的正確性。當合作社主導(MS)時,隨著合作社農戶數n的增加,合作農戶的平均利潤減少,減少速度呈下降趨勢;散戶平均利潤增加,增加速度呈上升趨勢;農戶平均利潤保持不變。當企業主導(RS)時,隨著合作社農戶數n的增加,合作農戶的平均利潤減少,減少速度呈下降趨勢;散戶平均利潤增加,增加速度呈上升趨勢;農戶平均利潤保持不變。合作農戶的平均利潤總是高于農戶平均利潤,而農戶平均利潤又總高于散戶平均利潤,且當合作農戶數在97附近時,合作農戶平均利潤、農戶平均利潤、散戶平均利潤三者相等。結合假設1農戶是否加入合作社由利潤驅動,可以給出命題7。


命題7:3種渠道權力結構下垂直均衡狀態(VN-RS)時的合作社容納農戶比例上限更大。

命題7表明,在垂直均衡狀態下合作社的規模上限更高,此種渠道權力結構有利于合作社擴大規模,合作社擁有完全渠道主導權力時的規模上限高于處于渠道弱勢時的規模上限。

證明:若(s/n)RS<λ,則max(s/n)=(s/n)RS<λ,根據假設4,當s/n<λ時,渠道權力結構處于RS-RS狀態。證畢。
命題8表明,當出現λ>(s/n)RS時,例如地方農產品完全由下游企業壟斷的情況下,合作社達到規模上限時仍舊處于弱勢,此時合作社無法繼續擴大規模以獲得渠道主導權力,渠道權力完全由下游把持,造成農戶在渠道利潤分配中始終處于弱勢,容易造成整體貧困。
渠道權力結構的不同影響雙渠道供應鏈的定價與決策方式,本研究著眼于此,考察了農產品雙渠道3種渠道權力結構下的定價、生產策略,主要得出以下結論:(1)合作社農戶的農產品售價總是高于散戶售價,說明合作社農戶的議價能力高于散戶。合作社主導情形下合作農戶的產品售價高于渠道均衡情形,且渠道均衡情形下合作農戶售價高于零售企業主導情形,說明渠道權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農戶的議價能力。散戶農產品售價在合作社渠道權力均衡時最低,其他2種情形下售價不變,說明合作社渠道達到渠道均衡時會對另一渠道散戶的議價能力產生負面影響。(2)合作社農戶產量在渠道垂直均衡情形下的最優產量高于其他2種情況;散戶產量在均衡情形下的最優產量低于其他兩種情況,說明當合作社渠道達到垂直均衡時能夠提高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但會對散戶的生產積極性產生負面影響。在總產量方面,在均衡情形下的農戶最優產量高于其他2種情況,最終市場售價相應降低,說明渠道均衡對合作社農戶生產積極性的正面影響程度大于對散戶生產積極性的負面影響程度,能促使市場價格下降,在穩定農產品物價方面有著積極作用。(3)合作社農戶的利潤總是高于散戶利潤,說明加入合作社能夠提高農戶實際收入。合作農戶的利潤在合作社主導情形下高于垂直均衡情形,垂直均衡情形下高于零售企業主導情形,說明渠道權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加農民收益。散戶利潤在垂直均衡時最低,其余2種情形利潤不變,說明合作社渠道達到垂直均衡時才會對另一渠道散戶利潤產生影響。供應鏈總利潤在垂直均衡時最高,合作社主導與零售企業主導2種情形利潤不變,說明上下游渠道權力均衡有利于提高供應鏈總利潤。(4)當合作農戶與散戶的平均利潤相同時,即s/n=(s/n)π,在利潤驅動條件下,此時合作農戶數量與散戶數量動態穩定,合作社規模達到上限。若合作社規模臨界值λ過大,例如存在地方壟斷性龍頭企業,可能會導致合作社規模s/n在達到臨界值λ前就達到飽和,渠道權力結構始終保持企業主導,此時合作農戶與散戶利潤都較低,不利于提高農戶收入。
參考文獻:
[1]浦徐進. 我國“公司+農戶”型農產品供應鏈理論模型和運作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2]趙偉. 海南農產品流通問題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9(2):87-90.
[3]Stern L W,Reve T. Distribution channels as political economies:a framework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J]. Journal of Marketing,1980,44(3):52-64.
[4]Sodhi M S,Tang C S. Supply-chain research opportunities with the poor as suppliers or distributo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4,23(9):1483-1494.
[5]Gaski J F. The theory of power and conflict in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1984,48(48):9-29.
[6]張闖,夏春玉. 農產品流通渠道:權力結構與組織體系的構建[J]. 農業經濟問題,2005(7):28-35.
[7]張晉華,馮開文,黃英偉. 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戶增收績效的實證研究[J]. 中國農村經濟,2012(9):4-12.
[8]李世杰,校亞楠,沈媛瑤,等. 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增大農戶在流通渠道中的影響力嗎——基于海南8個市縣的問卷調查[J]. 農業技術經濟,2016(9):50-59.
[9]An J,Cho S H,Tang C S. Aggregating smallholder farmers in emerging economies[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5,24(9):1414-1429.
[10]浦徐進,楊浩,劉偉. 不同渠道權力結構的合作社銷售模式比較研究[J].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5(6):99-106.
[11]El-Ansary A I,Stern L W. Power measurement in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2,9(2):47-52.
[12]于曉霖,周朝璽. 渠道權力結構對供應鏈協同效應影響研究[J]. 管理科學,2008,21(6):29-39.
[13]周殿昆. 渠道沖突頻發原因及治理路徑分析——以超市連鎖公司與供應商關系為例[J]. 財貿經濟,2008(4):90-94.
[14]Choi S C. Price competition in a channel structure with a common retailer[J]. Marketing Science,1991,10(4):271-296.
[15]Choi S C. Price competition in a duopoly common retailer channel[J]. Journal of Retailing,1996,72(2):117-134.
[16]王文賓,達慶利,聶銳. 考慮渠道權力結構的閉環供應鏈定價與協調[J]. 中國管理科學,2011,19(5):29-36.
[17]牛旭艷.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模式研究[D].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
[18]張維迎. 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