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公子

身為一個快40歲的中年人,最近我過得有些喪。
起因是網絡流行的一篇文章,名為“中年人這個稱呼你能接受嗎?”點開一看,原來是說中國第一批“80后”已經37歲,步入中年行列了。
這本來沒什么。問題是,標題前面特別加了一個四字成語:欲哭無淚……
這詞加的,可就真扎心了,似乎人過了30歲,再怎么活都只能是一件不體面的事,只有用“欲哭無淚”來形容了。
中年變成貶義詞?
這還不夠。沒多久,網上又掀起了一波批判“中年油膩猥瑣男”的風潮,順便捎帶上“中年肥大庸俗女”,每個性別列出來的特點達20項之多,避無可避,總會有一兩項中招,遂導致人人自危,大喊“我是中年怎么啦?為什么要嘲笑我們?”
但細想一下,對于青春的歌頌和羨慕,對于中年的嘲笑和嘆息,在文化中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除了趙明義手中那只代表“中年人養生”的保溫杯,就要數那句常見的玩笑話:
只要談起懷舊的電影、歌曲、往事,就一定會有人跳出來插播一句:“啊,你暴露年齡啦!哈哈哈哈哈哈!”
好像這樣就放出了一個大招,可以徹底打敗一個人。
中年,從什么時候開始變成一個貶義詞了?而且,不光年輕人在說,就連中年人自己也常常以此自嘲。
所以,最近我過得有點兒喪,但很快,我又看到了希望。
在一片嘲笑聲中,我發現,其實有些中年人是可以獲得豁免的!例如吳秀波、吳彥祖、金城武、王菲、俞飛鴻……雖然老大不小,但沒人會認為他們油膩庸俗。相反,他們還是優雅穩當地做著偶像,一如從前,并且讓很多年輕人都想活成他們的模樣。
由此可見,哪怕同處中年,不同人的社會口碑還是不一樣的。被排斥嘲笑的那一群,并非整個中年群體,而是其中的一種生活態度。
馮唐就列舉了“中年油膩猥瑣男”的一些特點。例如:
1.臟兮兮。大熱天不洗澡憋出一身油膩,頭發不剪,鼻毛戳到外面,美其名曰“抵抗霧霾”。
點評:以現代文明社會的標準看,“臟兮兮”不是一種個人自由,而是不大適應社會的表現。眾所周知,在與他人的交往之中,骯臟的外表和刺鼻的氣味會給他人帶來騷擾。如果明知故犯,只能說,這個人實在是活得太過自我為中心,嚴重到連他人的感受都覺察不到了。
2.以“真老爺們兒不必讀書”為自豪。不學習,愛吹牛,喜歡通過夸夸其談獲得瞬間快感。
點評:熱愛吹牛的人,往往有一個虛弱的自我和一份低矮的自尊。所以,為了感受自我的存在,他們不得不反復找人說話,“我說故我在”;同時,為了體驗高自尊的牛逼感覺,他們又必須時時夸大自己,自欺欺人。所以,經常吹牛的人,心態都有點兒問題。
3.熱衷于當眾談性。時常色瞇瞇盯著女生看,一嘴的口水,一雙大眼睛里全是要吃掉她的光芒。
點評:這種做法,常常被當事人強辯為“活出自我何足懼”,但實際上,它更可能是當事人不善于吸引異性的標志。因為這樣一副猥瑣模樣,肯定會嚇跑不少正經的女孩子。如果當事人活到中年,依然不懂得這個簡單的道理,只能說,他和異性相處肯定很有問題。
4.一聚會就追憶從前。過去一點兒“成就”被回放成千上萬遍,說到人家都可以背出來了。
點評:心理學上,這叫“強迫性重復”,揭示當事人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他可能眼下活得很不如意,只好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聊以自慰;或者,他的社交能力很差,不懂得找話題聊天,只好反復使用同一個話題(通常是別人稱贊過他的),卻沒想到有些樂趣是可一不可再的……
上述種種特點,無論放在哪個年齡段,都會顯得很病態。
而在網上備受排斥的,其實不是中年,而是病態。
如果沒有病態,中年,本應是一個沉淀和收獲的季節。你的經驗,你的智慧,你對自我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洞察,都會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你的年齡既不太大,也不太小,正好可以盡情享受人生。
一切,都是剛剛好。所以,人到中年,去擁抱作為一個中年人的體面吧,具體說就是讓自己散發完全超越性吸引力的氣場與姿態,被別人發自內心地尊重,并相信能從你身上學到東西。做到這些,不容易,還不快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