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姜江
1970年12月,正在陜北宜川縣高柏公社下熟畔村插隊的王曉建,順利通過了征兵體檢。那時的他可能還不知道自己和軍隊軍史的不解之緣,才剛剛開始……
幾天后,從榆林、延安兩地區征集的陜北新兵一同在銅川上火車開赴新疆。王曉建數了數火車皮,算出共有 4000 人左右。他們一干陜北新兵是在新疆吐魯番下的火車,接著坐了六天汽車來到新疆南部的疏勒縣,被分到了新疆軍區下轄的南疆軍區。
1978年,王曉建由南疆調到北疆,在烏魯木齊軍區政治部作了八年宣傳、文化工作。興趣使然,工作所迫,逐漸地,王曉建有了一定的積淀,可以理直氣壯地與身為首長的“老頭們”就軍史問題互動 ;到軍區所轄部隊的團史館、師史館參觀時,也能看出個子午卯酉來;甚至能糾正圖書報刊上、影視片中的硬傷了。
1987年,王曉建當了原烏魯木齊軍區政委譚善和老將軍的秘書,自那時起的20余年,王曉建先后當過譚善和、賀光華、李達、王兆相四位老將軍的秘書,被熟人戲稱為“秘書專業戶”。
王曉建樂意這個稱謂,能為四位1955年授銜的、身經百戰的開國將軍服務,他認為自己很幸運。這些老首長,他們每個人的經歷,都堪稱一部厚重的歷史書。且聽王曉建娓娓道來。
1941年12月,日軍奇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一些美國空軍的轟炸機被擊傷或擊毀,飛行員跳傘降落在太行山區。美國方面提出:為了營救飛行員和觀測氣象,希望在八路軍控制的太行根據地設立觀察組。經中共中央同意后,美軍觀察組從延安來到了太行軍區。時兼任太行軍區司令員的李達到美軍觀察組看望,發現他們不習慣吃中餐,就與生產部長張克威商量,盡量給美軍觀察組供應一些肉、蛋、奶。可機關的一些同志卻想不通,提了不少意見:“眼下根據地這樣困難,連軍區首長都經常吃黑豆飯,憑什么對美國兵特殊優待?”“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不是也有美國一份嗎?”李達聽到反映,耐心地向同志們解釋說:“美軍觀察組來太行也是為了抗戰嘛。把他們的生活搞得好一點,對抗戰是有利的?!?/p>
有一次,美軍觀察組的一名軍官來拜訪李達司令員,看到李達吃的是粗糧,非常驚訝。他回到觀察組一說,全體成員都很感動。從此,共產黨、八路軍的高級干部從延安來前方,或是從前方回延安,都可以搭乘美軍的便機了。
在李達指揮的安陽戰役中,美軍觀察組呼叫了從陜西漢中起飛的2架美軍轟炸機,在安陽城投彈轟炸了日偽軍。這次轟炸的規模雖不大,但使日偽軍大為震驚。因為多少年來都是日軍飛機對抗日軍民狂轟濫炸,想不到如今八路軍竟也有了空中支援。美國空軍配合八路軍作戰,這是歷史上少有的一次。后來,美軍觀察組撤離太行時,將一些當時比較先進的通信器材留了下來。這些通信器材為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所用,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關于李達,還有一件趣事。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兩位同名為“李達”的名人,除了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李達,還有黨的創始人之一,建國后擔任武漢大學校長的哲學家李達,人們一般把他倆稱為“武李達”和“文李達”,或者李達上將和李達校長。
1958年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雜志籌備創刊。召開第一次編委會時,列名編委會編委的李達校長沒有到會,在軍隊工作的李達上將卻趕來了。主持會議的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見了李達,起初有些詫異,但隨即就料想到一定是發通知搞錯了。鄧小平笑著對李達說:“怎么你來了?也好,就坐下聽聽吧?!敝箢愃剖录灿邪l生,兩位李達都習以為常。
在王曉建看來,王兆相老將軍的心胸非常開闊。他率領的游擊隊壯大為陜北紅軍第三團,一直沒有軍裝,打了幾個勝仗之后有了些經費,買了白布用草木灰染成灰藍色,全團當初有150人左右,所以就做了160套軍裝。可是不多久,隨著不斷有新兵加入,很快發展到300多人,怎么辦?最后決定把軍裝的褲子、上衣、帽子分開給士兵們發,有的只有軍帽,有的只有軍上衣,有的只有軍褲。管軍裝的經理處長給王兆相團長留了一套完整的軍裝,但是王兆相一直沒舍得穿。
王兆相被撤職后,頂替他的代理團長溫治恭擔心國民黨迫害家人,也為了讓國民黨誤以為紅三團還是王團長,便起了代名:王進修??蓻]過過久他就犧牲了。紅三團將他埋葬之后,有人向榆林城里的國民黨軍隊告密說,共產黨的王團長被你們打死后埋在了哪哪。國民黨派人去把尸體挖出來將頭剁掉在城門上掛了好多天。
王兆相又被調回紅三團當團長,再次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安葬溫治恭,并且命令管理軍裝的經理處長說,“你不是給王團長準備了一套軍裝嗎?再給王團長穿上!”于是王兆相的那套嶄新的沒舍得穿的軍裝最后就穿在了溫治恭身上,頭被敵人砍了,就用軍帽代替。
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軍人。

在老將軍們身邊工作,簡直就是在軍事歷史的汪洋中遨游。通過他們的口述,通過向他們請教,王曉建獲益之深真是難以估量。正是從這時起,他真正走上了研究軍史之路。王曉建不僅協助四位老將軍整理了許多篇回憶文章,還為他們一一撰寫了傳記,出了書。包括《在征程中——譚善和將軍》《賀光華將軍傳》《李達軍事文選》《懷念李達上將》《李達畫傳》《戰爭年代的回憶》《王兆相畫傳》等等。
對于王曉建來說,研究軍事歷史就是他的事業。在整理王兆相老將軍的長篇回憶錄《戰爭年代的回憶》時,他為了便于采訪鄉間父老,住進了王老將軍故鄉的陜北山村窯洞。村里鄉親們聽說他在陜北插過隊,立刻親熱地把他稱作“老陜北”,還不顧阻攔硬是為他殺了一只羊。當然,與王曉建插隊時一樣,那只羊的肉,全村每家來一個人在他住的窯洞里一起分享,一邊吃一邊還拉話(聊天)。王曉建住在村里上頓吃蕎面饸饹,下頓吃豆面面條,竟讓他產生了重新插隊的感覺。這對于他的撰寫工作是極為有幫助的。
隨著研究的步步深入,王曉建的事業也向縱深發展了。十幾年來,他主編了一套200 多萬字的《開國大將》《開國上將》,與人合作主編了《大將風云錄》《上將風云錄》;撰寫了《說皇道帝》《世界軍事名人郵票 800 枚》《讀書淘書藏書記》等書;編纂了《徐海東大將》《陳士榘上將》的畫冊,以及《寧都起義紀實》《中華軍魂——解放軍軍事家、開國上將名詩名句選》《逛舊書店淘舊書》《游寓他鄉記淘書》等書;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撰寫了李達、聶鶴亭、王六生、韓懷智等將領的傳記,參與了熊伯濤、楊永松、牛書申、賀晉年等開國將軍回憶錄或傳記的整理、撰寫工作。
進入21世紀,王曉建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參加了一些電視片的創作和拍攝工作。他撰寫了文獻紀錄片《宋任窮》《大將徐海東》《陜北名將王兆相》《獨臂上將賀炳炎》《李井泉》《開國將軍王尚榮》《陜西抗戰紀實》《新四軍1941》的腳本,擔任了電視連續劇《神府紅軍游擊隊》,文獻紀錄片《回望硝煙》《決戰淮?!贰稙榱诵轮袊贰缎梁ジ锩贰恫荒芡鼌s的偉大勝利》的歷史顧問。
曾經有人問王曉建,是什么支撐著他在研究軍史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了我們的祖國不受侵犯,為了包括陜北在內的全國的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我將繼續在軍事歷史的領域里鉆研下去?!蓖鯐越ㄈ缡钦f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