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發出的“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如浩蕩東風,吹遍革命老區河北阜平的千山萬壑。
在阜平戰斗生活過10年的聶榮臻元帥,生前一直在為阜平縣沒有脫貧而寢食不安。他曾動情地說:“老百姓保護了我們、養育了我們……阜平的鄉親們現在生活還沒有明顯改善,我于心不忍。”他還常常在院子里,朝西部天空凝望。聶帥在看天氣,在惦記著阜平旱不旱,老鄉們今年是不是能得到溫飽。是啊,是阜平的鄉親們,當年把兩萬兒女送上了抗日戰場,五千人壯烈犧牲;以不足9萬人口,養育了9萬子弟兵。這一養,就是整整10年啊!為此,聶榮臻元帥流淚說道:“阜平不富,死不瞑目!”
應讓聶榮臻元帥欣慰的是:2012年年末,習近平總書記上任僅44天,就來到尚未脫貧的革命老區河北省阜平縣看望困難群眾。在龍泉關鎮駱駝灣村,他對在場的干部群眾,講了一直銘記在心的聶榮臻元帥的那句話——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習總書記滿懷深情地說:“我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耳濡目染走過來的,工作過的很多地方都是老區,對老區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我們對脫貧攻堅特別是老區脫貧致富,要有一種責任感、緊迫感,要帶著感情做這項工作。”
總書記的一席肺腑之言,深深打動了所有在場的干部群眾。
今天,距總書記到阜平已經5年過去了,可以向習總書記、全國人民匯報的是,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持下,革命老區阜平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縣委書記郝國赤是2013年7月來阜平上任的。到阜平后,郝國赤帶領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阜平的講話精神,體會到總書記首先到阜平來,意義就在于要全力補齊農村貧困短板,讓全國所有貧困地區脫貧,跟上全國人民共同奔小康的步伐。
阜平雖然距北京僅200多公里, 但由于地處太行深山區,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少而貧瘠,交通閉塞,全縣23萬人口,近半數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在一些深山區,年收入還不到千元。全縣209個行政村,1028個自然村,50戶以下的村落有800多個。居住分散、村莊規模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能覆蓋,相當一部分村莊居住條件惡劣,這是貧困的主要原因,也是能否脫貧的最大阻礙。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省市領導的支持下,阜平縣委縣政府經過反復調研、慎重研究,決定與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城市與鄉村統籌發展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城鄉統籌委)攜手,以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為突破口,建立脫貧致富的長效機制。
城鄉統籌委是中國城鎮化促進會領導下的專業組織。它依托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針對城鄉統籌發展領域中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廣納八方鄉賢精英,匯聚各行專業人才,動員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共同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統籌委不僅要發揮國家級新型智庫的作用,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平臺,更能夠發揮專業服務的作用,通過內設的產業、農道設計、農村產業創新中心、農建技術等機構,集聚行業資源、智力資源、技術資源,為地方政府服務。其中,服務農村貧困地區,指導系統鄉村建設,是重中之重。
初到阜平,城鄉統籌委就與縣委縣政府共同學習總書記對扶貧工作系列講話精神,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看望阜平困難群眾時語重心長的囑托和期望,使大家更平添了義不容辭的使命感與迫切感。
城鄉統籌委與阜平縣委縣政府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他們跋山涉水,調查研究,走遍了阜平的山山水水。雙方按照習總書記在阜平講的“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的精準扶貧要求,在近年來已有工作的基礎上,形成“全域規劃,整體推進;城鄉統籌、文化傳承;治山理水、紅綠聯動;鄉土建材、施工到戶;規建一體、集成服務;機制建設、兩年成效”的總體工作目標與計劃,明確了“易地扶貧搬遷整合、美麗鄉村建設搬遷整合及改造提升、棚戶區改造”的建設模式。
作為國家社會團體組織,城鄉統籌委充分發揮社團會員的專業優勢,起到了聯系全國城鄉建設領域一流專家、團隊服務農村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了阜平決勝脫貧攻堅戰,他們嚴格遴選,在全國范圍內集中起21支規劃設計團隊,從四面八方先后奔赴阜平。為了有力協調,共同推進,城鄉統籌委專門組建了駐阜平項目部。
在實施過程中,城鄉統籌委秉承“雙向對接,定點診斷,跟蹤服務,長期合作”的十六字工作方針,李兵弟、孫君、靳志強、李寧、宋徽建等有關領導、專家,與阜平縣委縣政府隨時保持密切溝通,雙方形成了每月必開的例會制度,并根據情況隨時召開聯席會議、項目專題會議等,集思廣益,以形成共識。
合作以來,郝國赤和縣領導班子結合阜平縣域實際,就規劃設計方案與項目專家及設計師們多次進行深入探討,對城鄉統籌委及阜平項目部給予了高度的信任。那天在大天井溝村,已經很晚了,我看到在縣里忙了一天的郝國赤和縣里有關干部,又風塵仆仆地趕到這里,同規劃設計專家研究新出現的問題。在多個場合,郝國赤和有關領導都曾對城鄉統籌委及項目部、設計團隊付出的辛勤努力給予肯定。郝國赤曾評價說:規劃設計方案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站位高、理念新,既融入中國農村的傳統文化,又有簡約的風格,同時兼有現代功能,體現阜平村莊特色,總體效果非常好。
阜平父老鄉親的肯定,更加堅定了城鄉統籌委和所有團隊的信念,那就是所規劃的發展藍圖,不僅要讓老區人民當下滿意,還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首先是對有文化特色有旅游價值的村莊改造提升,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在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上,提升建筑風貌,力爭使阜平成為中國脫貧致富、美麗鄉村與農村旅游結合的典范。
對城鎮規劃區內的村莊實施就地城鎮化,要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要保持太行山區民居特色。當地群眾形象地總結為:水青瓦木抬梁,青石院黃泥墻,小皮檐花格窗。郝書記說,我們的配套也是高標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未來農村是綠色生態和諧的鄉村。
對居住分散、自然災害頻發、生存環境惡劣需要異地搬遷整合的村莊,一切以鄉親們“滿意不滿意”為標準。先安置后拆遷,萬事齊備,提包入住。在社區建設時,同步制定安置補償政策和后續保障政策。使鄉親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藍圖在手,成竹在胸。阜平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三年大見成效、五年穩定脫貧、八年建成小康”的“三、五、八”脫貧攻堅推進計劃,再次昂揚斗志,吹響了脫貧攻堅大決戰的號角。
城鄉統籌委阜平項目部暨規劃設計團隊,基本都是青年。根據年輕人的特點,剛剛進入阜平,他們就組織團員、青年到晉察冀邊區革命歷史博物館學習,瞻仰毛主席在城南莊、花山等地的舊居,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激發了大家的使命感、光榮感。
城鄉統籌委剛進入阜平時,不少村鎮對脫貧工作認識不一,想法不同。對此,在縣黨政領導的支持下,城鄉統籌委舉辦培訓學習班,圍繞阜平美麗鄉村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宣講。城鄉統籌委會長李兵弟親自主講,講習總書記的囑托,講阜平美好明天的藍圖。通過宣講,一部分人多年來的疑慮,畏難、安于現狀的情緒,都煙消云散了。千百年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將在這一代人手中實現,即使再木訥的人,也不能不為之怦然心動。一位村干部說,聽了你們的宣講,這心里亮堂了!
“進入阜平像回家,建設家園勁力發;精心規劃繪藍圖,美麗鄉村如詩畫。”這是城鄉統籌委阜平項目部羅德忠主任的一首詩。這位有幾十年軍齡的共產黨員,已經把阜平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他的詩,也道出了團隊中廣大青年的感情。很多年輕人說,我們的前輩就是農民,我們大多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因此,我們對農村和農民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為了做好每村每戶的規劃設計,各設計團隊組成特殊工作隊進村,與村委會、村黨支部領導一起逐門逐戶宣講、調查。他們在各個村莊努力宣講美麗鄉村建設理念,宣講脫貧致富的光明前景。在平陽鎮王快村,有村民說1958年政府要修王快水庫,我們的長輩二話沒說就搬到這里來了。現在又要搬,我們不能再吃虧了。面對很多人的不理解、不接受,這些年輕人不急不躁,照舊笑臉宣傳。照常規,給村民做思想工作不是設計團隊的份內事。
1948年5月18日,毛主席在城南莊的住所遭到敵機轟炸之后,曾秘密轉移到花山村。花山村項目設計團隊2015年夏天進駐。這個村子年輕的都不甘于貧困,出去打工了,剩下的是老殘婦幼。花山村是第一批改造提升項目,開始時村民不相信,對政府補貼有疑慮,擔心會不會秋后算賬自己出。項目設計團隊負責人馮永智、范嚴東和駐村干部、村委會干部一起,挨家挨戶家地做工作。經過宣講和示范,工作終于做通了。項目設計團隊一絲不茍,對每戶單獨設計,在不出大格的情況下,又盡可能尊重村民意愿。
習總書記曾指出:一張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著干。在這里,為了保證一張好的藍圖,能夠全面準確實現,城鄉統籌委決定扶貧扶上馬,不僅要送一程,而且要送到家。
藍圖方案付諸實施以來,城鄉統籌委及所屬設計團隊,每個村鎮都有駐場設計師代表。一是預防突發情況,隨時隨地準備修訂,二是關注藍圖的正確實施和施工進度質量。
照此部署,各項目設計團隊就要克服水土不服、環境艱苦的困難。駐場馬蘭村設計團隊負責人喻振興等同志在馬蘭村的經歷,在駐場設計團隊中并不稀奇。冬季特別冷,他們住在村委會里面,僅一個空調房間讓給女生,其他人只能靠“小太陽”電熱器取暖。這里用水不方便,幾個人一個星期都沒洗澡,女生也跟著熬過來了。剛來的前幾晚因沒有電燈,都是點著蠟燭吃飯。一個星期早中晚,都是白菜燉粉條和饅頭,偶爾能吃到西葫蘆。那時吃得比什么都香,吃飽了才不冷。最高興的是一次領導為他們改善伙食,一次燉了10斤大棒骨。
他們的境遇,讓人不由鼻頭發酸。這些男女駐場同志,都是城市里年輕人啊!為什么他們心甘情愿堅守在馬蘭?或許是因為來阜平后,城鄉統籌委組織的晉察冀革命歷史展覽,深深感染打動了他們。他們知道,馬蘭村是晉察冀日報社的駐地,這張報紙是《人民日報》的前身。抗日戰爭時期,為掩護報社,一次有19位村民寧死不屈,鮮血染紅了村頭的土地。
以心扶貧、以情扶貧,老百姓才會把他們當作家里人。喻振興曾借住在村民家,那家人出外時常把一串鑰匙給他,真把他們當家人了。
阜平是我國一個有典型意義的深度貧困縣,又是革命老區,其擺脫貧困、邁向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阜平的脫貧攻堅戰,全縣域啟動,規模之廣,力度之大,在全國是獨一無二、史無前例的。作為習總書記扶貧調研第一站,作為中國扶貧戰略推進的重要區域,阜平脫貧已不是阜平自身的事了,而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全力打造脫貧致富、建設小康的樣本。
曾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建設部村鎮建設辦公室主任的李兵弟,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曾連續多年參加中央1號文件起草研究。李兵弟說,中國城鎮化促進會的領導,都十分關注城鄉統籌委在阜平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項目。他認為:農村城鎮化是國家發展的大趨勢,但不等于消滅村莊。因此我們與阜平縣共同規劃確定了城鎮布局:一個縣城,62個重點鎮,43個中心社區、40個基層村,32個特色保留村。在阜平項目中,以村莊整治為主,不搞大拆大建,保留鄉村傳統文明與歷史文化。
在城鄉統籌委阜平項目團隊中,薈萃了一批國際國內享有盛名的鄉建專家和學者,以及規劃設計領域高級人才。孫君,中國鄉村建設領軍人物、中國本土規劃與設計學派開創人。多年來,孫君榮獲包括中國綠色年度人物、中國設計年度特殊貢獻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設計貢獻銀獎、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等多項國家級大獎,他所主持建設的信陽市郝堂村獲“中國宜居美麗鄉村”綜合評比第一名。面對采訪,他再次重申了所追求的鄉建理念:未來農村是綠色生態和諧的鄉村。我們在大規模落地性規劃設計當中,要保護農民的利益、保持農民的性質、保持農村的特色,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上海農道鄉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創作總監宋微建也認為:不應是城里人來改造農村,而是根據我們的傳統村落、傳統思想來協助農村改造。所以我們要以農村、農民的視角規劃設計。
2017年7月,我又到花山村舊地重訪,到處在熱火朝天地施工。在48歲的村婦辛秀霞家,落地重起的新房只待裝飾了。她家在本村另有住處。正巧,辛秀霞82歲的婆婆苗永蓮拄著拐杖也來看房。老人家樂得合不上嘴,一個勁兒說:沒想到老了老了又住新房了。謝謝政府的好政策,我是沾光啦!
當然,所有改造提升民居,農戶都要按政策比例承擔一點費用,但這和政府補貼相比,只是零頭,而且都付得起。我想,眼前的景象,假若沒有這次美麗鄉村建設工程,沒有這場脫貧攻堅戰,都是不敢想象的。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阜平一些村莊,有這樣的標語: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懶。在花山村,為防止農戶脫貧后返貧,駐村設計團隊既扶志又扶智,創造條件提高青年村民的文化水平和致富技能,先后兩期把有學習意愿、經營能力的青年婦女送到河南、陜西培訓,學習女紅和酒店管理,累計達40多人次。此后,花山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城鄉統籌委阜平項目部為村里引進管理人員,旅游客棧已經開張。
龍泉關鎮駱駝灣村,正在全力打造旅游特色小鎮。按照城鄉統籌委的規劃設計藍圖,建設提升已經初見成效。駐場駱駝灣村的設計代表,把我領到習總書記到過的村民唐龍斌家。他住上了新設計的大瓦房,舊宅改造后供參觀了。唐龍斌身體有病,他說住上了新房子,病也去了大半。他希望總書記再來駱駝灣。
在習總書記到過的村婦唐宗秀家,我看到已翻蓋了6間新房。我去時,老兩口正在院子里忙活。在習總書記坐在炕沿上同唐宗秀交談的照片前,唐宗秀沒說上幾句,倒是她家老漢陳德印跟我說個沒完。“哎呀,我后悔沒在家呀。那時我到北京看閨女去了。”在他家的屋外墻上,釘著一塊“阜平縣基本脫貧戶聯系卡”,上邊寫著家里房屋改造和基本收入情況。陳德印家4畝多地,都流轉了出去,每年能有三四千元的租金收入。加上老兩口的低保費和養老金,每年收入近萬元。老兩口說希望總書記再來看看,看看今天他家的好日子。
截至12月,阜平縣與城鄉統籌委合作前期啟動的第一、二批110個項目點,規劃設計工作已全部完成審查通過,施工建設在全面推動中。首批改造示范戶和重要公建類如學校、醫院、養老院等項目主體建設已基本完成,部分已投入使用。龍泉關森林驛站酒店、大天井溝客棧及數個民宿項目已投入運營。第三批項目點的規劃設計工作已完成近85%,整體工程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這字字千鈞的承諾,極大地激勵并鞭策著城鄉統籌委干部群眾和阜平項目團隊。
早在與阜平縣合作之初,城鄉統籌委就做出了自己的承諾:阜平不脫貧,我們不撤崗!聶榮臻元帥“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遺志,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老區阜平的關心,更加堅定了他們的信心和決心。
一幅區域性脫貧的美好生活藍圖,正在阜平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