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姜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人民利益和幸福出發,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五年來,在黨中央的全面領導下,我國扶貧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使得“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也使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改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榆林市委市政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艱巨的政治使命和繁重的經濟任務。精準脫貧的關鍵在精準扶貧,精準扶貧的關鍵在產業扶貧,產業扶貧的關鍵在科技扶貧。
為實現技術培訓向技術服務轉變、課堂培訓向實訓轉變、專家指導向綜合服務轉變,科技人員堅持把科技與扶貧、產業與基地緊密結合起來,在貧瘠的黃土地上拔窮根、興產業、趟富路,打造了數個標準化農業生產示范基地,挺起塞上榆林精準脫貧的脊梁。
榆林有8個貧困縣,主要分布在呂梁片區,在冊貧困戶90296戶、229091人,涉及產業扶貧的貧困戶有62788戶、171641人。這些貧困戶大都居住在偏遠農村,土地是他們唯一賴以生存的資源,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傳統落后的耕作方式使他們長期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貧困是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突出的短板,如何讓這部分人精準脫貧,任務艱巨,難度很大,時不我待。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組建一支素質高、能力強、技術過硬的農業科技隊伍,是貧困戶脫貧的客觀要求,也是農業產業扶貧的關鍵所在。
2017年初,榆林市農業局及時成立了農業科技助力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抽調市直農技推廣單位100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12個農業科技扶貧工作隊,由市管專家帶隊,對口各縣(區、市)貧困村、貧困戶開展農業科技幫扶指導工作,并制定出臺了《榆林市農業局關于開展農業科技對口幫扶助力產業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通知》和《榆林市農業科技扶貧工作隊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
6月7日,榆林市農業局召開“農業科技人員助力產業扶貧”培訓動員大會,局長、黨組書記李懷珠強調,脫貧攻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貧困群眾民生福祉,要求百名農業科技人員:認清形勢,明確工作指向,把工作落到實處;緊扣問題清單,狠抓整改,著力解決產業扶貧存在的突出問題;抓住重點,勠力協作,扎實推進產業扶貧見實效。
在這次大會上,副市長馬秀嵐對百名科技扶貧工作者提出三點要求:一是堅持走“四化同步”的道路,做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二是接地氣,結窮親,堅持問題導向,沉下去,浮上來,深度研究,激活生產要素,總結經驗,匯聚沖刺力量;三是因地制宜,立足市場需要和資源稟賦,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精準選好發展項目,精準選好幫扶模式,帶動貧困戶共同發展。
號角已吹響,責任已夯實,目標已明確。12個農業科技扶貧工作隊與各縣(區、市)農業局、農技站、扶貧辦等緊密協作,積極開啟參與全市50個脫貧示范村、2000戶脫貧示范戶的農業科技對口幫扶工作,引導200個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幫扶貧困戶,著力探索產業幫扶新模式。
貧困村、貧困戶到底有多少?為什么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該有什么樣的舉措讓他們甩掉“窮帽”?該有什么樣的產業模式讓他們過上殷實富裕的生活……
這些問題都是百名農業科技人員日有所想、夜有所思的問題,他們把貧困戶當親戚,把產業扶貧當作一項艱巨的政治任務,當作一項時代賦予的特殊使命,裝在心里,拿在手上。
一次次座談會、一次次對接咨詢、一回回走訪調查……緊鑼密鼓,陸續展開。
動員會當天,駐米脂科技扶貧隊的9名成員個個心事重重,牽腸掛肚,怎么也坐不住了,當即在隊長張建軍的辦公室召開座談會,明確每個成員的任務和注意事項,確立了幫扶山地蘋果、小米兩大支柱產業工作,期望在關鍵技術難題上有所突破。6月15日,他們走進柳家洼、樹山、攀草溝、黨塔、印斗農業示范園區和楊家溝、高鹼桂玲蘋果專業合作社、高西溝蘋果產業基地、小雜糧生產基地,進行現場調研和技術指導,走訪部分貧困村、貧困戶,制定了《米脂技術服務隊年度工作方案》。
7月12日至15日,駐定邊科技人員不畏酷暑、早出晚歸,走進7個區域站和15個鄉鎮15個村組開展調研工作。該縣有貧困村87個、貧困戶5043戶、貧困人口17385人。隨后,他們多次開展調研、培訓、示范等工作,為貧困戶建檔立卡。為了改變貧困戶觀念落后、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現狀,他們提出“以資源為依托、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政策為保障、效益為中心、脫貧為目標”的工作思路。
府谷縣有貧困戶1795戶、2822人。貧困人口多數生存在干旱較為嚴重的村莊,基本靠天吃飯,只能發展技術含量低的種植業和零星的畜牧業,主要種植谷子、糜子等小雜糧及海紅果樹。6月20日,科技人員深入埝墕和楊家峁兩個貧困村進行了調研,發放中藥材栽培技術培訓教材15份,發放谷子、糜子、玉米栽培技術資料30余份。
在橫山9個產業扶貧示范村,科技人員了解產業扶貧現狀和貧困戶基本情況,確定了5個重點聯系戶。在盤峰村座談得知,該村推好300畝地,不知種什么好,科技人員協調省中醫院把該村作為藥材生產基地,走上訂單農業的發展之路。
駐佳縣科技工作人員兩次赴高家塄、張家坪、虎頭峁和張家溝、王連溝、馬墕等村,分析產業現狀和存在問題,進一步確立中藥材種植為脫貧的主導產業,計劃在張家坪、高家塄、虎頭峁等6個村136戶貧困戶中種植中藥材455.3畝。7月25日,科技人員與鄉鎮領導及駐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等赴山西運城市新絳縣學習考察,考察設施蔬菜種植基地生產規模,掌握中藥材種植管理技術,編印了中藥材黃芪、遠志、柴胡栽培技術資料。

7月1日,科技人員在子洲縣段家灣村開辦了產業扶貧西瓜實用技術培訓班,聘請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薛道富授課。在田間地頭、蔬菜大棚不厭其煩地解答種植戶在西瓜、小瓜、馬鈴薯、蘋果、葡萄和桃樹栽培及管理方面的問題。赴馬小溝則村、張家河村現場指導果樹的夏季管理、調研果樹產業后期管理。前往段家灣村、張洞村進行馬鈴薯、綠豆等作物病害防治的實地指導。
駐靖邊科技人員對19戶貧困戶開展一對一的幫扶,村民柳長生的4畝辣椒出現腐爛病,隊長魚智打電話咨詢蔬菜專家,診斷為辣椒疫病,指導拔掉重病苗,盡量使用井水澆灌,噴灑廣普性殺真菌藥劑等。村民柳岱山提出小葉蓮花菜爛心、蘿卜開裂問題,科技人員一一予以解答,對此他盛贊科技人員是咱貧困戶的貼心人。尤其是東勝村“靖邊馬季溝”模式,解決了22戶貧困戶的收入問題。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讓貧困戶成為科技致富能人,是農業科技工作者出發點和落腳點。
發展是硬道理,脫貧是攻堅戰。百名科技人員以高度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統籌項目、成果,將自身擁有的農業科技成果、項目、試驗示范、科技服務活動等向貧困村和貧困戶傾斜,幫助當地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應用了新技術、新成果,輻射帶動了農業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
以兩個脫貧摘帽縣和6個貧困縣為重點,對全市12個縣(區、市)有技術服務需求的貧困人口全覆蓋,以技術服務整村推進為前提,以貧困戶為單元,分類施策,精準服務,做到隨叫隨到,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確保每個脫貧戶掌握1—2門生產技能,每個脫貧村培養1名技術能手,增強貧困戶產業發展能力。

駐佳縣科技人員在對口扶貧的大佛寺、金明寺等6個貧困村所屬鄉鎮指導種植中藥材3160畝,占全縣面積的55%。扶持貧困戶種植全膜雙壟溝玉米3410畝,投入地膜、種子、肥料、機耕資金75萬余元。協調佳縣農技中心、大佛寺草溝永泰黃芪專業合作社、佳縣通康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共同墊資示范種植黃芪30畝、黨參6畝。這種“技術+企業+農戶”的模式,對接新型經營主體16個。
駐米脂科技扶貧人員引進小雜糧、馬鈴薯、蘋果、特色時令水果、瓜菜優良新品種17個,推廣新技術8項;開展山地蘋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示范面積500畝。建設榆林山地蘋果標準化示范園5000畝、示范富硒蘋果生產1500畝、示范建設防雹網1540畝。建設小雜糧優良品種示范及新品種選育基地330畝,生產、加工、銷售富硒小米1000多噸。開展谷子除草劑試驗、谷子包衣防治白發病試驗、大豆新品種試驗等。幫扶各類合作組織8家、貧困戶30戶、科技示范戶20戶。指導龍頭企業、果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形成以企業為引領、果業專業合作社運作、果農參與的“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運作模式。
定邊科技扶貧隊在黃灣村引進試驗示范了晉薯16、冀張薯8號等馬鈴薯新品種12個,提供良種6000公斤,種植面積32畝;引進汾選3號谷子新品種及種子包衣技術,提供良種50公斤,種植面積50畝;引進鐵豆61大豆品種,種植面積10畝;引進藜麥新品種6個,種植面積2畝。在公布井村開展了馬鈴薯品比、水肥、藥具試驗800畝。探索了銘豐現代農業園區的“場繁戶育”生豬、羊子養殖帶動脫貧模式、陜西大地種業有限公司的“龍頭企業+貧困戶小額信貸資金入股合作共贏”模式。
駐榆陽科技扶貧工作人員在魚河農場鄭家溝分場建立地膜水稻示范100畝、直播富硒水稻100畝;建立款冬花、黨參、射干、板藍根、金銀花等24種藥材展示圃;在白家溝村首次建設了百畝連片地膜谷子示范樣板。為青草梁村4戶貧困戶舉行了贈羊儀式。特別是“榆陽區趙家峁”模式在全市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駐綏德科技人員指導趙家砭村設施瓜菜栽培90畝、馬家砭村新建設施大棚84畝,建設地膜綠豆高效、谷子旱作高產、玉米新品種及高產栽培等示范基地300畝。指導王家山村新品種示范綠豆新品種濰綠9號、谷子新品種汾選3號和玉米新品種陜單636、陜單650、大豐30等。推廣了綠豆暈疫病藥劑防治技術、地膜綠豆高產技術、旱作玉米高產技術,示范面積600畝,實施油用牡丹100畝、黃芪20畝、山地蘋果40畝。對該縣4000畝玉米高產基地、4000畝谷子高產基地、1000畝糜子高產基地提供了技術指導。
綜合應用覆膜集雨、測土施肥、病蟲害防治、整形修剪等關鍵技術,科技人員在吳堡縣橫溝村建設夏馬鈴薯高產示范基地80畝,涉及貧困戶9戶。在田家塬村建設旱地馬鈴薯機械化示范基地300畝,無償為貧困戶提供脫毒種薯30000公斤,畝產2000公斤。針對食用菌品種單一、退化等問題,引進優良菌種2個;在東莊村創建蔬菜高產示范田3畝,指導幫助菜農優化、引進優良品種,涉及貧困戶5戶。幫助齊家山村發展山地蘋果、小雜糧等產業,修建了兩座日光溫室和三座塑料大棚,科技專家現場問診,提供了技術服務。
為實現產業脫貧戶技術培訓全覆蓋,從2017年10月開始到12月底,市農業局開展了技術服務百日大行動,積極組建產業脫貧技術服務110指揮體系,實行主管領導負責制,專人管理、專人負責、專人調度,總體協調調度技術服務活動。市、縣兩級指揮中心與省級指揮中心形成上下聯動、左右貫通、反應靈敏、快速高效的運行機制,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為貧困戶提供高效、快速、便捷技術服務。
2017年11月23日,榆林市農業局召開全市產業脫貧技術服務110指揮體系工作推進會,要求各縣(區、市)要按照省市文件精神,落實產業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要求,充分發揮科技力量整合平臺作用;集中力量打贏攻堅戰,勇于擔當,有效解決當前扶貧產業“短、小、散”的問題;110指揮中心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保證技術服務指導到位,宣傳到位,檔案資料到位,督導檢查責任到位,總結典型模式到位;把握指揮工作數據的準確性,把握技術服務的實際效果,扎實按時推進各項工作。
與此同時,科技人員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思路,培訓相關工作人員850多人次,積極推進43個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學習推廣“趙家峁經驗”,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原則,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三變”模式,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貧困村、貧困戶收入,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目前,已形成靖邊縣張家畔、神木市龍莊等經營性資產改革試點村,靖邊縣馬季溝、定邊縣公布井等土地資源改革試點村,神木市納林采當、子洲縣白家溝等村企聯建改革試點村,吳堡縣深砭墕、佳縣泥河溝等產業帶動改革試點村,橫山區高圪垯、米脂縣寺溝等產業扶貧改革試點村。榆陽、靖邊、子洲3縣區整縣試點開展清產核資,榆陽全部鄉鎮展開清產核資,靖邊、子洲重點鄉鎮開展清產核資。榆陽、神木、靖邊、定邊建成農村產權交易中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榆林市農業局副局長張旗感慨地說:“歷史和現實賦予了科技人員重大的政治使命和繁重的經濟任務,盡管產業扶貧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總結了好經驗、涌現了好典型,拓展了新模式,樹立了新典型,但與黨和貧困群眾的要求相距甚遠,我們期待百名科技人員學習再加強,謀劃再提前,總結再細致,行動再迅速,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有所作為,不斷破解新難題,積極探索農村改革和產業扶貧的新模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