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就在于“遇見”,無論是早是晚,美好的遇見都是成長、經歷與感恩。遇見,攜帶著時光與歲月的烙印。因而,那些過去的陽光總是格外的燦爛,那些掉落的仿佛純銀般的日子折疊成非常美好的念想!
與《中華兒女》的遇見,始于2007年。在那一年,鐵凝剛剛當上中國作協主席,聞名中國文學界的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在那次會上,就有共青團中央、《中華兒女》雜志的主筆余瑋作為嘉賓全程出席,幾天里分在同一個討論組,大氣軒昂的《中華兒女》雜志因而在會場的一些方位閃亮。我就在這一次認識了《中華兒女》。
由共青團中央主管的《中華兒女》,封面人物皆為耳熟能詳的國內各方面的領軍人物,內頁相關名流、名家報道及黨史人物尋訪也很精彩。見到《中華兒女》雜志,看到高大上的版式與內容,就覺得和她有著很遙遠的距離。
不曾想后來吳志菲女士的一段采訪,讓我們走得那么近。2010年秋,紀實作家吳志菲女士對我采訪后在當年第21期《中華兒女》雜志“關注人文”欄目以《王曉云:讀懂似水年華》為題發表,對我因為工作調動遇阻,從陜西只身前往上海開始寫作生涯的有關心路歷程進行深度記述。那時候我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遠遠不夠,而吳志菲女士如此厚愛,大膽撰寫,主力推薦,大概是因為改革開放后,人群流動變成了一種常態,而在這些流動的人群中,除了政界工作調動、農民工大量往返之外,還有我們這樣流動的文化人,雖然并不多,但是卻以寫作這樣的方式接觸社會,沒想到因此受到《中華兒女》的關注。之后,此篇文章還被收入《中國作家訪談》一書。
共青團中央,是一個多么充滿激情與理想的團體,《中華兒女》又團結了那么多優秀的編輯和記者及作者隊伍。如今,《中華兒女》刊物依然走在發展壯大的路上,許多人正在等待與她“美麗的遇見”。遇見《中華兒女》也就是遇見了一種機緣,遇見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遇見了媒體充滿熱情向度的宣傳,遇見了自己心中追真、向善、求美的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