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認為“80后”的一代,是不懂鄉愁的一代,因為他們從小習慣集體生活,他們懂得照顧自己,并且學會隱藏對家的思念。這一代人的大多數人都不會喜歡酸溜溜地和身邊的人說起對故鄉的懷念,他們只會說起記憶時童年的那串糖葫蘆的香甜、他們會談起步行街那家小店的小吃,會談起老家池塘的那把蓮子,以及阿姨菜園里的青菜和她腌的那把酸菜……
這就是“80后”的一代,雖然嘴上不說,但是故鄉才是他們內心最溫暖的地方,在這里,他們愿意堅守,更愿意懷念。這就是他們的鄉愁,像風吹進眼里的沙粒,讓人忍不住想要落淚,以另一種形式讓人哭泣。
“來看看,寧德人的鄉愁,小時候的味道!”一聲福建寧德土話的叫賣,吸引了不少人圍觀。循聲望去,滿眼紅色世界中,一抹復古色引人注意——用牛皮紙包裝的小盒子,上面寫著“小時候的味道”。
在叫賣的,正是商品的主人陳仙旺,一名“80后”創業者。“這款產品名叫‘小時候的味道,從包裝到產品內容、制作過程和銷售方式,都帶著濃濃的鄉愁。”他打開古色古香的包裝盒,里面收集了薄荷糖、八仙糕、炒米糖等多種當地特色傳統零食。“這些都是‘80后小時候最愛吃的,很適合送給親朋好友做伴手禮。”
產品的制作者并不一般,全部都是老傳承人、老手工藝人。“我們不在工廠生產,而是找到了我們小時候喜愛的那些傳統食品的制作人,請他們用手工精心制作而成。”陳仙旺說,這些人有的已經很老了,只有他們懂得最地道的鄉愁。
“來,掃一掃,加一下我們的公眾號吧。”顧客購買完商品,陳仙旺就會請別人加上他們的微信公眾號。他介紹說,公眾號不但推薦產品,還向人們介紹許許多多有關寧德的風土人情和民間故事,普及產品背后的故事、文化內涵。
這些帶著鄉愁的年貨產品,可用供不應求來形容。平時,平均每月都能賣出上千份,春節期間尤其火爆,手工制作者們完全忙不過來。看到“小時候的味道”火了,陳仙旺還順勢推出“蕉城味道”“寧德青年”“尋味寧德”等系列產品。
“讓我們的產品成為傳統文化的記憶載體,這是我們的初衷。”陳仙旺說道。
三十出頭的陳仙旺是寧德本地人,大學畢業后,曾在福州、臺州等城市從事營銷相關工作。但他是個極度戀家的人,外面千好萬好,總覺得比不上家的感覺。2013年,他毅然踏上回家的列車,決定返鄉創業。
2014年春節,陳仙旺尋思著給朋友送些伴手禮,跑遍了整個市區,卻找不到既簡約體面又富有本地特色的產品。此時,一個念頭誕生了:“一定還有很多‘80后,和我有著一樣的感受!”這一想法點燃了他的靈感——何不把老年貨老手藝包裝成鄉愁來售賣呢?于是,他找來5個志同道合的“80后”,很快,公司成立了。
“在我們看來,傳統小零食和小玩具,最容易勾起人們對兒時的記憶。”團隊成員劉宇說,他們開始通過實地了解和網民推薦,收集了寧德各縣市區純手工打造并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食品,而后統一設計包裝和標識,配以精美的圖文,封裝成“小時候的味道”。除了小零食,他們還精心制作了家鄉風景明信片,豐富產品內涵。
陳仙旺坦言,兼顧文化屬性和商品屬性,這條路并不好走。他一直摸索著如何在文化和市場之間找到平衡點。
正當公司發展如火如荼之時,陳仙旺做了件“傻事”——拒絕了送上門的賺錢機會。原來,2015年,他們的創業項目被一家國內電商巨頭看上了,對方主動聯系陳仙旺團隊,希望與他們合作。經過慎重考慮,陳仙旺還是婉拒了。
“工業化生產,脫離了我們的初衷。”他說,“我們最大的賣點就是鄉愁。只有純手工打造的產品才具有濃濃的鄉愁;而且我們賣手工產品還有另一目的,就是要幫助老手藝人堅守本行,讓老手藝不會消失。如果為了利潤而摒棄手工,鄉愁就僅僅成了一個噱頭。”
陳仙旺說:“希望通過自己的產品,讓人們能夠留住鄉愁,堅守文化傳統。”
“再也不走了。”在自家20多畝煙葉田里,34歲的湖北保康簡槽村村民周孝偉說,漂泊的歲月里一直記掛著家鄉,去年回鄉后看到煙葉產業的大發展及基礎設施的改善,他決心留下。在精準扶貧的號角聲中,中國有很多這樣的“80后”選擇回歸故土。昔日養育成長的貧瘠村莊,成為在外漂泊的游子的牽掛,而如今扶貧政策的種種利好讓他們回到家鄉。
“在外漂泊這么久,總覺得自己是個‘邊緣人。”在貴州惠水長巖村一家木制品廠內,36歲的楊畢江說。初中畢業后就外出務工的他,輾轉廣東、浙江、福建等省,一走就是20年。“父母老了,孩子大了,回鄉的心越來越強烈。”
越漂泊、越思鄉,是不少“城歸族”內心的真實寫照。周孝偉2003年技校畢業后就開始在襄陽二汽做裝配工,但年紀越大,越覺得自己沒啥優勢,就越想回來。“學了些技術,但跟現在的時代比還是落伍了。現在招工要求越來越高,都想要年輕的,好管理、好培訓。”
但在之前,家鄉落后的現實讓不少思鄉心切的游子“望而卻步”。“之前就想過回家照顧父母,可回來沒事做,家里壓力更大。”云南大理萂村的李光寶2000年就隨著村里第一波務工潮外出打拼,當了十多年網管。父母年近古稀,家里的田也荒廢了。回來不回來?這曾是他的一塊心病。
“現在不一樣了,隨著扶貧力度加大,村里不僅環境變好了,還扶持電商產業,我回來能找到用武之地。”2015年底,李光寶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訂購6臺電腦,辦起了電腦培訓班。閑暇之余,他還有很多副業:照相、打印、復印、手機貼膜……
2015年,楊畢江發現自己所打工的家具廠接受貴陽的訂單越來越多,原來是旅游掀起了貴州餐飲發展的新熱潮,具有復古風又環保的碳化木餐桌餐椅很受新餐館的青睞。
回鄉后,他看到鄉村路網極大改善,通往村里狹窄的黃泥路變成了干凈寬敞的水泥路,家鄉還發展了茶產業,已有近萬畝的茶葉種植基地,正在建設茶旅一體的鄉村體驗觀光業。2017年初,楊畢江通過政府貼息貸款,投入30萬元開起了木制品廠,生產加工專為旅游餐館設計的碳化木餐桌餐椅。

周孝偉2016年回來時,亦感覺家鄉“簡直變了個樣兒”: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摩托車、拖拉機、機械化農具成了標配;2015年簡槽村種植了2000多畝煙葉,收入800多萬元,已成為全市第一大煙葉種植村;更重要的是,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新發展一畝煙葉,還會獲得400元補貼……
當下,周孝偉的煙葉種植面積擴大了,從2017年初到現在一直沒停下來。他說回來后人精神多了,干活兒也有勁兒了。作為長巖村第一批回鄉創業者,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楊畢江的木制品廠月收入就達2萬元。處于創業起步階段的他對當前成績很滿意,也看到了未來更大的發展空間。而李光寶與村委會合作的網店即將上線,同步上線的第一批產品七彩馬鈴薯已在加緊收獲、包裝,這也是萂村第一次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特色農產品。
因鄉愁而渴望歸來,因機遇而選擇留下,這是中國鄉村“80后城歸族”的心路歷程。在中國廣袤的村野大地上,這樣的歸來故事正在陸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