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留學生之父”榮閎始,從第一批留美幼童遠赴重洋,當國人奔赴陌生彼岸或期“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抑或心懷“科技強國”之夢,又或是尋求不同的生活方式時,故鄉的云、故鄉的水、故鄉的人,就那樣遙遠地氤氳在淡淡的思緒與思念之中。隔海相望,同一片星空下,每逢佳節倍思親,任思緒飄蕩。那么,當代海外游子又是如何排遣他們的鄉愁?
當代華人世界歷史學家余英時先生曾寫下一首七絕,將一代海外游子的鄉愁描述得極為準確:
“一彎殘月渡流沙,仿古歸來興倍賒。
留得鄉音皤卻鬢,不知何處是吾家。”
詩人北島在海外漂泊20年之后,也開始懷念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北京城。他在《城門開》一書的序言《我的北京》中寫道:“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認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時間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氣味兒、聲音和光線被召回……我打開城門,歡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歡迎無家可歸的孤魂,歡迎所有好奇的客人們。”
旅美自由撰稿人傅鏗的第一次回國是在來美國八年后的2001年春。那時的他剛剛拿到綠卡不久,在紐約華爾街公司上班,每天來回需搭乘四個小時的火車。終于買到回國機票后,吃罷午飯,傅鏗便乘坐地鐵7號線去取機票。終于可以回家了!他還記得在地鐵半途中上來了一位吹笛的老人。聽著悠悠的笛聲,郁結心中8年的情緒一下子被沖化開,止不住的辛酸涌上心頭。在飛往上海的途中,一個細節令傅鏗記憶猶新。在通往洗手間的路上,一位擦肩而過的女士,用上海話講到:“先生,儂東西脫落了。”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摻雜著一陣難以抑制的酸楚令他恍惚了好一陣。
故土難離,許多文人的家國之思通過文字、回憶錄等方式記載了曾幾何時回國的不易與心中的牽掛。1972年,尼克松首次訪華之后,歷史學家唐德剛便迫不及待從加拿大繞道回訪闊別25年的祖國。當飛機進入中國領空,面對久違的故鄉山河,唐德剛異常激動,用手絹掩面去衛生間大哭了一場。
……
在海外漂泊的游子,他們在一次次的思念與感懷之中,以筆促成了悠遠綿長的文化鄉愁。
隨著祖國日益繁榮昌盛,國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走出國門的人也愈加多了起來。海外游子通過遵循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習俗,或回家鄉,或在當地,寄托對祖國、對親人的思念。無論走多遠,他們的“根”永遠在那片熟悉的鄉土。每當傳統節日到來,海外華僑華人便會相聚在一起,共敘鄉情。春節的時候,盡管海外沒有花燈滿街的夜景,但同胞們一起包餃子看春晚就有濃濃的年味兒。
在阿爾巴尼亞工作的華人竺黎明是地拉那當地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注冊中醫師。2009年,竺黎明受雇于地拉那本地的一家醫療機構,從家鄉安徽宣城不遠萬里,來到這片完全陌生的地方,帶著“歐洲夢”開始了自己的行醫求索之路。
“最初,一切都是陌生的,語言、文化、生活習俗、人際關系都沒有,2013年才第一次回國。那段時間特別想家,尤其每當過節的時候。”竺黎明回憶道。令他難過的是,他剛剛出國不久,爺爺奶奶先后離世,他一度在異國他鄉的深夜里沉默哀傷。
2012年,在朋友的鼓勵下,竺黎明決定開設自己的中醫診所,以理療、針灸、推拿為主。日子一點一點地熬,逐步克服了語言障礙后,憑借過硬的醫術,他漸漸在當地站穩了腳跟。如今,他的妻子也是他曾經的同學,也來到阿爾巴尼亞,和他一起在當地發展中醫事業。
最令他感懷的莫過于來自祖國的關懷。“每次到使館,大使都會和我說,‘有事情找使館,這里是你們的家,覺得特別溫暖。”現在,每當春節和國慶(中秋)節的時候,竺黎明都會參加大使館舉辦的活動,與同胞的相聚使漂泊中的他感覺到歸屬感和安定。
當然,提到節日,對于海外華僑華人來說,清明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每年清明,海外華僑華人都會掀起返鄉祭祖的高潮。許多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僑華人,不辭舟車勞頓,也要回到家鄉,為先人的墳墓鏟除雜草、供上祭品、燃香奠酒……未能趕回國的華人和海外游子也會在異國祭祖,比如,在美的華人會延續清明節掃墓、祭祀、踏青等傳統。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史上規模最大的留學潮出現。相比起前輩歸國的不易,當代的留學生頗具闖勁兒,更愿意花時間充分體驗一方文化。由于通訊手段、交通方式日趨便利,生活質量大幅提高,越洋電話、即時視頻、打“飛的”都比以往容易許多,鄉愁變得不那么“愁”,而是浸潤在點滴細節之中。有一些留學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擺放著日歷,標注著重要節日,不忘隔著時差問候祖國的親人和朋友。還有一些留學生不時更新著朋友圈的信息和個性簽名,表達著自己的思鄉之情。
2016年7月,浙江大學大三學生王立賢遠赴法國南特求學,第一次出國,心底不免有幾分緊張。走出戴高樂機場,眼前的景象倒令他頗有些意外。“機場竟然是漢英法三語。那一刻,深感祖國日益強大,非常自豪。”隨處可見的國人,也令他頓生親切感。
充實的學習生活,令一切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王立賢坦言,心中的思鄉情緒倒沒有那么濃郁了。“有時特別懷念國內的便利,這里的節奏太慢了些,有許多不方便、低效的地方,以后肯定是要回去的。”
“每每見到中國游客、中餐館,就有幾分想念祖國。祖國的美食是我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這里的中餐有點不正宗,那個時候就格外想家。”隨著國外華人社團組織的日趨壯大和完善,豐富多樣的活動極大地拓展了留學生的業余生活,也使得他們找到了“組織”。“去年浙江大學法國校友會舉辦的慶祝母校建校120周年紀念活動很熱鬧,還有端午節的時候,南特學聯舉辦端午節龍舟比賽等,生活很充實之后就不是那么想家。想父母的時候,視頻通話等都很方便。”王立賢說。
此外,不斷走出國門的中國文化品牌項目,如“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文化中國·全球華人音樂會”等活動,也為當地華僑華人、留學生團體帶來祖國的問候和傳統文化盛宴的享受。每當“四海同春”的演出出現在海外,總有當地僑胞情不自禁地感嘆:“看到你們格外親。”有的僑胞還直言:“四海同春沒來,這年就不算過完。”
如今的海外游子,更加獨立自主,身在“地球村”,他們積極參與當地的活動,體驗當地風情,甚至還化身“文化使者”,宣傳來自家鄉的傳統習俗。他們通過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在異國他鄉闖出一片新的天地。帶著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懷,新一代的游子們以更加積極、開放、包容的心態活躍在世界舞臺上。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中國紅”永遠是他們心中最割舍不下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