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化迪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云南洱海邊的古生村調研時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這不是習總書記第一次提到“鄉愁”。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在談到提高城鎮建設水平時,習總書記指出,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鄉愁是什么?對于古人,或許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而于我們,可能是村旁小河中活潑的魚蝦,是青蔥山崗上酸甜的野棗,是小巷中延伸的青石板,是老屋頂勾勒的翹角檐。不管你想與不想,故鄉在哪里,鄉愁就在哪里。故鄉的一切,一棵古樹、一口老井、一拱小橋、一片黛瓦、一方剪紙、一曲小調……常常于不經意間觸碰著我們內心深處最敏感的一隅。
當然,鄉愁一詞能迅速在媒體走紅,絕不僅僅因為它是一個親切詩意、能勾起人們思鄉情愫的表述;它更像是一顆石子,投入波平如鏡的湖面后,激起人們情感與思想的層層漣漪。
熱議鄉愁,很大程度是基于無處寄托鄉愁的慨嘆。“小城鎮建設的春天”到來了,但在許多地方,游子歸來時,已見不到蔥郁的樹林,只剩下光禿的山頭;再見不到魚蝦豐饒的小河,只留下散發臭氣的水溝。一些地方粗放無序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和簡單粗暴的城鎮化建設思路,使許多具有厚重歷史感的村落迅速消亡,千百年來創造和保留下來的村落文化,往往只能存在于老人的記憶或博物館的館藏中。生態文明觀念的缺失、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缺位,不僅讓鄉親和游子感覺故鄉“物是人非、再也回不去了”,而且引發人們對“幸福、和諧”這一發展的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問。
鄉愁里蘊含著民意,暗合著黨和國家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大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講,記得住鄉愁,創造一個普通百姓喜聞樂見、四海游子魂牽夢縈的鄉居環境,何嘗不是中國夢的一部分!
記得住鄉愁,絕不是放慢腳步、固步自封。古人言及鄉村生活,即有暢想:“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云處處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歌三兩聲。”今人所求之鄉村,更應兼具百姓富與生態美的特點。這兩個在過去幾十年的實踐中似乎有些對立的概念,如今如何能“一笑泯恩仇”?有學者建言,新農村是升級版的農村,而非縮小版的城市。有媒體歸納,新農村應有“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最關鍵的是,基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民眾在自覺行動——“農家樂型”模式,加速基礎設施和現代服務建設,使鄉愁既有看頭又有賺頭;“社會協助型”模式,在尊重傳統村落空間格局的前提下,保護人們記憶中的鄉土建筑;“村企一體化型”模式,利用當地龍頭企業帶動,實現資金、技術、人才、土地和文化等生產要素在農村的優化配置。
住有所居,心有所棲。記住鄉愁吧,這是咱的中國夢,這個夢想浪漫而現實,傳統而現代;留住鄉愁吧,在全球化、信息化、現代化的浪潮中,為自己、為后人留存一個美麗的家園!
(本文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