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彥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政治論斷,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是十九大的一個重要理論創新成果。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具有堅實的經濟社會基礎,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高速發展,現今我國社會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階段性特征。
一方面,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我國經濟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長,自2010年開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目前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萬億元,比1978年的3678.7億元,增長217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工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粗鋼、煤、水泥、化肥、發電量以及谷物、肉類、花生等220多種產品的生產能力穩居世界第一,一些產品甚至出現大量過剩,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較大提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56美元左右增長到2016年的超過8000美元,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分別達到33616元和12363元,絕大多數人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社會保障水平極大提高,城鄉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15年達到76.34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處在中等收入階段,還有43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實體經濟還不夠強,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在解決溫飽問題和進入小康社會以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無論是生活需要的種類、結構還是水平、質量,都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越來越強烈。
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他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這個問題造成或派生的。發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區域各領域發展不夠平衡,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不夠平衡,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現象。比如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仍然較大,城市和鄉村之間反差明顯,一些大城市的發展水平可媲美發達國家,但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邊遠地區還比較落后,媒體報道的環繞大都市周邊的貧困帶就是極端例子。發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比如有的地方文化、體育服務有限,有的城鎮醫療、養老資源不足,有的城市社區停車設施缺乏,有的農村環境臟亂,一些醫療健康、休閑旅游等高端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而轉向海外,等等。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互掣肘,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是現階段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的主要根源,也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修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基于現實的發展狀況,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作出這種新的概括和表述,有利于更好解決我國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利于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有利于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對于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事關對基本國情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事關科學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長遠戰略,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遠發展。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就是通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揭示社會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從而科學制定黨在各個時期的綱領和路線。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應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全局工作的深遠影響,深刻認識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深刻認識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推進社會主要矛盾漸進解決,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既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又要堅持戰略思維,保持戰略定力,以持之以恒的決心、堅韌不拔的毅力,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一張藍圖繪到底。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起點。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發展仍然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需要靠發展來解決,推進科學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始終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著我們的發展不再簡單以數量為主要目標,而是以質量效益為主要追求;不僅要在物質文化上有平衡充分的發展,而且要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有更高水平的供給;不僅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而且要不斷滿足人民在公共參與、權力監督等方面的要求,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因此,需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在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方面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不斷解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過程中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則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徑。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既揭示了發展面臨的挑戰,更是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機遇。在經濟領域,它既反映我國生產力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新特點,又反映我國經濟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不協調與不平衡的新特點,對整個經濟體系的建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有效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真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改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而要實現平衡充分的發展,就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既是跨越發展關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戰略目標。
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舉措,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建設各方面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以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