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出國留學從涓涓細流,到洪波巨浪,曾經跌宕起伏,幾起幾落,折射出各個不同時期的歷史足跡。
1847年,當容閎隨著美國傳教士赴美留學的時候,中華帝國閉關自守的國門剛剛被西方列強的炮火轟開,那時國人對海外世界因茫然無知而充滿恐懼,出國留學更屬史無前例。而容閎在外國傳教士的資助下,毅然赴美求學,最后畢業于耶魯大學,成為第一個畢業于美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
容閎回國后的最大心愿,就是要使更多的中國年輕人像他一樣出國留學,將西方的學術文化,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若干年后,在他的多方努力下,終于促成清政府同意選派官費留學生。
1872年至1875年,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大員的主持下,清政府設立了一個長達15年的留學計劃,先后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學。他們中間又有50多人在中學畢業后得以進入哈佛、耶魯、哥倫比亞、麻省理工等著名學府繼續深造。他們中出現了今天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最早的校長,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現了中華民國的第一任總理。
洋務運動中為了引進西方技術,培養人才,以創辦船政實業,清政府于光緒三年(1877年)至二十三年(1897年)派出4批學生赴歐留學。4批學生由船政局和水師學堂派出,留學的國家有英、法、德。學生是成年人,思想成熟,任務明確,學習刻苦,成效顯著。其中一半成了北洋艦隊的軍官。有名的有林泰曾(鎮遠號管帶)、劉步蟾(定遠號管帶)。
當時清政府派遣留學生,只讓他們學習一些制船造炮之類的技術工藝,回國后也只把他們當作一般的技術工匠使用,那時的留學生處于邊緣位置。
義和團運動后,清政府在全國推行一系列“新政”。其中之一是廢科舉,興學校,獎勵出國留學。在政府的倡導下,青年學子紛紛買舟出國。一時間,中華大地迅速掀起一股出國留學的熱潮。留學生也時來運轉。這一時期,中國人的留學國主要是日本。因“路近,費省,文同”,留日學生占出國留學人數的90%以上。這個時期,留學專業多集中于政治、法律等學科。留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極強,許多人積極參加了反清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后,他們又成為中國政治舞臺上的活躍分子。
但這一代留學生的專業造詣有限,不少人剛剛步出私塾書院之門,便踏上了出洋渡海之舟,出國后大多只接觸到粗淺的初等教育,真正進入外國大學學習的極少。
20世紀初期,中國大多數士民對本國的制度和文化已開始喪失信心,對西方文化由自卑而衍生景仰之心。這種景仰很快轉化為崇尚留洋歸來的學子。當時的社會輿論普遍認為,留學是中國走向獨立富強的捷徑,留學生是未來中國的救星。只要翻開那時的報刊書籍,這樣的言論觸目可見:“留學生者,20世紀最美之詞也,新世界之主人翁也,強國之原素也。”“他日立中國強固之根基,建中國偉大之事業,以光輝于20世紀之歷史者,必我留學生也。”這是近代中國人最崇洋的時期,也是留學生地位最崇高的時期。
1919年3月17日,我國第一批留法勤工儉學人員由上海乘坐日本郵輪啟程赴法國,學習新思想、新知識,研究社會主義思潮和馬克思主義,古老中國迎來20世紀留學熱潮,開啟了中國走向世界、學習外國先進文化和技術的新紀元。
1919、1920兩年間,在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趙世炎的推動下,我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達到高潮,先后共有20批來自18個省的1700多名學生抵達法國學習。
浩浩蕩蕩的留法勤工儉學隊伍中,大批棟梁人才成長起來,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老一代領導人中很多是在法國負笈求學的,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陳毅、聶榮臻等人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嚴濟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鴻、錢三強、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也都隨此潮在法國學習和工作過。
五四以后的一代留學生堪稱是真正學貫中西、兼容古今的一代。在留學地域上,這一時期留學日本者雖仍很多,而留美、留歐者亦復不少;在留學專業上,比前兩代留學生有較大拓展,不再集中和偏重于某一方面。在知識結構上,這一代留學生一方面秉承了豐厚深廣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淀,同時又前往西方文化的中心地歐美或中介地日本親身“沐浴”,與前兩代出洋學子相比,他們的“西學”程度要深,而與以后幾代留學生相比,他們的“國學”根基要厚。他們在蒙童時代受過嚴格的私塾書院教育,出國之后,又系統正規地接受了現代“西學”的訓練。故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五四以后的一代留學生擔當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角色。
到上世紀30年代,中國留學教育已進入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隨著國內新式教育的逐步發展,出國留學生的專業水準也有了明顯提高。出國留學生多數能直接入讀國外大學高年級或考入研究院學習,而且大多學有專攻,獲得國外碩士、博士學位者頗不乏人。他們中的很多人歸國后都成為各自行業的領軍人物。
一百多年來中國的留學教育,大致可以劃分為這樣幾個時期:1847至1900年為發軔和起步期,留學人數總計不過200余人。1901至1937年為中國留學教育的發展期,出國留學生總數大約有15萬。1937至1977年是中國留學教育的低谷期。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東西方冷戰和“文革”都發生在這個時期。這個時期,出國留學人數總計不過數萬人。新中國成立后,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人留學區域局限于蘇聯,兼及東歐等少數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留學交流完全中斷。留學專業重工輕文,主要學習冶金、采礦、地質、電氣、建筑、水利、農業和交通等專業。另外,這個時期自費留學中斷,留學生全部由國家統一派遣、管理和分配。留學生自己不能自由選擇留學國家和留學專業。選派留學生時,更注重其政治出身和政治素質。
其后“文革”十年,中國留學教育幾乎完全中絕。直至1978年鄧小平同志對出國留學作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指示,中國的留學教育才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相比于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留學熱潮,改革開放后的大規模的留學熱潮有其獨特的歷史特點:人數最多,范圍遍及全世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赴海外留學的人數不斷增加和國外有意吸納中國留學生,留學人員對留學國別的選擇呈多元化的選擇趨向。此外,改革開放后出去的人多于回國的。
進入2l世紀,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在中國出國留學生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另一個人潮開始涌現,這就是“海歸潮”。據《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達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2017年海外留學生回國人數首次超過當年新出國留學生總數。
留學路徑是國家發展的縮影,從清政府派遣幼童到21世紀出國大潮以及隨即而來的“海歸潮”,無一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