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
十五年前,他將全部身家投于一家普通區屬醫院;多年來他歷經風雨,成功創立了在醫療行業獨樹一幟的華廈眼科連鎖品牌;他在醫改深水區堅定前行,照亮了萬千病患的世界。他,就是蘇慶燦。
身邊人對蘇慶燦的印象,是一個簡單、務實,總是活力滿滿的人。見到記者他打趣說,平時都穿T恤,同一款買很多件換著穿,今天要接受記者采訪特意穿了正裝。這是因為蘇慶燦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事業上,心中只有老百姓的眼健康,他把為社會創造價值作為奮斗的使命。“用質量夯實百年名院的基礎,用創新保持永久競爭力,用實力為中國品牌贏得尊敬”,這句2016中國品牌年度人物的頒獎詞蘇慶燦實至名歸。
蘇慶燦,現任華廈眼科醫院集團、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董事長,廈門市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光明基金管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視覺健康分會名譽主委等。曾多次獲評廈門市勞動模范、廈門十大財經風云人物、中國醫療行業品牌領軍人物等榮譽稱號。
上世紀九十年代,二十多歲的農村小伙蘇慶燦已經跑遍了世界各國,做外貿讓他收獲了人生第一桶金。起步較早的他沒有選擇像其他人一樣進入房地產行業,反而對健康產業情有獨鐘。在蘇慶燦心目中,健康產業是造福于民的實業。讓更多人健康,是蘇慶燦不變的初心。他在做進出口貿易時,注意到國內外在醫療和教育上有巨大差距,這深深觸動了他的心。“我生在農村,更加懂得醫療的重要性,國內醫療和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當時就希望可以去改善它。”所以,蘇慶燦轉型選擇行業時,首先考慮的不是錢,而是如何為社會做點事,起初他最想做的是教育。“最初是想辦大學,但當我考察了國內不少知名民辦大學,包玉剛的寧波大學、李嘉誠的汕頭大學等之后發現當時有點年輕氣盛了。”想要做良心品牌大學的蘇慶燦經過實地考察發現,辦教育需要巨大的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他只好放棄,轉投了同樣是公益性質的醫療行業。在他看來,雖然不能辦一所好大學,但要能做成一個好的醫療企業,同樣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當時進入醫療行業,有點誤打誤撞。正好廈門眼科在招標,就覺得是個機會。”
2003年8月,經廈門市政府批準,廈門眼科中心面向國內外公開進行改制招標,蘇慶燦積極參與投標,最終成功入主廈門眼科中心。鑒于國內外巨大的醫療服務差距,他決定從自家做起,進行醫療改制。蘇慶燦成為了廈門乃至福建公立醫院改制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堅信,中國的醫療改制也可以做得很好。“在國外,真正最好的,都是非公醫療,它們競爭力更強。我認為當時是中國發展社會辦醫最好的時機。”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他原本計劃用現有資金開三家眼科中心,沒成想,第一家的管理運營已經非常不容易。“一開始,想象得特好,但實際入行發現做醫療挺難。”即使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蘇慶燦仍然堅持參與到醫療改革中,他認為社會辦醫可以競爭促進服務,成為公立醫院的有效補充。

蘇慶燦提出“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并且為老百姓能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在當時“一切以醫生為中心”的大趨勢里,改革難度可見一斑。蘇慶燦改制的第一關就是醫生的服務態度。“現代醫療行業競爭激烈,醫療服務水平務必要提高,要把病人當成親人一樣對待。”這種前衛的理念,當時實施起來受到不少阻礙。醫院停車位少,他特地在外面給醫生們租了停車位,空出醫院的停車位,方便病患家屬停車,結果遭到部分醫生反對。“由于早些年醫療行業沒有競爭,沒有人會愿意提升服務,這是觀念問題。”候診區地方小,病人一多無處落腳,他便把醫生的診室改小來擴大候診區;設立福建省首家醫院客服中心、實行24小時熱線咨詢,進行病人滿意度調查、把服務由院內延伸到院外……這些“動了醫生們奶酪”改革措施,使得蘇慶燦和一些醫生產生了意見分歧,幾名骨干醫師負氣離職。“后來有一段時間,我也有過擔心,這樣的管理方式是否會水土不服?重塑一種服務理念有那么困難嗎?好在沒有放棄,事實證明我的堅持是正確的。”蘇慶燦還在廈門率先提出專家醫院、平價醫院、無假日醫院的理念等。改革過程是艱辛的,但在他的堅守下,改制最終順利推進,確立了“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辦院宗旨,改制后的廈門眼科中心逐步成為國家三甲醫院、廈門大學附屬醫院。
醫院能得到迅速發展,不僅在于蘇慶燦的服務理念,更在于他深知,比服務更重要的是技術。醫療的本質是治病救人,精湛醫術永遠排第一位,容不得半點虛假。建立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是醫療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病人管理要做好,員工的管理更要做好。員工要發自內心愿意為這個行業做貢獻,這就要給員工好的待遇和事業發展的平臺。”
俗話說“名醫都是熬出來的”。公立醫院醫生熬個十年、八年,才有資格去評職稱,漫長的周期,讓許多醫生苦不堪言。蘇慶燦選擇打破常規,在醫院建立培養基地,給更多有能力的年輕醫生練習手術的機會,夯實基本功;形成了一套獨有的培養體系。“醫生發展、進步快的原因在于我們培養醫生的體系完善,經驗成熟。在公立醫院10年的成長,我們只需要3~5年就可以完成。”在中國,這樣的非公立醫院,能有這樣的平臺和機會一半是蘇慶燦努力換來的,一半是醫院醫生的實力。當初為了使醫院的年輕醫生得到職稱認可,他多次前往主管部門,等了一個又一個星期,終于為年輕醫生們爭取到了面試機會。他們也不負眾望,在面試和手術考核環節都表現得無可挑剔,最終獲得了專業認可。“要靠實力讓同行認可,讓政府認可,讓老百姓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