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洛勇
王洛勇
1958年生于河南洛陽。中國內地演員、導演、編劇,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中心主任。1995年,王洛勇以《西貢小姐》主演身份登上百老匯的舞臺,之后連續6年主演,場次達2400多場。2001年回國發展,代表作有話劇《簡·愛》,電視劇《冰山上的來客》《焦裕祿》《東北抗日聯軍》《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等。
王洛勇最近被網絡上一段視頻吸引,主題是“今天下三分”這句話,出自《出師表》。各地網友討論得熱火朝天,有會中文的外國人,也有會英文的中國人,吵得不可開交,只為了到底是翻譯成“The empire is divided in three”,還是“The empire is divided into three”。
“這說明什么?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人文的認識到底有多深,可以用這句話的英文翻譯來評判。”王洛勇對《環球人物》記者說,這也在證明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就在不久前,他把大家已背得爛熟的《出師表》用英文朗誦出來,讓世界上更多人知曉了諸葛亮——這位被稱為中國智慧化身的賢臣軍師。讓王洛勇未曾料到的是,網上瞬間掀起一股“諸葛丞相走出國門”熱,相繼出現韓文版、法文版《出師表》,海外眾多媒體也參與了英文版的討論。
諸葛亮是王洛勇在《大軍師司馬懿》下半部《虎嘯龍吟》中的角色,因為這部戲,人們也重新認識了王洛勇。

《虎嘯龍吟》劇照。王洛勇將諸葛亮拉下“神壇”,演出了一個不一樣的諸葛亮。
王洛勇出演諸葛亮,是吳秀波“三顧茅廬”請來的。早些時候,兩人曾有過幾面之緣,大都擦肩而過。后來在一個朋友聚會上,他們再次碰面,聊各自對于表演與創作的想法,很是投機。吳秀波就說:“哥哥啊,我們有機會得合作一次!”
2016年春,王洛勇接到了吳秀波委托《虎嘯龍吟》劇組打來的電話,希望由他來演諸葛亮。他連連拒絕,“諸葛亮太有名了,李法曾、唐國強、金城武等都演過。誰再去演,不就是找罵嘛!”
劇組又把劇本發給他看,王洛勇更害怕了。他的顧慮是自己在國外生活了20多年,已對三國里盤根錯節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關系有些生疏了,不敢冒險嘗試。
吳秀波并沒放棄。很快發來一條短信:我真心希望你能夠來……你的《焦裕祿》我是認真看了,《焦裕祿》眼睛里的那種感覺,就是諸葛亮……最終,王洛勇忐忑不安地接了戲,開始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尋找人物的感覺。
關于諸葛亮的印象,王洛勇最初來自于少時讀的小人書,覺得他“神機妙算”。2006年,他演張紀中版《神雕俠侶》中的郭靖。鎮守襄陽的郭靖最為崇拜諸葛亮,六出祁山,誓要克復中原,興復漢室。那時,他還是認定“諸葛亮是個神”。
在讀了劇本,研究了大量資料后,王洛勇改變了對諸葛亮的認識,把他從“神壇”上往下拉了拉,“他就是一個傳統知識分子的代表。”王洛勇說,他的這個角色定位來自于五個字“躬耕于南陽”,“由于躬耕,才知天文曉地理懂節氣,才會有責任感,懂得堅守并且有耐心。”
王洛勇用兩種動物來形容諸葛亮:龜和鷹。剛開始演,他覺得諸葛亮像千年的龜,能不動就不動,動也動得很省力。后來拍《出師表》那段,他感覺變了,“他把朝中都安排好,自己上陣了。就像鷹一樣,雖然臉上沒有表情,但開始行動了。”
基于這樣的理解,王洛勇詮釋了一個傳統知識分子的現實考量和理想追求。劇集播出前,他在接受采訪時做了一個敞開懷的動作,笑著說:“讓所有的罵聲唾沫來吧!”而事實上,他收獲了贊揚,因為他成功地演出了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獨孤的諸葛亮。

《焦裕祿》劇照。憑借出演焦裕祿,王洛勇被觀眾熟知。
《虎嘯龍吟》有場戲是“空城計”,司馬懿見諸葛亮獨自在城樓上撫琴,上前一探究竟。他站在諸葛亮身邊,展開了一場充滿智慧的對話。你來我往,驀然間,司馬懿發現眼前對話之人,竟是年老時的自己。之后,諸葛亮琴弦崩斷,司馬懿大驚,率兵火速撤退。城樓上,臉上沁著汗水的諸葛亮,望著司馬懿離開的方向,一滴眼淚滑落。
原本劇本中的設定,戲演到司馬懿聽到琴聲,就轉身撤兵。真正演時,王洛勇和吳秀波兩人討論,“為啥要走,走是結果,但理由必須令所有人信服。”于是戲停拍,主創們聚在一起尋找理由。
“是不是應該用莎士比亞的概念?從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角度出發。”王洛勇想到用自己最熟悉的西方戲劇,這才有了最終呈現的那一幕——司馬懿在諸葛亮身上看到了自己。
王洛勇對表演的理解,對角色的詮釋,都得益于他在百老匯多年的戲劇表演經驗。
1985年,王洛勇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當年11月,他獲得一次機會,隨中國戲劇代表團到歐洲參加莎士比亞表演節。當時他帶隊演出《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劇目,深受好評。回國后他便接到邀請,赴美國留學。
剛到美國并不順利,先是因為過不了語言關,王洛勇被路易斯安娜大學取消獎學金。幾經輾轉,他進入波士頓大學戲劇表演系學習。一開始練習表演,他總是不得要領,老師將他的劇本拿來看,發現上面有很多注解,像是“傷心地哭”“開心地笑”“絕望地轉身”等,諸如此類。
“你這樣演是不對的。演員演的是過程,不是結果。”老師說,然后開始給他一一講解為什么這里要哭,那里要笑,“從那刻起,我好像開了竅,演戲演的不是形容詞,演的是行為。”王洛勇說。
1986年圣誕節那天,王洛勇省下1美元地鐵錢,徒步到百老匯看戲,他暗自發誓要站到百老匯舞臺的正中央,當主角!為了讓英語元音發音更加飽滿,好幾年,王洛勇在排練時嘴里咬著個紅酒瓶塞;后來他又咬把鑰匙,“可以練習輔音的發音”。
1995年,經歷8次面試,王洛勇終于以《西貢小姐》主演身份站上百老匯的舞臺,此時已是他去美國的第九年。接下來他連演6年《西貢小姐》,共計2478場,也因此被稱為“百老匯中國第一人”。
慢慢地,他的心中有了一個念頭:把在西方學習的戲劇經驗帶回中國,再把中國優秀的戲劇、文化介紹到西方。2001年,上海戲劇學院邀請王洛勇擔任表演系客座教授,他立馬答應下來。
王洛勇在美國求學時,老師經常會對學生說:“我們的工作太了不起了,站在千百人面前,每天晚上把你的喜怒哀樂,你的瘋狂,你的愚蠢,你的醒悟跟觀眾分享,是干什么?僅僅讓他們笑一笑就走了嗎?當然不是,是要傳遞一種觀念。”
受此影響,王洛勇在演戲時非常注重角色的內涵,他回國后接的戲大都是 “高大上”的類型。從電影《鄧小平1928》,到電視劇《林海雪原》《東北抗日聯軍》,再到《焦裕祿》,無一不是英雄形象。
演戲之外,他一有空就回到學校給學生上課。“王老師的課很有意思,常常是講著講著,突然往地上一趴就演起來了。前一秒很安靜,下一秒就像猛虎。”王洛勇的學生何奕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接受采訪時,王洛勇也不由自主地“演”起來,說到激動之處,他會突然放聲歌唱;講到開心的事,他會毫無顧忌地大笑;遇到需要表現情緒或人物特征時,他的表情往往先出來,而且惟妙惟肖。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戲劇,他將自己當年在百老匯的同事請過來,為學生們授課。他還購買《變身怪醫》《西貢小姐》《芝加哥》《理發師陶德》等經典戲劇版權,讓學生參與經典劇目的實踐。
“《西貢小姐》《蝴蝶夫人》為什么能長演不衰?我們要跟西方學,這樣才能真正和國際接上軌,當然最終我們還是要講中國故事。”王洛勇說。
年屆六十,演藝生涯早過了大半,也正因此,戲里戲外的王洛勇沒任何包袱。他把諸葛亮演繹成一個苦心孤詣的凡人,正是因為他深知,一個人會衰老,會疲憊,但意志的力量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