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艷
摘 要:武漢市作文的閱卷標準主要以材料是否能支撐題意為得分關鍵,那么僅看“支撐”是否合理?
關鍵詞:題意;支撐;中考作文;評分標準
武漢市中考作文近年來全面實行新的閱卷標準:以題意、支撐、表達為三個維度進行分檔次和類別打分。如此一來一共可以分為七類文,每一類又各有上下兩檔。這種打分標準強調“題意”與“支撐”之間的關系,也就是作文中的材料是否在邏輯上能闡釋、表達、證明題意,并且根據這種關系又分出三種情況:支撐正確、支撐有缺陷、支撐錯誤。在實際的閱卷當中,支撐的正確與否成了得分的關鍵,自然也就成了老師教學的關鍵。
熱詞“支撐”
在這樣的閱卷標準下,一時間語文老師紛紛開始研究“支撐”這個詞,那種熱度堪比網絡熱詞。
先來看“支撐”要撐的是什么?我們以一類文為例來談談。打分標準明確規定,在題意正確的情況下,材料對于題意的支撐正確才能是一類文,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優秀作文。然后看其表達再上下機動五分左右。僅從優秀作文的得分標準來看,“支撐”這個條件成為了關鍵。也就是你的作文里寫的內容材料這些東西如果能緊緊圍繞中心,那這就是好文章。至于語言表達是在確定了是一類文以后才定檔次,如果首先支撐正確的話,那語言表達這一塊的分數就不會很低,因為前面的類別已經定下來了。
那么我要質疑的是:
1.假如一個學生的題意和支撐都正確無誤,但是語言表達相當普通,僅僅只能算把話說清楚了,這樣的文章也算優秀嗎?
2.假如一個學生的題意正確,支撐有缺陷,但語言表達相當有文采,分析問題也是很深刻有見地,這樣的文章跟第一種相比算不算優秀?
一篇有見地、有表達、有思想的文章算不算好文章?也許這篇文章當中的某些材料與題意不完全切合,但是整體上卻是完整通順,思維清晰,中心也明確。我覺得如果剛才說的第一種情況都是優秀文章,而這樣的文章卻上不了一類文,那就是對語文教學最大的譏諷!
再來看看所謂的“題意”又是什么?題意當然是作文的審題,語文老師都知道,作文教學當中的審題立意是第一步,也是關鍵重要的一步。學生對題意理解的深淺不同,表達的見解不同都是能看出每個人思維品質的高低的。但是從武漢市去年初三的元月調考和中考的試題來看,命題者顯然大大降低了審題的難度,基本上不設審題門檻。元調和中考這兩套試題風格一致,難度一致,都是在給出材料后有一句對中心提示的句子,學生基本上結合材料和這個提示語就知道作文題的意思了。如“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有時候對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擔憂是如此的多余和可笑”。“人們在認識新事物的時候,要打破舊的經驗的限制,豐富知識,開闊眼界”。這樣的命題基本上不需要學生有自己太多的見地和看法,只需要抓關鍵詞和要素來審題立意。
我的質疑是:
審題的要求改變了,不是要求對這個題有怎么樣的見解,而是能抓關鍵詞。那么,寫作考的是什么?顯然,主要就剩支撐了。作文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是語言表達的藝術,也是思想情感的述說,還是觀點議論的闡釋,可以敘事,可以抒情,可以縱情鋪陳,亦可縝密推理。這當中僅能看內容是否證明觀點嗎?只能看材料圍繞中心嗎?只能看選材是否切題嗎?那如何考查學生的立意能力、學生講道理的能力?學生的抒情、議論、描寫、敘述的技巧與方法?學生的語言表達的水平?等等。
一點思考
中考作文究竟要培養學生的什么?這個問題不弄清楚恐怕就不能簡單地評價一個評分標準的好壞。
審題應該是基本能力。任何考試都具有選拔的功能,試卷的特點就是通過題目來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作文題首先就是一個題目,所以審題能力毋容置疑是一個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
立意的能力是判斷思維深淺的標準。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當然會不同,這種不同看法中的相對比較深刻的見地就是思維品質的體現。平庸而普通的立意固然不能算錯,但那些高出常人所見,談得出常人所不知的立意則更應該鼓勵。思想是世界上最美的火花,鼓勵學生在作文當中寫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才是對人才最大的尊重!那些老生常談,大話套話的文章實在不值得提倡。
選材剪裁看的是學生的篩選能力,當他有自己的觀點看法之后自然會通過具體內容來表現,什么樣的內容才能最大化呈現出自己的思想主旨,這也是寫作應該考慮的東西。
語言是寫作的載體,更是魂靈。一個語言水平出類拔萃的人很難相信他的文章會平庸不堪,同樣,一個沒有語言天賦的人也很難相信他的文章能夠膾炙人口。歷史上哪個大作家、大文豪不是語言學家,不是有著高超而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那么一個學生的語言表達有多重要呢?自然不言而喻。然而,按照這樣的打分標準,表達僅僅就值五分!
以上意見僅代表個人意見,請各位看官能不吝賜教。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