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苗
摘 要:在全球化、現代化的今天,重新反思、梳理、整合各種鄉土資源,構建鄉土化作文教學體系,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鄉土的文化認同,培養他們愛鄉報國的情感;有利于訓練學生的寫作技能,提高他們適應和改造鄉土的能力;也有利于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優化教師知識結構。
關鍵詞:鄉土化作文教學;內涵;意義
一、鄉土化作文教學的內涵
(一)關于“鄉土”的內涵
《說文解字》對“鄉”“土”的解釋是,“鄉,國離邑,民所封鄉也。”“土,地之吐生物者也。”意思是,鄉,與國都相距遙遠之邑,是百姓開荒封建之鄉;土,大地用以吐生萬物的解釋。這種釋義強調鄉土的空間地域性和地域產出性。
本文中,“鄉土”是指個體成長、生活,并對個體具有情感意義的特定地域的自然特征,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群體與地域交互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成果。自然景觀、方言物產、民風民俗、鄉賢名人、歷史文化,只要是具有代表性的能展現地域特征的就是鄉土的。
(二)關于鄉土化作文教學的內涵
1.鄉土化作文教學
鄉土化作文教學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以鄉土資源為依托,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體驗,在了解本鄉本土的自然、人文、歷史的基礎上,引發學生對家鄉的認同與敬畏,傳達鄉土生活經驗,展現鄉土生活的情趣,闡述對鄉土文化的見解,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建構和完善學生的人格特質的作文教學策略。它以鄉土資源為寫作素材,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寫作前提,以讓學生了解鄉土的自然、人文知識,提高寫作技能,增強對鄉土的認同和熱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建構和完善學生的人格特質為目標。
2.鄉土化作文教學的特點
(1)目標發展性
鄉土化作文教學的目標不僅指向學生的寫作技能的提高,更指向學生的未來發展。它通過資源開發,讓學生去了解鄉土的自然美、文化美、民俗美、人性美,激發學生對鄉土的認同和熱愛,幫助學生樹立投身家鄉和祖國建設的人生理想;通過鄉土化作文的體驗活動,訓練學生與同伴、社會成員的溝通、合作能力;通過鄉土化作文的寫作過程的深度參與,培養他們在真實的鄉土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總之,鄉土化作文教學旨在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實現“文成人就”。
(2)資源本土性
鄉土化作文教學是以鄉土資源為依托的。家鄉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鄉風民俗、特色物產、歷史文化、鄉賢軼事等都是鄉土化作文的寫作素材。通過對家鄉自然風光、風土民俗、歷史名人、歷史沿革等資源的開掘、利用,了解家鄉地域環境、文化特點,體驗鄰里情誼、樸實情懷,了解自己祖先的奮斗發展史,領略家鄉特有的文化氣質、人文精神,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文化的感情,激發他們樹立把家鄉建設得更繁榮的理想,從而完善人格、提升人生
境界。
(3)課程開放性
鄉土化作文課程的開放性是由鄉土世界的豐富性決定的。鄉土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的世界,是由自然與社會、理智與情意、科學與人文等多因素構成的有機統一的世界”。鄉土化作文教學,要求師生挖掘鄉土生活和鄉土文化的教學價值,將作文教學和鄉土生活融為一體,賦予了鄉土化作文教學以生活意義。它鼓勵師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共同參與作文課程開發,建立互補互動的鄉土作文資源網絡,并且使作文課程的內容持續生成和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
(4)活動體驗性
鄉土化作文教學強調活動體驗性,實踐活動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觀察、參觀、訪問、調查、體驗等。學生的實踐活動體驗方式表現為自主選擇、主動探究、自主實踐、反思總結等;教師的活動方式表現為創設情境、參與合作、指導幫助等。活動體驗,既拓展了學生了解鄉土的空間,豐富了學生的素材積累,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我手寫我心”,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可以為學生的表達和交流帶來強烈欲望和豐富的內涵。
二、研究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鄉土的文化認同,培養他們愛鄉報國的情感
在當前全球化、現代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實施鄉土教育有利于保護文化的多元性,形成地區認同以及國家認同。在鄉土化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鄉土資源中對現代社會人生具有積極意義和價值的內容,重建學生的個體生命和腳下鄉土的聯系,激發學生對鄉土的認同和熱愛,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愛國熱情,進而推動學生積極投身鄉土建設、國家建設的實
踐中。
(二)有利于訓練學生寫作技能,提高他們適應和改造鄉土的能力
鄉土化作文教學,重視將學生所學知識同生活和生產勞動結合,強調突破學科限制,突破學校限制,在真實的生活、真實的語境中,完成真實的寫作任務,實現學以致用。在資源開發到寫作完成的全過程中培養學生與他人的溝通、合作能力。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能力,培養他們自主行動、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有助于學生適應和改造鄉土,幫助他們融入主流社會。
(三)有利于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優化教師知識結構
鄉土化作文教學以培養熱愛家鄉、能為社會做貢獻的勞動者為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變傳統的升學觀為成才觀,切實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教師只是課程的設計者,體驗活動的引導者,寫作過程的輔助者。這也促使教師關注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學習寫作教學理論,研究課程開發、實施和評價,從而促進教師優化自身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林川.鄉土的意義與鄉土教育模式的轉換[J].浙江學刊,2009(2).
[2]錢理群.地方文化研究的三個關系[J].貴州社會科學,2009(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