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今年初,銀監會對郵儲銀行甘肅省武威文昌路支行違規票據案件進行了查處,對涉及該案的12家金融機構共計罰沒2.95億元。這樁違法違規套取票據資金案件,涉案票據票面金額79億元,非法套取挪用理財資金30億元。

近年來,票據大案頻發,每每讓人震驚。以如此簡單粗暴的方式,涉及這么多人員、機構,造成這么大損失,更是令人倒吸涼氣。
票據作為買賣雙方易于接受的融資結算工具被廣泛應用,但因為離普通民眾的生活有距離,并不為大家所關注。但這其實是銀行業的縮影,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銀行業生態和發展環境的異化,以及由此帶來的金融亂象與經濟“脫實向虛”傾向。
總體而言,票據運用先是企業方需求。企業通過存入保證金開出銀行承兌匯票,將銀票貼現以滿足資金流動需求。但他們有辦法讓這種“流動”停不下來,也就是說,將貼現資金作為保證金開出銀行承兌匯票,再將銀票貼現,如是不斷循環往復。
一些企業沒有資金,便用貸款等作為初始資金。但貸款作保證金,這是違規的。所以,假造合約、假造賬單、假造資質等也就不可避免,造著造著,假公章、假票據單也都出現了。
這樣看來,似乎是企業為了拿到錢而造假,銀行則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的確,由于早期銀行票據查詢手段比較落后,缺乏全國統一聯網的票據信息查詢系統,無法完全識別票據的真偽。不過,如果較起真兒來,難道真就解決不了?關鍵是,銀行本就是半推半就。
對銀行而言,發展票據業務可增加保證金存款,還可賺取手續費和貼現利息。對于中小金融機構而言,這部分收入是重要利潤來源。因此,有些銀行內控形同虛設,個別銀行甚至主動去找有業務往來的企業進行貸款,讓企業用貸款資金作為保證金簽發銀行承兌匯票。
票據造假折射出的,仿佛是個體的法規意識差、道德意識差,其實是公司治理出了大問題。從企業方看,用票據造假來掩飾財務窘境,進行財務造假,反而損害了企業發展。從銀行方看,票據空轉作為一種短期行為,確實可以在短期內虛增存款,但會影響銀行的負債結構,損害到銀行的流動性和市場信用。
更重要的是,經濟“脫實向虛”由此而來。這些流程中,大家靠的是套取利差獲得收益。銀行票據簽發、貼現如此“容易”,企業還愿意費勁管理運營嗎?當然不!企業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不斷獲得利差上,獲得融資也不會投入實體經濟中,原本應該用于支持企業生產、流通的信貸資金只能體外循環。
所以,有時中央出臺經濟刺激計劃,需要大量銀行資金支持,看似銀行信貸規模急劇膨脹,實際有大量資金在空轉,進不到生產流通領域,企業得不到融資扶持,內需也拉不動。M2(反映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指標)同比增速遠高于GDP+CPI(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同比增速,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