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飛
留學生在海外的學習和生活,往往在旁人看來很令人羨慕:每日穿梭在環境優美的校園里,接觸著最前沿的知識,社交網站上曬滿了聚會照片,假期間足跡遍布全球。實際上,留學生的生活遠不像看起來那么美好,他們也承受著壓力。從準備留學申請開始,留學生們就一路披荊斬棘,好不容易收到了海外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卻發現這只是個開始。
當踏上國外的土地,中國學生習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就開始受到沖擊。不少中國學生在社交方面受到了局限,有些學生只和中國同學交朋友,抵觸和外國人交往;也有些學生完全脫離中國學生的圈子,只和外國學生玩;還有些學生習慣一個人,最好的朋友是筆記本電腦,每天除了去學校上課,就是宅在家里打游戲和看劇。
對于一部分留學美國的中國高中生而言,會選擇住在當地的民宿里,體驗最直接的美式文化。然而,對于大多數中國學生而言,直接空降在一個美國家庭里,最大的沖擊來源于語言和文化。雖然很多學生在國內學習了多年的英文,托福成績也不錯,但是到了美國家庭以后發現依舊存在溝通障礙。而且,文化差異對他們來說也是個挑戰。大多數美國人熱情、直接、有活力,而性格相對內斂的中國學生往往被認為“害羞”。很多中國學生依舊保持著在國內的習慣,放學了喜歡悶在自己的房間里,踏不出自己的“舒適區”,不喜歡和別人交流。
另外,大部分住在美國當地家庭的中國學生,出國前都沐浴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下,但他們到了新家庭之后,往往會面對完全不同的家庭氛圍和對孩子的要求標準。在美國的家庭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孩子,也要承擔相應的家務。大部分去美國上大學的中國學生,第一年都會選擇住在學校的宿舍里。雖然住在宿舍比較方便,但也存在很多潛在的問題──并不是所有室友都是通情達理的“天使”,遇見不友好的室友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會影響生活、心情和學業。
對中國留學生來說,在獨立做選擇方面的壓力也不小。我在工作中常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在出國前,這些學生很少有需要自己單獨做決定的場合,因為家長往往會替孩子權衡利弊并做出決定。這樣做,表面上看孩子輕松了很多,但實際上剝奪了孩子的自主選擇權以及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機會。到了國外以后,面對各式各樣的選擇,小到選課,大到選專業、選將來工作的方向以及甄別身邊各式各樣的機會,中國學生必須依靠自己做決定。剛進入國外大學的時候,總有一批焦慮的中國學生對選專業和選課充滿了不確定感,只能四處打探別人在上什么課,什么課容易拿高分,甚至想尋找一個“大腿”抱。當然,這也說明他們缺乏自我認知以及自我規劃的能力。
出國前,家長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以及做選擇的能力。想要留學成功,考驗的不僅僅是學業能力,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同樣重要。同時,學會做選擇,對孩子的一生也非常重要。尤其到了國外后,從學業到生活,留學生將面臨大大小小的各種選擇,都需要依靠自己的判斷去決定。在培養孩子選擇能力的過程中,家長要多對孩子進行鼓勵和引導,切忌貶低和打擊,否則容易導致他們對自己的選擇缺乏自信。
同時,家長要引導孩子對事物進行批判性思考,拒絕盲從他人,避免產生“非黑即白”的極端看法。對中國留學生來說,保持包容、開放的心態,更有利于自己克服來自國外文化方面的壓力,也能更快地適應留學生活。
談到學業上的壓力,很多中國學生及家長會覺得,中國的學生聰明用功,在國外大學獲得平均成績績點(GPA)的合格不會有什么問題。幾年前,還有這么一種觀點,認為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是在國內成績不好的,去國外反而可以輕松上大學。然而,這些都不是事實。學業成績對中國留學生來講,并不都是想象中那樣可以輕松拿高分的。
那么,在國外留學,在學業方面有哪些可能出現的壓力呢?
首先,比如美國的高校學業成績評估標準是多元的,很多課程會采用百分比的形式來分配各項學術指標,包含小組項目、論文、課堂講演(presentation)、期末考試和平常小測試等,甚至上課發言次數和發言質量也是課程成績的評分標準之一。這些方式對中國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壓力。尤其是小組項目,要求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共同完成一個項目,因為需要各位成員互相配合并協作完成,所以對個人的溝通能力、責任心等都有較高的要求。與中國學生相比,大部分國外學生或多或少有做項目的經歷或者經驗,因此他們對這種項目形式要更加了解,也更清楚自己擅長的和弱勢的方面。
其次,中國留學生還要面對時間管理方面的壓力。出國前,大多數中國學生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管和督促下完成學業,但到了國外以后,所有的學業規劃、生活安排等都只能靠他們自己完成。在國外,除非學生自己主動向老師請教,否則老師不會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時間安排。在這樣一個主要依靠個人努力和自我管理的環境里,不僅是上課和寫作業,還有生活中的各種瑣事需要平衡和處理。因此時間管理能力差的留學生,往往在學業、生活等方面都更容易出現問題。
工作中,我遇到過不少有“學術焦慮”的留學生,在外人看來,他們條件優秀,并且已經成功入讀海外名校,但他們仍然對學業倍感壓力。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學會正確地看待成績。成績雖然重要,卻切忌把分數視為唯一。在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與人溝通和社交的能力、執行多任務的能力、靈活而有彈性的抗壓能力都是需要被重視的。在平時的緊張學習中,一定要給自己留出放松和娛樂的時間,過于緊繃和高節奏的生活會讓我們的壓力越積越大,并且如果得不到緩解,就會有害健康。沿途中,偶爾駐足停歇,更有利于往上攀登。
二是學會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注重飲食健康、盡量保持足夠的睡眠、定期運動和健身等,這些都有利于增強免疫力和減壓。在國外大學的考試期間,相當一部分中國學生喜歡靠熬夜、通宵、吃速食、喝能量飲料等來支撐自己復習,其實這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在好的國外大學里,一般都配備設施齊全的健身房,并提供各種類型的運動課程,比如瑜伽、擊劍、舞蹈等,而且對本校學生開放的價格一般都相對低廉。留學生可以利用好這些資源,加強運動健身,從而強身健體并排解學業方面的壓力。
三是培養主動向他人尋求幫助的能力。其實,初到國外,留學生在學業和生活方面遇到問題再正常不過了。為此,留學生需要掌握向他人尋求幫助的能力。遇到問題時,留學生要了解周圍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不同的問題應該向哪些人尋求幫助,用哪些方式去求助才會最有效。比如說,面對專業和課程選擇的困惑時,各個專業的學生顧問(advisor)、教授甚至學長、學姐都是可以請教的對象。而當留學生陷入心理上的困境時,大學的心理健康中心往往會配備專業人士,可以向他們尋求免費的心理指導和情緒疏導等。
(摘自當代先鋒網2018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