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平 程宇
【摘要】 目的:探索在原發性肝癌患者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術后病灶療效評估中應用磁共振成像(MRI)、16排螺旋CT的臨床價值。方法:研究對象取筆者所在科室2014年8月-2017年3月接收的行TACE治療的40例患者,術后均行MRI、16排螺旋CT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并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觀察比較兩種檢查方法檢出的病灶殘余或復發狀況、病灶腫瘤包膜。結果:(1)在術后病灶殘余或復發檢出中,MRI檢查的敏感性、準確性明顯高于16排螺旋CT檢查( 字2=24.616、15.858,P<0.05)。(2)在術后病灶腫瘤包膜狀況的檢出中,MRI檢查對存在包膜病灶的敏感性、檢出率明顯高于16排螺旋CT檢查( 字2=11.464、112.500,P<0.05)。結論:在原發性肝癌患者TACE術后病灶療效評估中,應用MRI檢查的判斷價值較16排螺旋CT檢查更為優秀,值得借鑒。
【關鍵詞】 原發性肝癌; 病灶; 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 16排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doi:10.14033/j.cnki.cfmr.2018.5.04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5-0090-02
原發性肝癌患者就診時已屬于中晚期,大多數患者此時已經無法接受手術治療,且化療也存在局限,故臨床上針對中晚期原發性肝癌主要行TACE治療,該療法能夠使肝癌患者病灶局部獲得高濃度化療藥物,使病灶凝固、壞死,對瘤體生長進行抑制[1-2]。以往臨床上主要采用多層螺旋CT、DSA檢查評估TACE術后患者的療效,隨著近年來MRI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MRI也開始逐漸應用于TACE患者的術后隨訪中[3-4]。本研究選取筆者所在科室2014年8月-2017年3月行TACE治療的40例患者,術后均行MRI、16排螺旋CT檢測,比較兩種檢查方法對患者療效的評估,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筆者所在科室2014年8月-2017年3月接收的行TACE治療的40例患者,納入標準:(1)40例患者均滿足原發性肝癌的相關診斷標準;(2)肝內病灶<5個,均屬于非彌漫性病變;(3)均滿足TACE治療的相關診斷標準;(4)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腦及腎等器官性疾病者;(2)合并血管系統疾病者;(3)合并MRI、CT及DSA檢查禁忌證者;(4)不配合本研究者。40例患者中,男34例,女6例;年齡38~76歲,平均(58.12±6.17)歲;肝癌類型:22例患者為局塊型,18例患者為結節型;40例患者均具有肝區及右上腹疼痛、不適感,腹部存在包塊,且合并消瘦、乏力、食欲降低等表現。
1.2 方法
本組40例患者行TACE術畢后2~6個月時開展MRI檢查、16排螺旋CT檢查、DSA造影檢查,并且在1個月內完成以上檢查。具體的檢查方法如下。
1.2.1 MRI檢查 儀器選用西門子公司1.5T核磁共振機與體部相控陣柔軟線圈,進行檢查前15 min給予500~1 000 ml水服用,給予25 ml釓噴酸葡胺注射液經高壓注射器靜注,靜注速度為2.5~3.0 ml/s。取橫斷面、冠狀面掃描,參數:矩陣設置為125×256,射野為35 cm,層厚設置為6 mm,層間距設置為1 mm。檢查序列為FSET1W,TR/TE=360/20 ms,90°;FSET2W,TR/TE=6 315.7/105.8 ms,90°。
1.2.2 16排螺旋CT檢查 儀器選用美國GE公司 Optima 16排螺旋CT掃描儀,進行檢查前15 min給予500~1 000 ml水服用,給予300 U的300 g/L碘普羅胺經高壓注射器靜注,靜注速度為2.5~3.0 ml/s。注射20 s后行動脈期掃描,60 s后行門脈期掃描,5 min后行延遲期掃描。參數:管電壓設置為120 kV,自動毫安調制,矩陣設置為242×242,層厚設置為5 mm,層間距設置為5 mm。
1.2.3 DSA造影檢查 儀器選用飛利浦血管造影機及碘海醇,經DSA造影檢查觀察本組患者術后的病灶數目,且對其碘油沉積狀況進行測量。
1.3 觀察指標
本組40例患者檢查完畢后,將患者的DSA造影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觀察對比MRI、16排螺旋CT檢查檢出患者術后的病灶殘余或復發、病灶腫瘤包膜情況,并分析其評估價值。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術后病灶殘余或復發的檢查情況
本組40例患者行DSA檢查發現,52個病灶中共有36個病灶存在顯著染色,提示存在病灶殘余或復發,剩余16個病灶未發現顯著腫瘤染色,提示無腫瘤殘余或復發。
經16排螺旋CT檢查,正確診斷病灶殘余或復發24個,漏診12個,誤診0個,其在評估病灶殘余或復發上的敏感性為66.67%(24/36),準確性為76.92%(40/52),特異度為100%(16/16);經MRI檢查發現,共有病灶殘余或復發34個,漏診2個,誤診0個,其在評估病灶殘余或復發上的敏感性為94.44%(34/36),準確性為96.15%(50/52),特異度為100%(16/16)。兩種檢查的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字2=0.000,P>0.05),而MRI檢查的敏感性、準確性明顯高于16排螺旋CT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24.616、15.858,P<0.05)。
2.2 患者術后病灶腫瘤包膜檢查狀況對比
在術后病灶腫瘤包膜狀況的檢出中,16排螺旋CT檢查存在包膜病灶的檢出率為3.85%(2/52),敏感性為12.50%(2/16);MRI檢查的檢出率為26.92%(14/52),敏感性為87.50%(14/16),MRI檢查對存在包膜病灶的檢出率及敏感性均優于16排螺旋CT,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字2=11.464、112.500,P<0.05),見表1。
3 討論
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文獻[5]顯示,肝癌在惡性腫瘤的死亡率中居于第2位,同時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及作息規律的不斷變化,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發病例數逐漸增加,原發性肝癌患者在確診時通常已處于中晚期階段,此時患者的生存質量、預后均非常差。
現今臨床上針對原發性肝癌患者主要行TACE治療,其療效確切,且具有微創、安全性好、并發癥少等優點,可明顯促進患者預后的改善,已成為臨床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的主要措施。雖然該療法能夠對病灶生長進行控制,使病灶變小或壞死,但由于該疾病還會受到門靜脈多重血供造成的影響,無法將腫瘤徹底滅活,故通過合理的影像學檢查方式準確評估患者的術后療效,明確病灶壞死情況,對明確患者的下一步治療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6-8]。
目前,評估TACE術后病灶的方法包括檢測甲胎蛋白、DSA造影、螺旋CT及MRI檢查等,其中螺旋CT檢查可多次掃描肝動脈期、門靜脈期及肝靜脈期,對腫瘤營養血管、動靜脈瘺顯示清晰,但其缺點在于碘油沉底易干擾對部分病灶組織的顯示。而MRI檢查的多平面成像能力、對比度均較高,可行垂直掃描,對患者的病灶及四周組織關系清晰地顯示。且可清晰顯示肝癌侵犯胰腺、肝臟血行轉移及淋巴結腫大,并且其對組織檢測具有較高的分辨率,且基本不會受到碘油沉積的干擾,具有較高的診斷率[9-10]。本研究顯示,在術后病灶殘余或復發及病灶腫瘤包膜狀況檢出中,MRI檢查對存在包膜病灶的敏感性、檢出率明顯高于16排螺旋CT檢查(P<0.05),這提示MRI檢查在術后病灶評估上的價值更為優秀,與文獻[11-12]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原發性肝癌患者TACE術后病灶療效評估中,應用MRI檢查的判斷價值較16排螺旋CT檢查更為優秀,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趙中偉,紀建松,邵國良,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射頻消融治療包膜下肝癌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6,50(5):380-383.
[2] Response to comment on "repetitive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 of liver metastases from gastric cancer:local control and survival results":will there be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future?[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3,82(9):1591-1592.
[3]高回青,郁義星,胡春洪,等.彌散加權成像聯合普美顯磁共振成像在肝癌TACE術后療效評估中的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6,25(9):774-778.
[4]潘奇,任靜,侯煒寰,等.3.0 T MR動態增強掃描定量分析在肝癌TACE術后療效評估中的應用[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5,34(6):919-923.
[5]劉凌曉,王建華,王小林,等.經皮熱消融同步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治療肝癌的臨床價值[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5,42(1):1-6.
[6]何川東,周瑩,黃丹,等.寶石CT能譜成像在肝癌經皮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療效評估及隨訪中的應用價值[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6,25(1):34-39.
[7]黃海棟,杜玉清,徐仕康,等.320排容積CT一站式掃描對肝癌患者TACE預后評估指導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6):64-66,137.
[8]肖煜東,周順科,劉軍,等.Gd-EOB-DTPA增強MR對肝癌TACE術后局部肝功能損傷的評價[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33(12):1864-1867.
[9]岑裕銘,梁甲偉,唐小勇,等.原發性肝癌TACE術后活性灶的CT和MR對比較[J].肝膽外科雜志,2016,24(5):347-350.
[10]王莉,趙冬梅,韓福剛,等.磁共振成像評價肝癌TACE術后療效的應用進展[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6,27(2):135-137.
[11]潘興朋,丁峰,邵毅,等.CT和MRI檢查對原發性肝癌TACE術后情況的診斷價值[J].實用癌癥雜志,2015,30(11):1701-1703.
[12]金懷玉,孫志先.MRI和16排螺旋CT對原發性肝癌TACE術后病灶的療效判斷[J].吉林醫學,2011,32(36):7791.
(收稿日期:201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