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平, 張 華, 李亞兵
(蘭州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蘭州 730050)
知識經濟時代,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與高等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高等教育的質量強調高等教育滿足主體的程度,是一種價值判斷和評價,以培養目標為依據,體現在培養對象——學生這一主體身上。高等教育教學需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滿足學生、家庭、用人單位和國家的需求。
通過高等教育的實施達到向學生傳遞知識、教授技能的目的,引導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促成學生人格的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道德、生活方式選擇的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目的。教學質量強調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滿足教學要求的程度,即達到學生、家長、社會的滿意程度[1]。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分析,文章認為教學質量主要體現在3個層面:① 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② 學生怎樣學習,包括課本知識和今后學習知識的潛力;③ 學生有著旺盛的求知欲,以形成自主學習。除此之外,教師教學方法及效果等也決定教學質量的好壞。
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的啟動、發展、變化和結束在時間上連續展開的程序結構,教學過程是認識過程、心理過程、社會化過程的復合整體。教學過程包含四個要素:輸入、輸出、資源和活動。培養計劃等教學要求、師資力量和學生是輸入;輸出強調是學生知識、能力的增量;資源支持包括教學硬件和軟件,如教學設備設施、圖書資料和網絡等;教學活動是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的交互活動,見圖1。

圖1高等教育教學過程
教學質量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是引導教師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活動[2]。通過教學質量評價可達到診斷作用、激勵作用、調節作用和教學作用。借鑒行為科學的理論,把評價對象看成一個系統,建立輸入→運行→輸出→反饋的互動關系。把評價主體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作為“輸入信息”,通過一定的系統運行,得出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結果并對教師進行及時反饋,通過一定的保障舉措提升教學質量。在對評價主體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細化信息傳遞的輸入、輸出、反饋的關系,把量化評價方法作為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內核”;綜合評價結果的輸出作為輸出層,對輸出的綜合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給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如圖2所示。

圖2教學質量評價的輸入層、內核、輸出層與反饋層
通過對“問題”進行“需求分析”,明確輸入的數據并得到最后輸出的結果[3]。避開傳統教學質量評價存在的弊端,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利用網絡開展評價,評價主體可利用身份證、ID卡、教工卡、教工號等登錄系統,根據系統提示、按步驟完成教學質量評價,系統的總體數據流圖如圖3所示。

圖3系統總數據流圖
系統依據的網絡可以使用局域網或者Internet,參與主體包括系統管理員、教師、同行、教學專家、學生。系統管理員對系統進行課程庫的維護、教學專家集體設定評價參數、評價主體通過評價完成高校的數據采集、系統根據設定的程序完成評價統計,根據評價等級對不同教師的評價結果完成分級。教務管理人員定期把教師歷年的評教結果匯總給教學專家、學院,教學專家和學院即可動態監控教師評教成績的動態變化[4]。
(1) 物理組成。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是基于校園網上教務管理系統而相對獨立的系統,可以有單獨的數據服務器,也可以和教務系統共用數據服務器。教務管理員根據各評價主體的權限通過互聯網管理,并發送評價提醒信息,評價主體們通過局域網或互聯網,登錄個人信息,完成教學質量的評價。
(2) 邏輯組成。教學質量評價系統的設計從課程庫維護、評價參數設定、評價監控、評價統計、評價結果等功能模塊進行分析。教學質量評價系統隸屬于教學管理系統,教學質量評價的系統結構要與教學平臺形成兼容,在評價過程中,要與其他的各部分有機融合,不能相互分離[5]。
在文章中用矩形表示“實體”;用橢圓形表示“屬性”;用三角形表示“聯系”,三角形框內寫明聯系名,并用無向邊分別與有關實體連接起來,同時在無向邊旁標上聯系的類型(1∶1,1∶n或m∶n)。在設置數據結構和數據項的基礎上,設計實體間的關系。選課實體關系中,學號、專業、姓名、班級構成學生基本信息[6],課程、課號、分數、性質構成學生課程信息,構建選課實體關系圖;E-R圖可以根據學生、同行和專家3個角度進行構建。
其次,對數據進行處理,進行統計分析,這是一個一對一的關系。局部實體關系圖設計完成后,再把這些局部模型集成,集成后如圖4所示。對各個分E-R圖排序,排在前面的先集成,通過二元平衡、多元平衡和二元階梯的方式對同類實體和屬性進行合并。IDEFX可以產生面向對象實現方法所需的高質量的設計產品。使用IDEFlX方法創建數據庫模型的步驟可分為初始化工程→定義實體→定義聯系→定義碼→定義屬性→定義其他對象和規則。數據庫表主要包括教師情況表、評價專家表、系所代碼表、學籍表、成績表、調查問卷、答案表、調查結果表,通過數據表的創建、視圖的創建、觸發器,使用SQL語句創建數據表,實現數據庫中的對象。

圖4評價系統的E-R集圖
教師教學評價系統采用B/S 3層結構,包括顯示層、應用邏輯層、數據層。數據庫的連接操作中JDBC支持兩種模型。這兩種模型用戶與數據庫關系層次不同,分別為兩層模型和3層模型。Java應用通過JDBC訪問數據庫,如圖5所示。

圖5JDBC與數據庫的通信
校園文化對高校教學質量評價具有導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勵作用、教育作用、宣傳等功能[7]。為保障教學質量有效提高,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進一步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突出文化服務、育人和引領作用,強化大學文化建設在學校改革發展這的重要戰略地位[8],校園文化建設可考慮從重視質量文化建設、建設多元化的校園文化環境、把校園文化建設同管理工作有機結合、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形成有利于大學文化建設的強大輿論氛圍,努力建設體現歷史傳承、時代要求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為創建國內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撐與思想保障。
通過構建教學服務中心提升教學質量,一方面要關注教學工作本身或教學具體過程[9];另一方面需要構建教師發展工作體系和學生服務體系,以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高校設置主管校長和學校教學評估專家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的課程教學評估工作,主管校領導領導教學督導辦公室,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室承擔著高等教育研究的職能[10],為本校的發展提供研究支持和咨詢。為保障教學服務中心更好地發揮作用,① 轉變教學質量觀,從教學保障到教學發展;② 建立教師發展工作體系;③ 突出對學生的服務體系等。
為推動高校教風學風建設的深入開展,盡快培育一支知識優良、業務精湛、紀律嚴明、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的教師隊伍[11],進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以培養造就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高校應注重教風、學風建設,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① 加強教學管理,完善教學運行機制[12];② 加強師德建設,提高職業素養;③ 加強教學監控,開展教學檢查;④ 發揮教師中心作用,做好教師培訓工作。
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從三方面入手:劃分與教學質量相關的各部門職責、規范教學資源、明確管理制度[13]。通過制定專業培養方案、制定專業教學計劃、制定課程教學大綱、選定教師等環節對教師的授課、學生輔導和作業批改進行監控,以保證教學質量。在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監控的基礎上,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從選題、開題、設計、寫作、答辯等環節進行全過程嚴格監控。
通過激勵機制的構建發揮高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激發他們的創造力[14],引導個人目標與學校的期望目標最大限度地一致。考慮建立多層激勵機制,學校制定多級教學質量標準,不同的教學質量等級與教師的薪金掛鉤,教師可自主選擇自己的期望,學校也可以設定一定的教學崗位來招聘教師,在對教師進行培訓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級別教學質量的要求對教師進行適時的評估、獎勵或者淘汰[15]。因此,制定激勵方式可以提升教師的工作績效;發現人才與選拔人才;吸引外界優秀人才;創造一種公平、和諧、競爭的環境,為教師提供更好地發展機會。激勵模型的發生決定因素于個體人對評價響應的認同度(公平性)、評價相應是否滿足個體人的主導需要和個人目標。教學質量的正向評價能調動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強化個人績效,使個人績效增值,促成教學質量評價促進教學水平提升的良性循環,如圖6所示。

圖6激勵方式的總體模型
健全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平臺有助于高校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對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文章從“系統需求分析、系統功能性需求分析、系統的功能組成”3個方面構建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基于數據庫的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分析保證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系統的實現。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以高校本科教學質量標準為準繩,以提升高校教師的教育質量與改善教學方法為目的,借助軟件與網絡的載體功能,融入多主體參與,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創新育人模式,助力高校專業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的突破,促進高校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Butt Babar Zaheer, Rehman Kashifur. A study examining the students Satisfa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5446-5450.
[2]婁娟, 蔡國偉, 周軍, 等. 以科技活動為載體培養創新人才[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3,32(7): 126-129.
[3]馮芬玲.基于系統動力學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6(1): 180-184.
[4]王承淑. 教學質量監控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當代教育與文化, 2015, 7(4): 112-116.
[5]孫俊, 黃躍波, 陳慶華, 等. 院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構建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5(1): 64-68.
[6]王磊, 劉巖芳. 高等院校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模型的構建研究[J]. 商業經濟, 2013(2): 121-122.
[7]劉貴富. 大學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機制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6(4):70-72.
[8]鄭建林. 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36(2): 241-244.
[9]趙嵩穎, 褚乃豪. 基于TQM理念構建“三三模式、四四結合”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 2013, 30(4): 96-98.
[10]陳靜, 張其敏.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 重慶高教研究, 2013(3): 82-85.
[11]李明. 中國研究型大學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4, 27(1): 105-108.
[12]葉宏. 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措施[J].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 48-50.
[13]王莉莉, 陳克正, 任素貞. 高校教學質量自我評估系統構建的研究與實踐[J].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2.28(4):101-104.
[14]張蕾, 王運峰, 李曉鋒. 激勵機制與高校教師資源的開發[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04, 27(2): 71-73.
[15]Kember David,Leung Doris Y P. Characterizing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making demands on students while not making their workload excessive [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 31(2):18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