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和方法是學術創新的兩個重要條件。新視角、新方法往往會帶來新問題、新結論,進一步深化或推進學術研究的發展。趙沛霖先生《郭璞詩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對東晉詩人郭璞及其詩賦作品進行了全面地深度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其研究的創新主要得益于獨特的神仙道教視角和從局部性具體問題入手展開研究的方法。
全新的觀點
關于郭璞《游仙詩》的主題是研究史上長期未能得到解決的難題,作者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重要觀點:《游仙詩》是詩人學道修仙歷程的“自敘”。
關于郭璞《游仙詩》的主題,自古有“列仙之趣”與“非列仙之趣”以及寄托還是無寄托的爭論,目前的主流看法以王鐘陵《中古詩歌史》、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等各類詩史、文學史為代表,趨向二者調和,認為《游仙詩》主題不一,有隱逸、詠懷、嘲諷、求仙等多重主題。
該書作者不再繼續糾纏于有無列仙之趣的爭論,也不附和調和之說。作者認為這組詩主題是統一的,結構是完整的。詩中敘述的內容,包括詩人對學道修仙的看法、選擇學道修仙的原因以及實踐修煉、終于得道升仙的過程,正是詩人學道修仙的“自敘”。并且,那些看似不相關的問題之間,實際上存在著環環相扣的緊密關系。例如,序詩所肯定的人生價值取向與正文之間;詩中“非列仙之趣”部分與“列仙之趣”部分之間;對神仙世界的描寫與方術修煉之間,方術修煉、修德悟道與最后成仙之間都是前后聯系,密不可分的,它們共同表達了一個完整的“自敘”主題。
這一“完整統一的主題”,不僅僅是內容的歸納與提煉,而且是《游仙詩》內在邏輯框架的整體把握:將十首詩組成的組詩(作者認為12則殘句是被刪除的部分,詳后),與郭璞修煉求仙的心路歷程緊密結合起來,從多雜片斷中,尋繹出詩人的思路軌跡,從而揭示了《游仙詩》的內涵。作者意欲廓清《游仙詩》主題問題上的種種誤解,還原其學仙修煉的本來面目,既是創新,更是求真。
宗教學研究視角
《郭璞詩賦研究》是第一部從宗教學視角系統深入地研究郭璞詩賦的學術著作。
宗教學的角度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比較少見。大概因為,在儒家文化為主導的社會中,宗教一直處于從屬地位,士人的言行舉止通常置于儒家價值體系中進行考察。再有,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理論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關注歷史、現實、人生、情感等問題,而那些表現神仙方術內容的作品,或視之以文獻記錄而受輕視,或解之以情感寄托,隱喻現實等比興藝術,其宗教層面的意義與價值并不是文學研究十分關注的問題。
郭璞是東晉著名文學家,劉勰《文心雕龍》認為他“足冠中興”,鐘嶸《詩品》評之為“中興第一”,不僅如此,他也是一位具有濃厚神仙方術思想的著名方士,洞曉五行、天文、卜筮之術,博學才高。他所處的時代正是道教盛行的時代。他的《游仙詩》等作品也確有“列仙之趣”。所以,無論從詩人的思想經歷,時代思潮,還是從作品實際上來講,單從忠孝節義等主流價值取向和比興寄托等文學批評理論這些方面研究其詩賦的內蘊和價值,顯然是不夠的。要想從本質上探究郭璞詩賦的文學和文化價值,還必須從道教文化的角度進行深入地綜合地研究。但是囿于研究觀念或學者的知識積累等條件所限,以往的郭璞研究,不太關注他的神仙方術思想,較少討論這種思想對其人生及文學創作的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趙沛霖在上古、中古文學研究領域成果卓著,其對神話、《詩經》、《屈原》的研究尤為著名。他的學術研究注重觀念更新。十分善于還原研究對象所處的文化環境,常用多學科交叉綜合的方法展開研究。他在多年研究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宗教、歷史、民俗等多學科知識,其研究視野開闊,角度新穎。
在郭璞詩賦研究問題上,作者首先反思了前人的研究得失,跳出以往研究的窠臼,從郭璞的生平簡歷,思想信仰、時代背景、作品細讀等方面入手,確定了自己獨特的宗教學研究角度。然后以神仙道教為切入點,從神仙道教層面重新定性郭璞之死;并揭示《游仙詩》中的部分描寫神仙世界內容的宗教存想性質,對郭璞人生價值取向及其詩歌作品的神仙道教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挖掘,特別是將方士郭璞修煉的過程清晰地闡釋出來,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這一研究充分彌補了郭璞詩賦研究中的缺憾。
可以說,這一視角的形成實際是基于作者對郭璞充滿道教色彩的傳奇人生的了解及其道教信仰的充分肯定,同時也是基于對魏晉時期道教盛行的社會風氣及士人精神狀態的透徹了解,深刻體現了趙沛霖先生理性的反思精神、開闊的學術視野和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
從局部問題入手
創新而不是標新立異,更不能架空立說,該書立論堅實的基礎,來自于從局部性具體問題入手的研究方法。關于這一方法,作者在后記中說:
在研究《游仙詩》的主題和思想內容時,我吸取了前人研究郭璞作品的教訓和啟示,沒有像前人那樣直奔主題,而是首先解決作品中的一系列具體問題,在解決了這些具體問題之后才回過頭來審視主題。
這種立足于文本,從局部性具體問題入手的研究方法,是該書考證翔實,論述嚴密、扎實可信的切實保證。
如,在《游仙詩》主題研究中,作者先后提出并解決了三個大問題和七個小問題,層層推進,邏輯嚴密;在分析《江賦》特點時,著眼于《江賦》創作時兩晉之交的歷史背景、政治環境、作者的思想抱負等與之相關的問題,突出了其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的現實性的一面;在具體詩賦作品闡釋過程中,由于作者對具體問題的重視,對細小問題也能詳盡考證,所以其說往往新穎獨到,能夠彰顯真意。
另外,該書可以說是首部全面考察郭璞詩賦作品的研究著作。除對以上名篇、完篇作品進行研究之外,對《游仙詩》殘句及郭璞辭賦殘篇也逐一考察,且頗多創見。如《游仙詩》殘句,作者認為,殘句與十首完整詩歌內容重復、藝術水平不高,所以都是在寫作過程或定稿時被刪除的,而不是定稿《游仙詩》的組成部分。這一論斷可成一家之言,深具啟發意義;對郭璞辭賦殘篇進行逐一考證分析,呈現了郭璞辭賦創作的整體風貌,對這部分的研究兼具文獻輯錄考索與文學分析之功。
總之,該書從宗教學的研究視角出發,深入挖掘了郭璞人生經歷及詩歌作品中的神仙道教內涵,揭示了《游仙詩》是修道修仙的“自敘”這一完整統一的主題,在郭璞研究史上都具有開創意義。書中所用的立足文本,從局部性具體問題入手的研究方法,既是新問題的解決途徑,也保障了新觀點的堅實可信。該書不僅深度推進了郭璞研究,且其研究視角與方法,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具有多重的啟發意義。該書撰寫之時,趙沛霖先生已年逾古稀,其筆耕不輟,泛舟學海,樂陶其中的精神,足令后學敬佩。
(作者簡介:馬芳,安陽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201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