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斌
1983年的3月,我發表了研究孟浩然的第一篇文章——《孟浩然詩中的“盧明府”考略》;2002年的1月,我出版了的第一本孟浩然研究著作—《孟浩然研究》;十幾年后的今天,我的第二本研究孟浩然的專書—《孟浩然新論》又將出版了。從1983年到今天,我在孟浩然研究的路途上雖然已經走過了30多個春秋,且其間還曾主編過《孟浩然大辭典》《孟浩然研究論叢》第一、第二輯(三者共200余萬字)等書,但真正屬于我的孟浩然研究之所獲,實則只有《孟浩然研究》與這本《孟浩然新論》了。
本書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孟浩然年譜》《孟浩然評傳》《孟浩然論叢》。其中,《孟浩然年譜》初稿于1985年—1986年期間,并曾連載于《荊門大學學報》1987年2期至1988年1期,此次則對其幾乎是進行了全面修改,而使之成為現在的這種年譜面目。而《孟浩然評傳》,則為大陸學界迄今為止唯一的一種學術性《孟浩然評傳》。雖然,坊間近年來出現了多種“孟浩然”“孟浩然傳”“孟浩然新傳”之類的書籍,但那其實只是一些介紹性或者小說之類的讀物(參見本書附錄三《收獲在學術與文學之間》一文),而與“學術”毫無關聯。本《孟浩然評傳》之所“評”所“傳”,主要是以我數年前所寫一首《夜讀孟浩然集》的小詩為其章目而撰。詩為:
家居沔水廿八春,
有聲江楚天下聞。
南國北都江湖苦,
紫服褐衣情義深。
儒道佛隱皆所好,
律古排絕輒自清。
高下優劣代相品,
襄陽千載一書生。
當時因興趣所致,率爾而為,想不到數年后其竟擔起了如此“重任”。由于詩為八句,所以《孟浩然評傳》也就只安排了八章。《孟浩然論叢》則為整十篇論文的結集。這些論文分別涉及了孟浩然的人格魅力、平生交結、作品個案、孟集版本,以及孟浩然畫像的真偽,歷代的孟王優劣論等,并藉材料對其進行了具體討論與辨識,其中,部分論文曾在《唐代文學研究》《孟浩然研究論叢》《吉林師范大學學報》《江漢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過,此次收入,未作只字改動,故特此說明之。
孟浩然現所存見之詩歌數量,雖然尚不及李白與杜甫的三分之一,但因其“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的文學原因與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而獲得了二人的相當欽佩與崇敬。如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于《遣興五首》其五則謂:“吾憐孟浩然,短褐即長夜。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一個說“孟愛孟夫子”,一個說“吾憐孟浩然”,二人之于孟浩然所表達的情感,其實是一樣的。正因此,我在研究李白之時,故于孟浩然與杜甫也進行了同步研究,且是各有所獲,如《李白求是錄》《杜甫研究叢稿》等書的出版,即略可證實之。故而,我之于本書中對孟浩然的研究,無論是“年譜”“評傳”抑或“論叢”,都并非是單一的“線性”以為,而是將所研究的對象放在“盛唐詩人圈”這一大背景下,對其予以多元透視與立體觀照,因之,僅就眼界方面言,其較之他人他作應是要開闊許多的。
本書的特點,要而言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如上所言,本書主要是由《孟浩然年譜》《孟浩然評傳》《孟浩然論叢》三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均各自獨立,故所研究的對象與所獲得的結論,都能自成體系,合則縱橫與廣博相映,考證與述論并行,內容既豐富,特色亦鮮明。二是藉材料以辨以論。本書三部分中的每一具體部分,幾乎都是因問題而考證而立論,故而,全書所引材料之多,乃為他書所罕見,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全唐文》《全唐詩》等大型或特大型圖書,就曾多次出現于本書之中。而一些元、明、清刊本,如“十二家本”《孟浩然集》等,亦如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本書所遵循的,乃為“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的學術原則。三是切切實實地解決了幾個問題。比如,在《明清四卷本孟浩然集考論》一文中,首次就流行于明、清時期的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四卷本《孟浩然集》進行了校考,結果表明其皆源出一途,即其母本乃“十二家本”《孟浩然集》之屬。又如對孟浩然與佛教的關系和對其佛教詩的論析,以及將其與王維同類之作比較后所作之結論,對歷代孟王優劣論的首次梳理,對陸游之于孟浩然師學的論述等,即均屬如此。對于本書中的這三個特點,未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最后所要提及的是,附錄一中的《孟浩然入京新考》與《孟浩然入京與下江東問題辨說》二文。此二文所代表的,是我早期對孟浩然生平研究的一種認識,由于其先后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唐代文學研究年鑒》等全文轉載或摘載,而使得當時的我頗為自信滿滿。但隨著對孟浩然生平研究的深入與對有關材料的發現,表明我在此二文中所提出的一些看法,實際上是無法接受材料的檢驗的,因而,我即對二文中所考察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再考察,并提出了更加接近孟浩然生平真實的再認識。我的這些再認識,后來即成為了《孟浩然研究》第一章第二節與第五節的具體內容,現之所以將其作為附錄一并收入者,主要是為了藉之以對我的這段研孟經歷作一紀念,如此而已。
(作者系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教授。《孟浩然新論》一書即將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文系作者為該書所做自序。題目為編者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