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瘙癢是臨床的難題之一。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孫衍剛研究組首次揭示了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一條關鍵環路,從而為深入探索慢性癢的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基礎。
相關研究論文于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志。
據悉,該項研究歷時四年完成。孫衍剛研究員表示,癢覺機制的研究是目前醫學與神經科學領域的熱點之一。癢的機制尚不清楚,致使針對慢性癢治療的藥物開發嚴重滯后。
皮膚病、肝病等患者經常出現慢性瘙癢癥狀,并且與其相伴的難以克制的搔抓行為可導致嚴重的組織損傷。慢性瘙癢還經常引起睡眠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孫衍剛研究組利用光遺傳學、藥理遺傳學、在體光纖鈣成像、腦片電生理等技術手段解析了癢覺信息傳遞的神經環路機制。該項研究發現癢覺經由脊髓傳遞到大腦內的臂旁核,從而誘導抓撓行為。
“我們的研究提示慢性癢造成的難以克服的搔抓行為主要是由于瘙癢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所誘發的。因此,慢性瘙癢的治療應該主要針對其情緒成分”,孫衍剛說。
據悉,該研究為深入解析癢覺信息在大腦中如何進行加工處理奠定了基礎,并為尋找潛在治療靶點提供了新方向。研究工作主要由博士研究生穆迪和鄧娟在孫衍剛研究員指導下完成,并得到了第四軍醫大學李輝教授的大力協助;該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千人計劃和中科院百人計劃的支持和資助。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