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華

耳鳴
疾病概述
耳鳴是指人們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條件下所產生的異常聲音感覺,常常是耳聾的先兆,因聽覺機能紊亂而引起。由耳部病變引起的常與耳聾或眩暈同時存在。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則可不伴有耳聾或眩暈。耳鳴多因肝膽火氣上逆所致,或因腎陰虧虛,虛火上擾,或用腦過度或因風邪誘發所引起。
臨床癥狀為耳鳴如蟬音、水激或擊鼓之聲。若伴頭痛、頭脹、煩躁、易怒、脈細弦,多為實證;伴頭暈、目眩、心悸、腰酸、脈細弱者,多為虛證。
刮痧療法
有效方一:脊柱兩側,耳區,頸2-5及其兩側,頸側區及受術者主訴伴隨癥狀的某些部位和肘窩區。
操作手法:先在脊柱兩側(從大椎至尾椎)輕刮3行,并重點刮頸2-5及其兩側5行,至出現痧痕為止,再刮頸側區、耳區,然后刮受術者主訴癥狀的某些部位及肘窩區。每日1次,中病即止。
有效方二:分2組
(1)角孫、耳門、聽宮、聽會、瘼脈、翳風;
(2)少海、太溪。
操作手法:用刮痧、點揉法。先點揉第1組穴,每穴3-5分鐘,再刮第2組穴至出現痧痕為止。每日1次。
有效方三:聽官、聽會、翳風、角孫、腎俞、命門、中渚、少澤、足三里、太沖。
操作手法:先刮頭面部聽宮、聽會、角孫、翳風,再刮背部腎俞、命門,然后刮上肢中渚、少澤,最后刮下肢足三里、太沖穴。用平補平瀉法,刮至出現痧痕為度。隔日1次。 .
有效方四:分2組
(1)肝俞、腎俞、聽宮、聽會、耳門、太溪、三陰交;
(2)耳門、聽宮、聽會、翳風、外關、風池、曲池、合谷。
操作手法:
第1組先刮面部耳門、聽宮、聽會,再刮背部肝俞至腎俞,然后刮下肢三陰交、太溪穴。用補法,刮至微現痧痕為度。隔日1次。
第2組先刮面部耳門、聽宮、聽會,再刮頭部翳風、風池,然后刮前臂曲池至外關,最后刮合谷。用瀉法,刮至出現痧痕為度。每日1次。
健康貼士
具此癥者宜保持心情舒暢,節房事,不要過度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