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廷波
(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普遍存在缺乏高職教育特色、課程教學與學生素養培養脫節的問題。本文從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結合專業教育著手,確立專業背景下的服務社會的社會實踐對實現課程從“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動教學轉變,以課程教學改革后一學期實驗組班級及控制組班級學生主動進行志愿服務活動時長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專業背景下的思政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在培養學生德性,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學生成長成才中的意義,探討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教學改革的根本原則是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和擴充,把常規性教學改革為模塊化教學,細分為課堂教學模塊和實踐模塊。思政課堂教學模塊強調以能力培養為導向,要求教學中知識、情感、意志、行為等目標服務于能力目標。通過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解讀,結合學生專業特點,以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來優化組合教學內容和進行教學安排。通過班級系列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主動面對與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價值等人生發展動力方面的思想問題,對協調社會生活的我國傳統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及個人品德等重要道德問題進行積極審視,對我國法治體系有基本認知,自覺踐行國家法律規范。
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是重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模塊搭建校內實踐活動與校外實踐活動平臺,實踐內容體現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師根據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情況,給出與之相符的實踐考核成績。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要求學生通過演講、合作備課、課堂授課、時事討論、社會志愿服務等形式完成,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給老人按摩、推拿,陪老人聊天等,在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的同時培養學生道德意識,提高道德認知和評判能力。
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是課程考核方法的重新定義。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前的課程考核方式基于閉卷與平時(出勤、作業、課堂表現)相結合,期末綜合測評分=考試卷面分數*80%+平時成績*20%,這種考核方法在作為控制組的(1)班進行,改革后的期末課程綜合測評采用5+3+2的考核方式實現,具體為:課程學期綜合測評成績=期末考試成績*50%+社會實踐活動*30%+的平時成績*20%(考勤+課堂表現+作業)。這種考核方法在作為控制組的(2)班進行。筆者使用SPSS19.0的配對樣本T檢驗對兩個班課程結束后一學期(18周)兩個班級主動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長進行統計分析。
為了檢驗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影響,配對樣本T檢驗在2014級康復治療技術專業(1)班及(2)班進行,1班60人,2班60人,測試采取同源配對(2014年貴州省高考總分750分,普通高考生高職高專投檔線為:理工類200分,文史類200分;中職單報高職總分400分,投檔線:130分。2014年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錄取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其中普通高考生錄取總分文科最高分為400分,理科最高分為339分;中職單報高職錄取總分最高分為188分,錄取學生按照分數高低均衡分布在兩個班級)。(1)班作為實驗組,對其實施改革后的課程模塊教學,而(2)班作為控制組,按照傳統的課程教學。通過對結束課程后1學期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志愿服務活動情況的追蹤(學生志愿服務時長統計來源于系團總支青年志愿者服務部對系上學生參加社會志愿服務時長數據及六盤水青年志愿者網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團總支青年志愿隊上的網站服務時長數據統計),并對兩種教學方式下學生課程結束后一學期(18周)主動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時長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結束后一學期(18周)的學生志愿服務情況,檢測教學改革中志愿服務活動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影響。

實驗組控制組實驗組控制組實驗組控制組實驗組控制組學號服務時長(小時)學號服務時長(小時)學號服務時長(小時)學號服務時長(小時)學號服務時長(小時)學號服務時長(小時)學號服務時長(小時)學號服務時長(小時)0130111781623263124744610220021181.51703343204824700310033199180341330491204810420041209191351343504049105300512112203366351514501062006602218213371236052451107500732380226538303705345220830081246230396387054105310920092256524140439155854010310326625141940056455701151132762634215413576561122012028827154344205815711340131294282441043159355801411433042924564426025921615151314300464452615601

表1 成對樣本統計量

表2 成對樣本相關系數

表3 成對樣本檢驗
表1,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志愿服務時長的均值、標準差和均值標準誤差。
表2,實驗組與控制組60對觀察值的相關系數為0.145,p=0.269。
表3,實驗組與控制組兩變量兩兩相減的均值、標準差和標準誤差。p=0.006<0.05,表明將社會實踐納入課程期末考核的班級學生在課程結束后1學期能主動積極參與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由此推斷說明傳統教學的班級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主動性要低于通過教學改革后的班級學生。學生的后續行為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不可割裂,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改革中,不僅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統一,而且有效促進了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增強,對探索高等職業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和改革作了新的嘗試。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現在使用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是全國統編教材,保證了教材的權威性和教學內容的統一性,但是不能顯示高職高專自身的特色。”[2]這就對授課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結合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要使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加強,確實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改進:
“離開社會實踐,空談全面發展與自主學習,是沒有意義的。”[3]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學習能力相對較弱,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生活實踐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思政課程要注重內化與外顯的關系。教師應當廣泛利用學生所在院系黨團、學生社團等平臺,搭建實踐教學環節,比如組織學生參觀學習,校園調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和重大的理論問題進行討論、學習,開展多種形的自我教育活動。指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思政課程教學改革中加入實踐教學環節,有助于打破傳統的灌輸式、講授式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高職院校學生有其自身的學情特點。教師在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當基于授課學生的專業特點及學情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結合教材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嚴肅認真的整合,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及第三課堂有機整合,結合學生專業教育,精心設計模塊化教學,做好課堂教學與學生實踐、網絡課堂的分配,通過時事熱點課堂面對面討論、主題社會實踐、微信公眾號共建共享等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課程教學互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絕非是單純的文化傳遞,它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喚醒”人的生命感、價值感,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4]高職思政課程教學目的是要引導高職學生追求遠大理想信念、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以及提高認識和實踐能力,而教師是“喚醒”這一過程是否實現的關鍵。高職思政課程教師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1]教學過程絕不能只停留在課本知識傳授上,更重要的是激活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教學改革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同學思考,要成為學生與教材、社會熱點對話的組織者,成為社會實踐的倡導者和參與者。“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1]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建構,并用于指導自己的實踐。
思政課程教學重在“陶冶突顯精神世界、關注靈魂塑造、培養健康人格”的育人功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僅憑一張試卷,“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擴展和延伸,只有重視實踐教學,并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真正把二者統一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5]要客觀、真實地考察和評價一個人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價值趨向、內心信念、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必須建立一種知行并重的考核機制,對學生進行多維度的考察,才能體現課程設置的初衷。使學生真正認識和感受知行統一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1]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始終要通過學生的德行體現。“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6]高職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只有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尊重學生主體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才能真正實現思政課程教育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銜接,為高職人才培養服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
[2]宋強玲,零東智,趙俊輝.醫學高職高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6(27):96-97.
[3]鄭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若干思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思想理論教育,2017(01):4-9.
[4]鄒進.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
[5]楊英.試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踐與考核方法的統一[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67-68.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