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可昀 張 靜 尤麗亞(Климова Ю.А.俄羅斯)
(1.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2.長春理工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3.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國立研究大學,俄羅斯 308015)
近年來隨著孔子儒學在國內的復興,儒學在國外傳播的問題也逐漸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通過介紹國內外漢學家對儒家經典的譯介、釋義來研究中華文化在外的傳播效果,屬于歷時的研究,且研究的角度多從儒家文化傳播的內容和主體出發,較少涉及對文化傳播受眾人群的研究。因此通過調查問卷調查漢語學習者對儒家文化、對孔子的了解程度,從文化傳播的受眾角度來審視傳播的途徑、內容和效果不失為一個較好的研究手段。本文從編制斯拉夫文化圈漢語學習者對儒家文化認知程度調查表的目的、意義、設計入手,對調查表的可用性和效度做了初步評價,為進行下一步針對斯拉夫漢語學習者的儒家文化認知度的研究收集第一手研究資料打下堅實基礎。
斯拉夫文化有別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之處在于它是建立在“歐亞文明”交匯基礎上的文化,俄羅斯文化中天然地存在著對東方文明的親近感。儒家文化是一個多元的龐大體系,不僅內容豐富,而且結構復雜。自從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在整個封建社會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理、智、信”作為中國文化有別于其他文化的主要特征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并且在國內外漢學家的努力下,通過對儒家經典的譯介而在海外廣為流傳。
儒學在俄羅斯的傳播歷史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并不太長,只有300多年。俄羅斯儒家文化傳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18-19世紀以傳教士為主的近代研究和20世紀后的非傳教士的現代研究。尤其是20世紀以來,俄羅斯漢學界人才輩出,很多俄羅斯漢學家專注于儒家著作《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研究,儒學研究成果蔚為大觀。到新世紀俄羅斯的儒學研究正逐漸擺脫過分的學究氣,而轉向為大眾播撒精神食糧。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儒學在俄羅斯的傳播渠道也變得豐富多樣。當前在俄羅斯較活躍的孔子和儒學研究機構是俄羅斯孔夫子基金會,而中國政府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建立的十幾家孔子學院也在積極促進儒家文化在當地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俄羅斯民眾希望通過這些機構和大眾媒體了解孔子和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對于這部分人群的需求,興趣和要求我們還研究得不夠。
當今世界基于文化影響力的軟實力也已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騰飛,國力增強,在國際政治和貿易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古國我們的文化輸出和影響力遠遠不及歐美甚至遜于我們的鄰國日本和韓國。這既有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也與我們以往對“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疏于研究有很大關系。文化的對外傳播有其固有的特點,一個文化在其傳統影響區域之外是否能有效傳播除受經濟地理因素影響,還和傳播的內容、傳播的渠道、傳播者以及受眾心理有著密切聯系。雖然西方社會一直以來都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但是我們對究竟哪些文化元素在外流傳較廣,國外民眾是通過何種途徑了解這些文化元素,以及現在國外民眾對孔子的儒家思想和以其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內涵的認知程度如何,知之甚少。今后有關儒學在國外傳播問題的研究方向應側重于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的研究,通過考察不同受眾人群對中華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接受方式,興趣內容和接受心理,來調整我們對外文化傳播的策略,從而為普及我國傳統文化找到更加有效的傳播方式。
基于以上研究需要,筆者和相關研究團隊設計了調查問卷,希望借助定向的問卷調查,找出孔子儒家思想中哪些文化元素在斯拉夫文化圈中傳播較廣、認知程度較高,比較不同漢語水平和個人背景的漢語學習者對儒家文化的認知差異并尋找產生個體差異的原因,分析以孔子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斯拉夫文化圈中的主要傳播途徑,為今后能在以俄語為母語的人群中更有效地傳播孔子儒家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提供現實的依據和對策。
本項研究的意義在于:
1.可以為學界提供一個較新鮮的研究資料,為系統研究孔子文化走向世界的現狀以及未來針對不同國別,不同文化圈的受眾采取何種有效的傳播途徑提供一定的參考。
2.研究主要從文化傳播的受眾角度來審視傳播的途徑,內容和效果。這種角度有助于改善目前對外漢語教學方式,避免主觀臆想的灌輸方式,而側重采用受眾群體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本項研究的結果也可為實施山東“文化強省戰略”,打造“孔子品牌”的文化產品提供詳實的實證材料。
本次調查研究目的在于通過調查漢語學習者對儒家文化,對孔子的了解程度,從文化傳播的受眾角度來審視傳播的途徑,內容和效果。這種角度有助于我們在今后傳播儒家文化的過程中,找出更有效的為受眾人群可接受的傳播方式,盡量避免一廂情愿似的灌輸,減少文化傳播的盲點和誤區,同時也為今后制定更有效的對外文化傳播策略提供依據。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我們設計了以下研究路線及思路:
1.確定調查對象:具有斯拉夫文化背景的不同年齡、性別、職業和教育程度的漢語學習者(母語為俄語的人群)。
2.編制調查內容:對孔子其人了解程度(包括出生地,生活年代,身份評價及和孔子有關的人文地理知識等);對儒家思想核心價值觀內容的了解程度和認可度調查;儒家文化與漢語學習動力之間的關系度調查;儒家文化知識來源(傳播渠道)調查;對儒家文化尚未了解的內容興趣度調查。
3.對調查問卷做初步檢測與分析評價
4.確定最終調查表
本項調查將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依據文化傳播學、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設計問卷,對研究對象(母語為俄語的漢語學習者)進行分析和研究。
1.問卷設計
問卷內容分為以下幾個不同維度:第一個維度劃分調查對象的自然情況,按年齡、專業(人文或理工或經濟)、學習漢語時間及程度、對儒家文化了解的意愿強烈度、學習儒家文化是否對漢語學習有幫助等;第二個維度主要考察對象人群對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山東)及孔子本人的了解程度(包括地理位置,孔子故里曲阜,孔子生平、儒家經典等),了解這些知識的途徑(包括網絡、影視作品,閱讀相關書籍及在漢語課堂上和課本中);第三個維度考察漢語學習者對儒家思想精髓“仁、義、理、智、信”等的理解和認可度。通過比較具有不同漢語水平和個人背景的漢語學習者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認知差異及個體產生差異的原因,比較不同的傳播途徑之間的效果差異及差異產生的原因。
2.調查表的制作
問卷采用選擇題形式,共分為導言、背景調查、填表規范、及調查表正文四個部分。調查表正文共設計了30個問題,其中涉及第一個維度內容的題共5單選題;第二維度設計了單選題9項,多選題5項;在第三維度項下共11題,均為多選題。在單選題項下部分采用多級標度法,備選答案盡量概括可能出現的選項。
3.對本調查表的評價
由于本調查表多采用多選題測試被調查對象對調查內容的了解度,大部分選項為非多級標度,故適合采用頻數分析,交叉分析及卡方分析等檢驗方法進行分析。
斯拉夫文化圈漢語學習者對儒家文化認知程度調查表的接受率為99.01%,完成率為96.7%,表明絕大部分調查者有興趣接受調查并圓滿完成了調查任務。因調查表設計的問題大部分非可量化測量的問題,因此在信度評價和效度檢驗上采取了頻數分析,交叉分析,卡方檢測等手段。
通過小范圍發放調查表并收回后所作的樣本分析得出,多題的頻數分析均值與標準差定距變量和定序變量在預測范圍內。在將有關涉及調查對象的部分多級標度問題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后,所得系數均大于0.7,基本上滿足調查需要。
在對可多級標度六個問題進行檢驗后,得出成分得分系數矩陣為:

成份得分系數矩陣
由上表可得出漢語掌握程度與漢語是被調查者學習的第幾外語關聯度較高,因此在正式調查表中可選任選其中一個問題做調查分析,而不會造成調查結果不同。表格還顯示漢語掌握程度與對孔子生平感興趣度及是否從課本里了解到孔子及儒家文化內容關聯度低,說明學生漢語水平和對儒家文化的了解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此項結果在事先推測預料之外,因此對這項調查內容還要結合其他問題做深入分析。
一份調查問卷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調查的結果的可信度。本次調查事先經過多方討論,聽取了中俄多位教授漢語教師的意見,在正式調查前做了小范圍檢測,檢測出了一些問題:如調查表中可以做層級標度的答案不多,這直接影響用數據說明調查表的信度和效度;另在問題編排方面還有待精簡等,這些問題將在正式調查表中做出相應修改,或在深度訪談中予以關注。
本項調查內容主要考察儒家文化(主要涉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次)在斯拉夫文化圈中(母語為俄語的漢語學習者中)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在此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研究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在斯拉夫文化圈中的影響面與傳播渠道、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的關系,由此分析得出受眾對中國傳統文化接受程度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以及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與這些影響因素相關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相應策略。就目前小范圍測試后本調查表的設計思路和問題編制基本滿足了研究的需要,調查表應該可以作為進一步調查工作的主要工具。
參考文獻:
[1]朱玲玲.淺談調查問卷的設計與分析[J].上海統計,1997,10:28-29.
[2]潘恒.儒家文化在俄羅斯的影響[J].吉林日報,2011,5:1-2.
[3]王晨佳.“一帶一路”概念下的文化傳播與譯介.人文雜志,2016,1: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