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的產物,協力業務越來越成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因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協力隊伍普遍存在管理松散,事故發生率高的特點,協力業務成為許多企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改善安全績效的難點、痛點。基于協力業務現狀,企業應強化“業務外包、安全責任不外包”的主體責任意識,通過檢查監督與輔導培育相結合全面介入協力單位的日常管理,逐步改善協力安全管理狀態。
選擇合格的協力供應商是企業簽訂外包業務合同前首先要做的工作,滿足合規性要求是前提,企業應列出審核清單,從工商登記、行業資質、人員資質、保險繳納和管理體系等逐項對照審核,符合要求方可列入候選名單。在業務發包前,應對該項業務的安全風險進行評估,同時根據業務性質對意向協力供應商進行匹配度綜合評估,從人員配備、專業能力、歷史業績等多維度考量,擇優錄用。
為確保協力崗位員工的基本素質,企業應結合崗位實際制訂門檻要求,包括年齡、文化程度、身體狀況、基本技能等,并組織針對性的安全能力測試,符合要求方可錄用;新進協力人員除進行必要的三級安全教育外,做好安全技能培訓,熟知崗位危險源,熟練掌握安全操作規程是獨立上崗前必須滿足的基本條件。傳統的師徒帶教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新進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通過師傅一段時間的言傳身教,逐步熟悉現場環境,掌握安全作業技能,在正式獨立上崗前還必須通過考核小組(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崗前技能考核,合格上崗。考慮到新進協力人員安全經驗和應變能力的不足,在學徒期間及新上崗后的一段時間內(通常一年)可以在外觀上設置醒目的標簽,便于周邊工友及現場管理人員多予以關注、提醒和幫助。

協力人員在作業前應對作業步驟、作業風險及安全要求做到心中有數,現場負責人應通過班前會和作業安全交底等形式將當天作業內容及相關安全要求,全面準確無誤地傳達至每一位作業人員;對于高危檢修作業,應督促協力單位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制訂安全方案,結合項目委托方安全交底及檢修作業過程風險辨識,制訂全面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為提高本質安全度,在有條件的單位應推行能量鎖定,通過對電源開關或閥門等進行上鎖的方法,有效避免誤操作,最大限度保障檢修人員安全。
作業過程的安全管控主要通過現場監督檢查,對各項安全措施的落地質量進行確認,并進行動態管控,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為提高檢查質量,一般需提前編制檢查表,持表檢查,對于高危作業項目可安排有經驗的管理人員采取旁站的方式,強化過程監督。對于立體交叉作業應盡量避免同時進行,若同區域存在多項作業應強化統一組織協調,做到井然有序,防護措施到位,避免相互影響發生事故。
協力人員作業標準化率直接影響安全事故的發生率,企業管理人員可通過對協力崗位人員行為的觀察糾正,強化標準化作業,對于發現的嚴重違章及險肇事故,應及時召開分析會,以點帶面開展警示教育,將事故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對于違章違規人員以及現場管理不力的協力單位進行必要的再考核。
生產協力崗位應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當班結束應將當班過程的生產情況、設備故障處置以及區域內檢修作業進展等情況向接班人員做完整、詳盡地交代,并做好記錄。檢修作業結束,檢修方必須確認人員全部撤出后,方可執行設備摘牌程序,現場應做到“工完、料盡、場地清”。正式投產前的單體設備調試也應嚴格執行掛牌、摘牌制度。部分企業實行的操作牌制度與檢修掛牌制度的原則和要求類似,也可起到同樣效果。一個項目結束,企業應督促協力單位及時總結,對于組織管理、檢修工藝、安全措施等各方面不足要提出改進措施,對于同類作業項目,有效成熟的安全方案或控制措施應予固化,形成規程、標準。
企業應制訂專項計劃,安排有經驗的人員進行授課,盡量多采用圖片、錄像等便于接受的形式。課件內容應具有實用性、針對性,重點著眼于與作業區域(崗位)相關的危險源、安全操作規程、事故應急預案、現場安全標識標志、勞防用品和應急裝備使用及“安全禁令”等的講解、解讀。有條件的單位還可以組織協力員工開展體感教育培訓,通過對高空墜落、物體打擊、觸電等場景的實物模擬體驗,強化事故教育,增強防范意識。對于檢修協力還應進行“檢修掛牌(操作牌)制度”“動火作業管理制度”及“高危作業管理制度”等重要制度的學習,熟悉掌握管理流程、要求,確保執行到位。
企業應督促協力單位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把安全生產責任制的相關要求轉化成具體工作,形成各層級管理者安全履職清單,認真落實;強化協力單位負責人安全第一責任人意識,通過定期召開安全會議,布置研究安全具體工作、參與安全驗證檢查、保障安全資金投入等,依法合規開展相關業務。
對于承接區域承包、檢修保駕等長期業務的協力單位,企業應督促其建立并不斷完善安全管理體系;把項目方的安全管理要求,融入到各項管理制度中;積極推行“安全生產標準化企業”達標創建,通過對照標準要求,規范日常管理。基于協力單位自身能力的局限,企業可考慮對協力派駐有經驗的專(兼)職管理人員,通過管理業務培訓、制度文件解讀、檢查督促等工作,把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要求、方法培植到協力單位,逐步提升協力自主安全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為提高派駐人員工作的有效性,應制訂必要的管理標準,明確工作要求,定期評價。
企業應定期召開協力安全工作推進會,總結階段性安全工作,分析下階段安全風險,對存在高風險的協力作業項目或協力業務區域,制訂有針對性的強化管控措施。對于現場檢查中發現的高頻度習慣性違章,開展重點專項整治,對于有章不循、屢教不改的人員應予重點教育監控,必要時調離直至清退。
企業應定期組織對協力單位開展安全管理績效評價,通過對日常管理、階段性重點工作開展以及檢查考核、事故情況等各方面工作進行診斷、分析,指出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推動協力單位持續改進。
企業應建立協力供應商年度業績評審機制,對協力單位一年來在安全、質量、進度及廉政等各方面績效進行綜合打分排序,其中安全權重應能凸現重要性,排序結果決定來年簽訂的業務量,對于業績較差的協力單位,應逐步減少業務直至退出,同類業務逐步向績優供應商集中,通過優勝劣汰,培育戰略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