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迪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 434025)
1.1.1群眾食品安全意識淡薄,消費維權意識差
漢川市現有常住人口115多萬人,其中農村人口80多萬人,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市,農村人口眾多、地域廣闊,這也使得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存在很大問題。然而絕大多數農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認識不夠,加上很多農村老年消費者不識字,導致對食品安全知識匱乏,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防范意識很弱。對買到的食品,約70%的農村消費者不會注意食品的商標、廠名、廠址,甚至生產日期等內容,加上農村執法力量薄弱,致使一些不合格的、即將過期的促銷食品大量流入農村市場[1-2]。農村消費者遇到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大多自認倒霉,很少有人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助長了假冒偽劣食品的橫行。
1.1.2食品經營者對食品安全重視不夠,法律意識淡薄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四章第三十五條明確規定:“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從事食品生產、食品銷售、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取得許可證?!比欢鴿h川市農村的食品經營者主要是當地的農民或居民,缺乏必要的食品專業知識。部分經營者只求經濟利益,不管商品質量,更不會去考慮人們食用不合格食品所造成的后果。有些經營者為了不讓自己虧本,即使食品已經超過保質期,或是明明知道是劣質食品,仍然將其擺在貨架上想辦法銷售出去[3]。經營者法律意識普遍較差,未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從事食品經營的現象大量存在,目前持證率不及35%,且經營的商品互相混雜,有的食品商店甚至同時經營化肥、農藥、飲料,為農村食品消費安全留下了隱患。
1.1.3食品行業主要管理者文化素質普遍低下
漢川市農村轄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326家、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515家、餐飲服務經營戶3207家、食品流通戶4752家,其主要管理者中,本科學歷以上為280人、大專學歷199人、高中學歷758人、初中及以下為1978人,見表1。由此可見,食品行業主要管理者絕大多數文化素質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缺少科學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水平,從而導致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不夠,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4]。

表1 漢川市食品行業主要管理者文化程度統計表
1.2.1基層食品監管所人員組成參差不齊,積極性不高
漢川市基層食品監管所的監管人員文化素質業務技能不均衡。組成人員年齡層次跨度大,最大年齡近60歲,最小年齡才23歲;學歷跨度大,最高學歷碩士研究生,最低學歷初中文化[5]。執法業務技能也存在很大差距,這就導致“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心態滋生,嚴重影響了平時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的積極性。
1.2.2基層食品監管力量薄弱,專業檢測人員和設施匱乏
漢川市轄區24個鄉鎮場,共設有12個基層監管所,轄區監管對象共計9215戶,然而監管人員僅有60人,人均監管約150戶經營戶,見表2。基層監管所的監管范圍大、涉及面廣,監管人力嚴重不足,往往鞭長莫及、力不從心,對各生產加工、餐飲、流通經營戶缺乏有效務實的監管。目前,各基層所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設備,但缺乏專業檢驗檢測人員,且受到經費、技術等因素限制,能準確開展檢測的項目很少,能熟練掌握食品安全檢測的,僅有1人。其他人員均不能熟練對待檢食品進行安全檢測,從而導致檢測設備形同虛設,致使監管效率很低。

表2 漢川市基層監管所監管人員與監管對象分布情況表
1.2.3基層監管所人員在編數量少,且缺乏專業人才
漢川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設12個基層食品藥品監管所,各所在編工作人員均不超過7人(見表3),既要繼續行使食品、藥品監管職能,同時還要負責保健品、化妝品監管[6],在編監管人員中,僅有5名食品專業畢業的監管人員,絕大多數食品管理和檢驗檢測人員,存在不懂行,缺乏相應業務知識、工作專業性不強等狀況,還不能完全適應食品安全綜合監管工作的需要。

表3 漢川市基層監管所食品專業人才分布情況表
大力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引導農村消費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在做好日常監管的同時,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加大對基層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健康知識的普及力度,保證食品安全政策法規的順利貫徹執行,引導農村消費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加強辨別常見偽劣食品的能力,不購買、不食用劣質食品。定期組織經營業主參加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提升經營業主的守法經營意識,從而從生產經營環節保障食品安全。
針對基層監管所人力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招考等形式引進食品專業技術人員,充分發揮他們的技術優勢。針對專業檢驗檢測設備匱乏的問題,可以通過向財政申請專項資金,引進專業檢驗檢測設備,并通過技能培訓,熟練掌握這些設備的運用,為食品安全確立技術保障。通過制定人員工作職責,簽訂目標考核責任書,規范人員工作職責,實行獎懲制度,對工作積極、技能能手,年終實行一定的物質獎勵,提升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效率[7]。
針對食品安全存在的難點問題,深入農村開展各項專項整治活動,加大對食品生產加工、食品小作坊、高風險食品零售商販的整治力度。要進一步整治食品假包裝、假標志、假商標,依法嚴厲打擊經營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期、無生產廠家、過期霉變等假冒偽劣食品的違法行為[8-9];提高農村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防止食物中毒的事故發生;嚴把食品銷售進貨關,做好進銷貨記錄,依法經營合格食品;要加強對嬰幼兒乳制品、豆制品、飲料等10大類重點品種的整治。及時受理和處理農民消費者申投訴和舉報,為農村營造一個安全的食品消費環境。
設立舉報熱線12331、舉報信箱,實行社會共同監管,動員廣大農村消費者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管的工作中,遇到生產和經營不合格產的食品經營戶及時進行舉報,農村地域廣大,必須依靠廣大農民主體共同管理實行全社會共同監管。
參考文獻:
[1]汪安平.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3):20798-20799.
[2]肖月強.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及其監管體系的構建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3):14367-14366.
[3]馮佺光.農村行業協會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5):163-166.
[4]彭清萍.食品安全監管的城鄉二元分割研究[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3,14(2):46-49.
[5]李艷華.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狀況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10):14-l6.
[6]唐曉燕.食品安全問題公共經濟學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10):10-13.
[7]衛監督發167號(2007)衛生部關于2006年全國衛生監督工作情況的通報[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7,19(6):563-565.
[8]雷方華.淺談影響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及解決策略[J].中國食品,2007(12):48-49.
[9]杜俊德,王志誠.農村群宴食品衛生管理的探討[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7,8(4):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