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洋,夏思成,潘宗瑾,蔡立旺,高 進,王 為*
(1.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224002;2.江蘇潤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鹽城224000)
小龍蝦(Procambarus clarkii),中文名克氏原螯蝦,其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產量豐、食性雜而易于養殖。其由于味道鮮美與營養豐富而受到人們的青睞,同時小龍蝦殼中含有甲殼素,可以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1],故而經濟效益高,市場需求量還在不斷上升。另外,江蘇沿海地區的鹽城市作為農業大市,稻田面積常年近40萬hm2。利用稻田養殖小龍蝦,通過水稻和小龍蝦共作共育,其共生的生態系統中光、溫、水資源和雜草、水生動物、昆蟲等生物資源可在稻田內進行良性循環,能最終實現水稻增產穩產及小龍蝦豐收。
由于“蝦稻共作”生產模式使用極少量的化肥農藥,不僅減輕環境污染、節省可觀成本,而且田里種植的水稻可以產出優質無公害大米[2],因此該模式具有高效安全和節約資源的特點,其科學的應用與推廣,將大大促進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3]。湖北潛江成就了“世界龍蝦看潛江”的美譽,江蘇盱眙“蝦稻共作”的模式也探索成功。為加快鹽城市農業結構調整,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稻蝦共作可持續健康發展,提高生態種養經濟效益,本項目組通過對典型“蝦稻共作”高效生態種養基地進行調研,圍繞其高效生態種養關鍵技術進行重點攻關,制定了江蘇沿海地區“蝦稻共作”種養模式生產技術(規程),以期為鹽城稻作區及我國相近生態區域大面積應用推廣提供技術指導。
稻田要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未受到農業和工業來源的污染,且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不會被洪水淹沒、連片集中的低洼稻田或冷浸田。共作區的周邊稻田均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農藥。土質要肥沃,以黏土和沙壤土為宜。稻田要平整,面積33350 m2以上,適宜規模連片發展。
1.2.1 挖溝。在距田間埂1.5 m左右挖環形溝,溝上口寬4~6 m,下口寬3~4 m,深1.0~1.2 m;如果是大面積(達26.7 hm2以上)的農田,需在田中開挖一條田間溝,溝寬0.5 m,深0.6~0.8 m,溝的總面積原則上不超過稻田面積的10%。田間工程的實施應按照國土部門相關規定。
1.2.2 筑埂。為保證養蝦稻田具有一定的水位,須加高、加寬、加固田埂,確保田埂高達1.2m,寬度在1 m左右即可,將田埂基部加寬到2 m左右,并打緊夯實,要求做到不裂、不漏、不垮。在田間修筑2條簡易田埂,高0.7 m,寬0.8~1.0 m,為龍蝦提供打洞、棲息和遮蔭場所。
1.2.3 防逃設施。在稻田四周構建防逃圍欄,田塊之間不需要設立圍欄,圍欄可選用硬質鈣塑板、石棉瓦、彩鋼瓦等材料,圍欄材料埋入土中15~20 cm,高出地面40~50 cm,每隔2 m用竹樁固定。在進排水口用60目的雙層長袋形網片圍攔,防止小龍蝦外逃和外部敵害生物進入稻田。
1.2.4 進排水設施。進、排水口分別設置于稻田兩端或對角,進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蝦溝的最低處,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確保水灌得進,排得出,并定期對進、排水渠道進行整修[4]。
對于初次養蝦的稻田,于2—3月在蝦溝和大田中施入經充分發酵的畜禽糞肥4 500~9 000 kg/hm2,并用旋耕機將其旋耕至表層土中,深約10~20 cm。對于養蝦1年以上的稻田,由于其中已含有大量稻草和小龍蝦,腐爛后的稻草和小龍蝦糞便可提供足量的有機肥,一般不需再施肥。
稻田施肥后5~7 d即可注水。前期注水20~30 cm,以利于水草種植和生長,后期隨著水草的生長逐漸加高水位至40~60 cm。
施肥2 d后即可種藻,品種優選伊樂藻,藻的移栽應在蝦溝分批密植,先深后淺,用種苗藻1 500~2 250 kg/hm2,切成10 cm小段,像插秧一樣,成一條狀插入有淤泥的耕作行和養殖溝中,株距0.5~1 m左右。藻剛栽時要淺水灌溉,過20 d待藻扎根發芽之后,可注水30~40 cm深,藻長滿稻田后再慢慢加深水位。
3—4月,在蝦溝和大田中放養規格為160~200尾/kg的蝦苗450~600 kg/hm2,一般放蝦苗90 000~120 000 尾 /hm2。
9—11月,放養規格30 g以上的親蝦300~450 kg/hm2或規格為 160~200尾 /kg的蝦苗 450 kg/hm2。
3.3.1 質量要求。要求蝦苗體表光潔鮮亮、肢體完整健全、無傷無病、體格健壯、生命力強;規格比較整齊,同一田塊放養的苗種規格要盡量一致,一次放足,蝦苗運輸要用冰塊進行降溫處理,切記不能遠途運輸。
3.3.2 苗種消毒。苗種放養前用3%~5%食鹽水浸泡5~10 min,以殺滅致病菌和寄生蟲。高溫選用20 mg/L濃度的高錳酸鉀或聚維酮碘溶液浸泡消毒5~10 min。
3.3.3 放養方法。為提高蝦苗成活率,在放養前8~10 h,要在全田撒潑維生素C抗應激產品。放苗時還要進行緩苗處理,方法是將苗種在田水內浸泡1 min,提起擱置 2~3 min,再浸泡 1 min,這樣反復2~3次,讓苗種體表和鰓腔充分吸收水分后,再均勻地投放在環形溝和田間溝中。
3.3.4 放養時間。一般選擇晴天早晨和傍晚或陰雨天進行,避免陽光暴曬。
當水溫高于12℃,即可投喂;當水溫高于20℃時,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投喂比例3∶7。品種有配合飼料、冰鮮雜魚、黃豆等,實際投喂量按投飼后3 h檢查確定。使用蝦-稻輪作的方式,可以利用稻田內的秸稈浸泡之后培育浮游生物等給小龍蝦攝食,粗放養殖的方式無法和投人工飼料養殖模式的產量相比。所以一般在養殖的過程中需要增加一些有機肥,或者是增加餅類、谷物等飼料,可以幫助小龍蝦增產。
一般每3~5 d加注新水1次;盛夏季節,每1~2 d加注1次新水。經常性巡田,檢查、維修、加固防逃設施。
蝦病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病害主要有腸胃炎、甲殼病及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可采取藥物預防,一般每隔15 d,用生石灰150 kg/hm2加水調配成溶液后潑灑消毒防病,可定期消毒,并保持水質清澈,還能為小龍蝦補充鈣質。可在飼料中加入光合細菌、大蒜素、多種維生素等藥物,配制成藥餌投喂,以增強小龍蝦體質,防止疾病發生。
養蝦稻田一般只種1季水稻(中稻),水稻品種要選擇葉片開張角度小,抗病蟲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強、米質優的緊穗型品種。目前常用的中稻品種有南粳5055、南粳9108等,低洼地也可選擇高稈水稻。
水稻育秧使用穴盤育秧,5月初落谷育秧,5月底6月初栽插,11月初收割。
秧苗一般在6月中下旬開始移栽,移栽密度為30 cm×20 cm為宜,確保龍蝦生活環境通風,透氣性能好。種植方式為人工栽插或機插秧。
5.4.1 施肥方面。以施基肥和腐熟的農家肥為主,可施農家肥4 500 kg/hm2。曬田方面,要清理蝦溝,嚴防蝦溝里阻隔與淤塞,要輕曬或短期曬,溝內水深保持在30~50 cm,曬好田后及時恢復原水位。
5.4.2 施藥方面。一般不用藥,或使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以免毒害蝦體。以0.67 hm2安裝1盞太陽能殺蟲燈進行防治蟲害。若再發生草荒,可人工拔除或借助割草機。
5.4.3 水稻收割方面。龍蝦應徹底捕撈銷售,捕撈后7~10 d將水排盡,收割后將秸稈粉碎還田,留茬40 cm,為來年生產服務。
第一季捕撈時間4月初至6月上旬,采用捕大留小的方式,選擇30 g左右的龍蝦撈出,把幼蝦投入田中;第二季捕撈時間7月下旬至8月底。最有效的捕撈工具是地籠。
在9—10月成蝦捕撈期間,留下足量親蝦用于繁殖,親蝦存田量不少于225 kg/hm2。
“蝦稻共作”模式屬于生態循環農業中種養結合的典型范例。由于小龍蝦來回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消除害蟲和減少雜草,并可為稻田松土,使稻田更透氣,還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其糞便可為稻田增肥,能夠起到節約勞動力和農資成本的作用[5],該模式通過養蝦優化稻田環境,不僅不會影響中稻的生長,還能實現中稻增產、優質及無公害。而小龍蝦褪殼又有遮陰的水稻保護,且水中餌料豐富,易實現其高產高效,同時還基本不施農藥,又保護了生態環境,因而“蝦稻共作”模式具有綜合效益比較高的優勢。據了解,1斤“蝦稻”賣到18元/kg,是普通稻谷價格的3倍多,“蝦稻共作”平均效益是種田大戶稻麥兩季效益的5倍以上,其推廣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參考文獻:
[1]陶忠虎,周 浠,周多勇,等.蝦稻共生生態高效模式及技術[J].中國水產,2013(7):68-70.
[2]奚業文,周 洵.稻蝦連作共作稻田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效益初步研究[J].中國水產,2016(3):78-82.
[3]朱 偉,韓光明,王 艷,等.水稻—克氏原螯蝦共作模式的產量和效益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7):376-377.
[4]董恒蓮,李恒國.低洼稻田生態養殖小龍蝦新技術[J].科學養魚,2008(5):34-35.
[5]劉其來.小龍蝦稻田養殖增產關鍵技術探究[J].南方農業,2017,11(2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