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恒,李 沛,郝大江,高寶明
(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山西 大同 037008)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高血壓患者最為嚴重的并發癥。此病患者多為50~70歲的中老年人,且以男性患者居多。冬春季是此病的高發季節。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發病率較高,患者的預后較差[1]。對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進行開顱手術的風險較高,臨床上常對其進行保守性手術治療。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顯微鏡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對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使高血壓性腦干出血不再是實施手術的禁區[2]。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進行顯微鏡手術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間在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進行顯微鏡手術的11例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這些患者均經頭顱CT檢查被確診患有腦干出血。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3例;其年齡為47~68歲,平均年齡為(50.21±2.21)歲;其中,出血部位為丘腦干的患者有5例,為橋腦干的患者有4例,為腦葉的患者有2例;在入院時,其中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的評分為3~5分的患者有4例,為4~8分的患者有6例,為9~12分的患者有1例;其發病至進行手術的時間為1~5 h,其發病至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為(3.6±0.1)h。
這些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顯微鏡手術。具體的手術方法是:為患者取側臥位或俯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根據在手術前進行頭顱CT檢查的結果確定患者血腫的具體位置,進而決定其手術入路。切開患者腦干側壁(切口的長度為3~5 mm),使用負壓吸引器(吸引強度為低、中等強度)緩慢地將其血腫腔內的血塊吸出。血腫腔內的血塊若較硬,應使用細長尖顳在顯微鏡下對血塊進行破碎處理后再將其吸出。對于血腫進入第四腦室或腦池的患者,清除其腦室或腦池內的血塊,沿著腦干內出血的破口進入血腫腔。在進入血腫腔時,應選擇合適的角度,可擴大切口,以顯露其小腦的延髓裂,以免對其腦干進行過度的牽拉。清除血腫腔內的部分血塊后,患者的腦干組織可逐漸松弛,此時變換手術顯微鏡的角度,使用負壓吸引器輕輕地牽開其切口的邊緣,徹底或盡可能多地吸出血腫腔內的血塊。在為患者清除血腫的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其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患者血腫的創面若出現滲血,可在對其創面進行電凝(弱電流)后,使用小塊被浸濕的止血紗布對此處進行壓迫止血。對術區及腦室進行沖洗,對手術部位進行人工硬腦膜減張縫合,然后關閉顱腔。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應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密切關注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手術結束后,對患者進行頭顱CT檢查,檢查其血腫的清除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對其側腦室進行穿刺引流。
進行手術后,在這11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的血腫完全清除,有2例患者的血腫大部分清除。這2例患者殘留的血腫量<2 ml。在這11例患者中,發生腦葉出血的2例患者在住院期間死亡,其余9例患者在出院后均接受3~17個月的隨訪。進行隨訪的結果顯示,在這9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生活能夠自理,有3例患者出現輕微肢體功能障礙的癥狀,有1例患者出現嚴重肢體功能障礙的癥狀。
高血壓患者腦底的小動脈可出現病理性變化,其腦血管壁的收縮功能降低,存在局限性擴張的表現,進而可形成微小的動脈瘤。高血壓患者在情緒激動、進行過度的腦力與體力勞動后可出現血壓驟然升高的情況,使其出現病變的腦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是臨床上一類較為嚴重的腦出血。此類腦出血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相關調查的結果顯示[3],在所有的腦出血患者中,腦干出血患者所占的比例為7%~16%。高血壓所致的動脈硬化是誘發腦干出血的主要原因。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可出現昏迷、四肢癱瘓、瞳孔針尖樣改變、中樞性高熱等癥狀。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較為特殊。急性腦出血發作后,血腫可壓迫患者的腦干組織,使其腦干的功能減退。因此,臨床上應及時清除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腦干中的血腫,解除血腫對其腦干組織的壓迫,從而降低其腦干功能受損的程度。
立體定向血腫穿刺引流術是臨床上治療高血壓性腦干出血的常用方法[4]。研究發現,對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進行定向血腫穿刺引流術的創傷雖然較小,但易使其在手術中發生出血。在抽吸患者血腫腔內的血塊時,可損傷其腦干及血管。立體定向血腫穿刺引流術適用于治療出血量較少的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此病患者的出血量若較大,其血腫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夠引流完畢,無法及時對其顱內進行減壓,因此效果并不理想[5]。因此,臨床上應根據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的具體病情為其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手術。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臨床上在治療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方面進行了許多嘗試,顯微鏡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對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
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入院后,醫生需要快速地對其病情進行診斷,及時對其進行手術,盡量縮短其進行手術的時間,及時清除其腦干內的血腫,以促進其腦干的功能盡快恢復。研究發現,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開顱手術的風險較大,其術后恢復的速度較慢,對其進行麻醉及手術操作均可損傷其腦干組織。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雖然11例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出現了血壓不穩定的情況,但在手術期間卻沒有1例患者死亡。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此病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損傷其腦干,并根據手術前進行頭顱CT檢查的結果確定患者血腫的具體位置,從而確定最佳的手術入路。在本次研究中,對這11例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縱形切開其血腫表面的腦干組織,可減少對其神經傳導束的損傷。進行手術后,根據患者血腫腔內殘留的血腫量對其進行側腦室穿刺引流術,可有效地降低其顱內壓。在手術后的2~3 d,為患者將術區的引流管拔除,可避免其發生顱內感染。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高血壓性腦干出血患者進行顯微鏡手術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