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化冰
6月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因文件落款時間是5月31日,因此業界稱為“531新政”或“光伏新政”。新政在行業內部引發劇烈震動,光伏股全線應聲大跌。
雖然光伏行業對于政府“嚴控發展規模”并非全無心理準備,但新政的嚴厲程度仍然超過大多數人的預判。
據悉,6月3日11家光伏龍頭企業聯名致信新華社,發出“關于企業家對三部委出臺531光伏新政的緊急訴求”,對中國光伏建設現狀進行了闡述:國外最低光伏電價可以做到0.14人民幣,但這背后是零地價、零稅收、融資成本不到3%,甚至還有補貼;但在中國建光伏電站,需要面對的是高地價、各種稅費(荒山廢礦都要交各種費,電力三產公司漫天要價,地方政府要求配套投產,要求進行扶貧)。此外,企業的融資成本也很高。這一切都使非光伏系統投資成本大大上升。
就此,企業家們給出的建議是將社會用電每度附加從1分9增加到3分錢,如此即可解決全部補貼遺留問題:國家對光伏清潔能源的補貼自2015年起已拖欠1200億(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家每年給火電的補貼為1000億)。
相關企業認為,光伏行業真正平價上網還需要3~5年的時間,在此之前還需要政府繼續支持,并提出了諸多質疑:文件出臺馬上執行,給行業一點緩沖時間都沒留,沒補貼了項目要不要繼續干、損失誰承擔——文件要求今年新增光伏裝機沒有普通地面地站指標,但之前許多企業是根據國家能源局2020光伏發展規劃在做擴產計劃。
事實上,作為一個產業而言光伏光鮮亮麗,但具體到行業內部則苦樂不均。過去十年A股概念類公司合計獲得政府的財政補貼高達325億元,2016年達到高峰時的補貼為57.84億元,到2017年已大幅下降到10億元以下。而這還僅是上市公司的數據,整個行業的補貼規模會更大。但具體到利潤率,各企業之間又有著天差地別。
目前中國光伏行業組件企業凈利潤率非常低,2017年凈利潤率平均只能到1%;而據光伏龍頭隆基股份于1月披露的2017年全年業績預告顯示,該公司2016年歸母凈利潤為33~36億元,凈利潤率超過20%,有媒體將此稱為“和蘋果公司不相上下”。
從產業角度看,本次新政出臺的背景是,此前光伏產品的成本降速超過了政策制定者的預期,降得太快(2015年時估計2019年會降到2.5元,實際上2017年底達到了,也就提前了一年多,形成了一個投資回報率高的結構性機會)。這樣的情況下,再按照原有的標準補貼就顯得過度了。
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針對光伏行業進行政策調整,除上述原因外,或也有利益考量。煤電的產業鏈漫長,國家即使在戰略層面上有決心降低煤電比例,但具體執行上,中下層還是會有推不動的情況。
與此同時,有光伏龍頭企業公告稱仍有較大利潤空間。5日通威股份、隆基股份、林洋能源、正泰電器等多家光伏上市公司解讀了新政對公司經營的影響,認為光伏組件價格短期可能向下波動,制造環節的毛利率下滑較大,但仍有相當的利潤空間。
另一方面,新政也將進一步推動國內光伏企業“出海”。陽光電源就表示,國內光伏市場下半年的需求會不及預期,但海外業務發展迅猛,全球的光伏裝機量整體下降不會特別大。
由于相關產品成本不斷下降且有加速趨勢,對于光伏產業而言,重要產品價格能夠穩定在一個位置,即便眼下是在虧損,但一段時間以后企業的利潤還可以大幅提升。所以,有專家認為“光伏產業只要堅持就是勝利”——其前提是,產業政策的制定者不要再對產業的發展“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