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6月28日公布未按要求提交執行報告的火電、造紙企業清單,截至2018年5月31日24時,2017年全國核發排污許可證的火電、造紙企業中,161家火電企業、559家造紙企業未按要求提交執行報告。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是落實企業環保主體責任的主要載體,企業應當按照排污許可證規定,定期報告其污染物排放情況。目前,全國持證企業執行報告均應通過統一的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填報。
近日國家發改委集中赴多地開展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督導調研,發現試點落地進展緩慢,存在諸多障礙。對此,下一步國家發改委規范性意見和地方政策辦法將出臺,電價、監管等機制有望調整。相對于售電放開而言,配電網因觸及電網企業核心利益,放開的腳步要緩慢一些。2016年12月1日首批105個增量配電網業務改革試點落地,2017年11月和2018年4月第二批和第三批試點相繼落地,目前項目總量已達320個。
電力設備管理雜志報道8月4日11時47分,中核集團三門一號機組順利完成75%熱功率平臺下汽輪發電機組甩負荷試驗,結束C4階段試驗工作。1號機組滿負荷時,發電機功率將達到1250兆瓦。8月14日下午2點10分,1號機組首次達到100%滿功率運行,其實現首次臨界是6月21日凌晨2點09分。
三門核電站于2004年7月獲國務院批準,于2009年4月19日開工建設,采用美國西屋公司的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技術AP1000,其一期工程是中國引進三代核電技術的自主化依托項目之一。三門1號機組于2018年4月25日獲得裝料許可,4月29日順利完成裝料,6月21日實現反應堆首次臨界。6月30日,首次并網一次成功,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控制良好。三門核電項目的成功建設,是我國邁入世界核電大國的重要標志,將我國向核電強國推進了一大步。
五大發電集團7月份電力項目共42個,涉及火電項目、風電項目、水電項目的核準、開工等。其中國家能源投資集團火電、風電項目各5個,水電項目1個;華能集團火電項目1個,水電項目1個;國家電投火電項目8個、風電項目7個,水電項目1個;華電集團火電項目5個,風電、水電項目各1個;大唐集團火電項目3個,風電項目2個。光伏項目較繁多并未統計在內,但就以國家電投來說,為搶裝“630”,6月底并網了數個光伏項目,而7月僅并網1個北京農光互補項目。
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3229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創六年來新高。其中一季度為9.8%,二季度也超過9%。分部門看,二產用電增速持續回升,上拉用電增長5.3個百分點;三產、居民生活用電保持兩位數增長,合計上拉用電增長4.0個百分點。具體有三點原因:一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力度不斷加大,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加快推進;二是天氣因素的影響,今年5、6月全國平均氣溫高于常年平均水平,空調降溫負荷啟動較早;三是相關工業企業取暖季后加大開工,錯峰用能。
國家能源局召開了內部閉門會議,并形成了一份《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示范項目建設工作方案》草案,準備在進一步聽取意見后正式發布。將于近期組織一批無補貼光伏示范項目建設。這些無補貼項目將于2018年10月前后開始申報,2019年3月前后開工,2019年9月30日前或者12月30日前并網發電。項目建設方面,則由地方發改委協調降低相關非技術成本,并承諾保障電能消納問題。每個申報省份的項目規模大約在300~500兆瓦左右。該文件還提出積極鼓勵不需國家補貼項目。在通過各種措施推動光伏發電自身建設成本下降的同時,鼓勵各地出臺政策支持光伏產業發展,減少非技術成本,降低補貼強度。對于不需要中央財政補貼的光伏發電項目,地方可根據接網消納條件和相關要求自行安排建設。
華能國際每股派發現金紅利0.1元人民幣(含稅),共計1,520,038,344元人民幣;華電國際每股派發現金紅利0.018元(含稅),共計177,533,579.75元;國電電力每股派發現金紅利0.08元(含稅),共計1,572,031,827.60元;大唐發電每股派發現金紅利0.09元(含稅),共計約1,665,603,945.36元;中國電力每普通股人民幣0.081元,合共794,358,000元;中國神華每股派發現金股息人民幣0.91元(稅前),共計18,099,554,614.050元 (稅前 )。
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同比增長3.1%左右。主要耗煤行業中,發電用煤大幅增長,是煤炭消費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化工行業用煤小幅增長,鋼鐵和建材行業用煤同比下降。晉陜蒙三省煤炭產量合計占全國比重上升到70%,全國煤礦數量由“十二五”末1.2萬處減少到7000處左右。按照減量置換原則有序發展煤炭優質產能,倒逼無效低質產能正在加快退出,進一步提高了煤炭先進產能比重。同時,煤電規劃建設時序得到不斷優化,產能增加受到嚴格控制,煤電落后產能淘汰加快。上半年,發電設備產能利用率回升,扭轉了前兩年利用小時連續兩年下滑的局面,比去年同期增加68小時。
德國財政部7月27日宣布,最終由國有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WF)收購德國電網運營商50赫茲(50Hertz)20%的股份,以此來阻止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入股50赫茲。這是德國政府首次否決中國企業收購案。根據德國《對外經濟法》規定,外國投資者在德國投資享受與本國企業一致的國民待遇,依法承擔同樣的義務。外國企業對涉及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收購在達到25%或者更高比例時,審查才會發生。50赫茲是德國四大輸電業者之一,在德國東部和北部運營電網里程達1萬公里,為1800萬居民供應電力。調度區內再生能源的比重超過5成,在德國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7月30日,國家能源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今年上半年能源形勢以及可再生能源并網運行情況等內容。上半年,消費增長拉動了能源行業效益總體改善。其中,煤炭采選業實現利潤約1279億元,同比增長14.8%;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約1800多億元,同比增長26.1%,但火電企業因煤價上漲、發電成本上升,經營形勢仍然比較嚴峻,虧損面接近一半。電煤價格上漲致是導致煤電行業大面積虧損、電力行業效益大幅下滑的最主要因素。
1~7月,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工程完成投資額約為618億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7.4個百分點。水電完成投資額快速增長,風電、太陽能發電投資下滑趨勢放緩。其中水電投資299億元,同比增長17.9%,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3.9%;風電投資242億元,同比下降5.1%,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8%;太陽能發電投資約77億元,同比下降51.3%,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7%。可再生能源發電投資額占全國電源工程完成投資額比重49.9%,較上年同期降低3.2個百分點。其中水電占比24.2%,較上年同期增加4.0%;風電19.5%、降低0.8%;太陽能6.2%、降低6.3%。
該項目主要建設鋰鹽總產量15000噸/年,其中金屬鋰一級品1000噸/年,二級品2000噸/年,高純氯化鋰8000噸/年,電池級碳酸鋰2000噸/年,鋰鎂合金2000噸/年;總投資14億元。依據《青海千億元鋰電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計劃青海鋰電產業投資達700億元,產值達780億元以上。柴達木盆地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其中氯化鉀、氯化鎂、氯化鋰等鹽儲量占中國已探明儲量的90%以上。金屬鋰通常由氯化鋰熔鹽電解制取,按含鋰純度的高低依次可分為高純級、電池級、工業級等多個產品級別,其主要應用于一次、二次鋰電池和新醫藥、航空航天及其它新材料領域,預計到2025年全球因電動汽車普及而使鋰鹽的需求最高可增加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