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國王政策研究所客座教授 尼克·巴特勒
2 017年,全球能源供應投資為1.6萬億美元,略低于2016年。此外,用于提高能效方面的投資約為3000億美元。
國際能源署(IEA)7月發布的投資趨勢評估報告顯示,能源投資在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太陽能等領域的成本下降——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持續走低——以及頁巖油氣的發展。正因為如此,過去三年中每一年的能源投資都在下降,這是可以預見的,也是值得歡迎的。
關鍵信息并不是表明投資短缺,而是能源生產的總成本正逐年下降。這是國際能源署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另一個結論是投資的地理轉移:亞洲現在是整個行業的驅動力量。
僅中國就占到了能源投資總額的五分之一。但那些自詡全球性公司的西方公司似乎存在一個文化盲點。沒有一家公司在亞洲設有總部。少數印度人已升至高位,但沒有一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殼牌、BP和道達爾的董事會中有中國公民;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的行政管理委員會也沒有。他們真的了解中國,或者說接觸到中國了嗎?
國際能源署的評估報告搜集了大量寶貴的數據。其研究方法并不完美——石油和天然氣項目的投資每年都會包括在內,而電力行業的投資在電廠投產之前不會被計算在內——但總體結論還是對整個行業的現狀給出了一個公正的描述。內容提要如下:
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效率顯著提高。今年第一季度,多家石油巨頭都實現了自2012年以來的最高自由現金流。在美國,經過長期吸收資本后,頁巖油氣行業終于能夠讓投資者見到回報。
核能業務已完全依賴國家資本。國際能源署表示,所有開發中項目的資金都是由國有企業(如法國的EDF和俄羅斯的原子集團公司(Rosatom))、而非私人投資機構提供的。
煤炭投資大幅下降,但仍是核電投資的4倍多。
可再生能源的供應增加了,但投資反而減少了,這是因為成本下降,尤其是太陽能項目的成本平均下降了15%。
能源結構變化——減少煤炭,更多轉向可再生能源的速度過慢,無法促成消費方式的顯著轉變。盡管有環境科學的成果證明、非政府組織的宣傳活動,甚至來自教皇等宗教人士的勸誡等等,投資者顯然仍相信化石燃料有著長遠的未來。2017年,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投資近9300億美元,占能源投資總額的59%,而可再生能源投資為3180億美元,占比僅20%——碳捕獲和存儲投資繼續停滯不前,在自2007年以來實際分配至大型項目的280億美元投資中僅占15%。
也許這份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事實當屬投資的地理分布。
2017年,全球能源供應投資的三分之一用于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對經合組織(OECD)之外國家的投資比對發達國家的投資高出50%。對歐洲的投資僅占15%。
如果不算中國的投資,這些數據看起來會大不相同。無論是煤炭投資的下降,還是太陽能投資的增長,中國都是主要的影響因素:中國占到全球太陽能投資總額的45%。無論是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還是能源供應投資,亦或電網和電池技術等領域研究支出,中國都是主要貢獻力量。中國正在成為一系列能源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國家。中國逐漸走向主導地位的后果將影響到全球貿易格局。
這應該會令西方企業和投資者感到不安。很多大公司都在談論能源轉型,一般人都認為是向低碳經濟轉型。但其實有一個速度更快的轉變,即從20世紀以大西洋為中心的世界轉向一個以太平洋和印度洋為中心的世界。
投資模式是未來世界的一個先行指標。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能源市場重心向亞洲轉移的速度將加快。在未來25年內,亞洲很可能占到全球能源總需求的一半,并成為許多新技術的來源。那些不了解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的公司,將被甩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