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淵,魏 強,葛志敏
(溫州市甌海區人民醫院,浙江 溫州 325005 )
手外傷是臨床上常見的外科急癥,常可合并皮膚軟組織缺損。臨床上對于指末端軟組織缺損的處理方法較多,若患者傷指的離斷組織尚可利用,多采用原位再植修復法對其進行治療[1]。但是大多數患者的創傷處需采用皮瓣移位、移植的方法進行修復。目前,臨床上修復手指指端軟組織缺損的皮瓣移位方法主要為近位皮瓣位移術、遠位皮瓣位移術和游離皮瓣位移術三種類型。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用指動脈背側支皮瓣修復指末端皮膚組織缺損的效果。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間溫州市甌海區人民醫院收治的45例患者(傷指共52指)。其納入標準為:1)患者發生手指末節皮膚軟組織缺損。2)患者從受傷到就診的時間不超過5.5 h。3)患者受傷的原因為手指受到碾壓或切割。4)患者傷指的近節、中節完好無損傷。5)能較好的配合手術及術后護理的患者。在這45例患者中,有男性29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17~61歲,平均年齡為(32.5±3.27)歲;其手術的時間為1~5.5 h;其中,單指受傷的患者有38例,二指受傷的患者有7例;其中,傷指為食指的有17指,為中指的有15指,為環指的有11指,為小指的有9指;其中,單純指端掌側面皮膚及組織缺損的有16指,單純指端背側面皮膚及組織缺損的有13指,手指掌、背側皮膚及組織混合缺損的有23指;其傷指的創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腱、骨質外露或缺損的情況,其傷指近節、中節均無損傷。
在患者傷指的背側切取皮瓣修復其傷指末端的皮膚軟組織缺損。手術的方法是:1)皮瓣設計。根據患者傷指創面的大小按點、線、面在其傷指的中節背側進行皮瓣設計。皮瓣的旋轉點為患者指動脈背側支的起點,即為其遠側指間橫紋與指側正中線的交點。軸心線為患者指動脈背側橈側緣或尺側緣。解剖面的近心端以近指間關節為界限,遠心端以遠指間關節為界限,兩側不超過指側中線,解剖平面在指伸肌腱腱周膜淺層。2)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并為其使用氣壓止血帶進行止血。根據患者傷指中節背側設計好的皮瓣從近心端開始由近至遠地切開皮膚。然后,結扎其指背靜脈,從旋轉點開始在軸心線兩側進行皮瓣分離,并在其指動脈背側支處保留寬度為0.5~0.8 cm的血管筋膜蒂。進行皮瓣分離時需動作輕柔,無需刻意分離其供養指動脈背側支,以免損傷血管及神經。將患者傷指中節背側分離好的皮瓣全部掀起后,通過旋轉點將其旋轉到創面上。為患者松開止血帶,確認其轉移皮瓣血運良好后將皮瓣與其創面進行間斷縫合。然后,取患者上臂內側全層皮片對其手指供區處進行植皮并進行加壓打包,對其上臂供區皮膚直接進行縫合。術后,將患者的患手用石膏托固定2周(以確保其患手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并對其進行5~7天的抗凝、抗痙攣、抗炎等治療。注意觀察患者皮瓣血運的變化情況,當其皮瓣處出現張力性水泡或靜脈危象時,及時為其進行減壓、穿刺放液治療,并增加對其創面換藥的頻率。術后2周可為患者拆線,然后,告知其加強對傷指的功能鍛煉。
治療后,本次研究中患者傷指上的皮瓣全部成活。其中,有4例患者傷指上的皮瓣遠端部分發生壞死,但通過增加局部換藥頻率后,其傷口達到Ⅰ期愈合的標準。對患者進行隨訪的時間為4~20個月,平均隨訪時間為(12.5±2.31)個月。在隨訪期間,患者傷指上的皮瓣色澤紅潤、無色素沉著,且傷指的外形無臃腫增生的現象,質地柔軟正常,其兩點辨別感覺距離為8~10 mm。其指中節供區的植皮生長良好,未對其手指功能造成不良影響。
手外傷在基層醫院的急診科中較為常見。臨床上常用推進皮瓣移植術、旋轉皮瓣移植術、鄰指皮瓣移植術、臂交叉皮瓣移植術、腹部帶蒂皮瓣移植術等對手外傷患者進行治療[2-4]。人類手指上的皮膚具有薄而柔軟、血運豐富、感覺靈敏高等特點,而擁有這些特點的皮膚只存在于人體的手、足部位。故在修復患者手指相應部位的組織缺損時,只能從其手、足部上游離皮瓣進行移植。但在對患者傷指的組織缺損進行修復時,存在修復創面的面積有限、移植皮瓣有不同程度神經血管壞死等問題。并且,手指部位皮膚組織修復手術的操作復雜,需醫生熟練地掌握顯微外科小血管吻合術的手術方法[5]。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外專家開始對指動脈背側支皮瓣的應用進行研究[6-7]。在本次研究中,用患者傷指的指動脈背側支皮瓣修復其指末端皮膚組織缺損時的手術操作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1)無需刻意分離術中顯露出的供養指動脈背側支。2)無需對患者進行血管神經吻合術。3)在術中,為患者保留了寬度為0.5~0.8 cm的血管筋膜蒂,可確保其皮瓣血運的良好。該修復方法的手術操作難度系數較低,大大縮短了手術的時間,且不會影響患者皮瓣的成活率和傷指的功能。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治療后,這45例患者傷指上的皮瓣全部成活,其傷指的功能未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用指動脈背側支皮瓣修復指末端皮膚組織缺損的效果顯著,術后患者傷指的功能恢復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