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娟,吳 軍
(成都中醫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濕疹是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癥性皮膚病[1]。中醫認為,此病屬于“濕瘡”的范疇[2]。此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7.5%[1]。根據此病的病程和臨床特點可將其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3]。慢性濕疹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的特點。治療此病的難度較大。慢性濕疹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浸潤性暗紅斑上有丘疹及鱗屑、局部皮膚增厚、呈苔蘚樣變、色素沉著及色素減退等[3]。中醫認為,慢性濕疹主要是由久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所致[4]。吳軍教授認為,慢性濕疹的發病機制主要如下:1)濕熱風三邪蘊久,耗傷陰血,血虛生風。2)脾虛無以運化水液而致痰濕內生、濕邪瘀滯于經絡。吳軍教授在臨床實踐中以養血息風、健脾除濕、化痰消瘀為治則治療慢性濕疹,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通俗傷寒論》中說:“血虛生風,非真風也。實因血不養筋,筋脈拘攣,伸縮不能自如,故手足瘈疭,類似風動,故曰內虛暗風,通稱肝風”。有學者指出,肝主藏血,陰血不足易致疏泄失司,肝氣內動而虛風內生,外風引動內風,風勝則癢甚。吳軍認為,血虛在慢性濕疹的發生、發展及轉歸中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使用滋陰養血的藥物可使血液充盈脈道,進而可達到養血息風的目的。吳軍常選用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等藥物治療慢性濕疹。當歸具有養血、和血之功,被譽為“血中之氣藥”。生地黃苦寒清熱,甘寒質潤養陰,為清涼滋潤之品,常被用于滋陰、清熱、涼血。熟地黃味甘微溫質潤,可補血滋陰、補精益髓。上述三味藥合用可共奏滋陰養血、清熱涼血、活血補血之功。根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則用上述藥物配伍牡丹皮、赤芍等活血涼血的藥物治療慢性濕疹,可使患者的脈絡氣血暢通而風邪自去。
慢性濕疹的發病與濕邪內蘊密切相關。而《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治療慢性濕疹可從健脾除濕方面著手。慢性濕疹患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可發生脾虛不運水液而濕濁內生的情況。脾喜燥而惡濕,濕邪蘊脾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運化功能,從而可導致其發生水液代謝失衡。吳軍常選用黨參、白術、茯苓、薏苡仁等藥物治療慢性濕疹。黨參可補益肺脾之氣。白術可健脾補中、補脾燥濕。茯苓、薏苡仁可健脾利濕。上述四味藥合用可共奏健運脾氣、祛除濕邪之功。對于存在濕熱內盛癥狀的患者,可使用上述四味藥配伍白鮮皮、地膚子、萆薢、土茯苓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以起到利濕清熱的作用。有學者指出,使用健脾祛濕法治療慢性濕疹可促使患者脾臟運化水液功能的恢復,改善其皮膚病灶中炎性滲出的情況。
臨床研究指出,痰瘀結于肌膚與慢性濕疹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治療慢性濕疹可從化痰消瘀方面著手。吳軍常選用夏枯草、銀花藤、牡丹皮、赤芍等藥物治療慢性濕疹。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化痰散結的功效。銀花藤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效。牡丹皮、赤芍可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對于癢甚而夜寐不佳者,可使用上述四味藥配伍首烏藤、遠志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以起到養心、安神、止癢的作用。
患者李某,女,32歲,2017年8月11日因“全身反復出現暗紅色斑丘疹伴瘙癢1年以上”到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就診。該患者既往口服依巴斯汀及復方甘草酸苷片、外用糠酸莫米松軟膏進行治療,但療效不佳。現癥見:全身(以四肢及胸背部為主)泛發暗紅色斑丘疹,局部皮膚增厚粗糙、呈苔蘚樣變,觸之較硬,且伴有抓痕及色素沉著,舌淡紅,苔膩色淡黃,脈細滑。吳軍教授擬定下述方劑對此患者進行治療:當歸15 g、熟地黃15 g、生地黃15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黃芪30 g、防風15 g、白術15 g、黨參15 g、茯苓15 g、薏苡仁30 g、白鮮皮15 g、地膚子15 g、銀花藤30 g、夏枯草20 g。該方劑的用法是:水煎服,每天服1劑(600 ml),分三次服下。囑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魚腥海味類食物,多吃新鮮蔬果,盡量避免皮損處接觸水,少搔抓皮膚,以免發生皮膚感染。1周后對患者進行復診,其自訴瘙癢癥狀明顯減輕。對其進行檢查發現,其全身皮損面積減少(皮損的發生部位仍以四肢、胸背為主),未見新發皮損。根據其病情變化為其適當加減藥物的用量,囑其定期來醫院復診。4周后其全身皮損基本消退。按:患者患濕疹一年有余,病情遷延反復。其病機主要是濕熱風邪未盡,久病陰血不足,血虛生風,脾虛再生濕邪,痰瘀互生互結。吳軍教授擬定的方劑中包括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牡丹皮、赤芍、黃芪、防風、白術、黨參、茯苓、薏苡仁、白鮮皮、地膚子、銀花藤、夏枯草等藥物。其中當歸、生地黃、熟地黃可滋陰、養血、息風;牡丹皮、赤芍可活血、涼血、清心;黃芪、防風可益氣固表、祛風止癢;白術、黨參可健益脾氣;茯苓、薏苡仁可健脾利濕;白鮮皮、地膚子可清熱利濕、祛風止癢;銀花藤可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夏枯草可化痰散結;諸藥合用可共奏養血息風、健脾除濕、化痰消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