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善紅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 連云港 222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科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患者在發病后會出現心肌缺血、心肌壞死等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危及其生命安全。絕大多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較為復雜,若治護措施不當,不僅會降低治療的效果,還極易導致其發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是心臟破裂等情況。因此,如何及時有效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治護就顯得十分重要[1]。PDCA循環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進行宣傳和普及。因此,PDCA循環又叫做戴明環。在PDCA中,P(Plan)代表計劃、D(Do)代表執行、C(Check)代表檢查、A(Action)代表行動或處理。本研究主要分析用PDCA循環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
擇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30例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3例,其年齡為42~85歲,其平均年齡為(68.69±5.03)歲;在觀察組30例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43~88歲,其平均年齡為(70.83±6.11)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具有組間可比性。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用藥護理、生命體征監測、飲食護理、對癥護理及日常護理等常規護理。用PDCA循環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計劃: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然后在護理小組會議上針對患者的情況探討對其進行用藥護理和健康教育等護理工作的重點方向,最后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可行性較好的護理計劃。2)執行:在小組內部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其能夠熟練掌握護理計劃的流程和操作方式,如迅速轉運患者、對其進行急救護理、對其進行心電圖血氧指標的監測、對其進行用藥護理或手術護理等。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加強對各項護理技能的訓練。培訓完成后,考核成績合格的護理人員可直接參與到對患者進行治護的工作當中。對于未能通過考核的護理人員,小組負責人可對其進行二次培訓,指導其自行分析并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及技能,直至其通過考核后才能讓其按照預設的護理流程對患者進行護理。3)檢查:小組負責人協同科室有資質的醫護人員對本次護理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復盤檢查,總結存在的問題,并定期組織開展小組會議,收集護理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做好會議記錄。4)處理:采用頭腦風暴法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小組會議上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并進行經驗總結,如進行預檢分診的技巧、安全轉運患者的方法、與心內科和導管室進行溝通的技巧等,并將總結出的結論應用到下一次進行PDCA循環護理的過程中[2]。
1)比較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如發生藥物外滲、護理人員未按計劃進行拔管等。2)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統計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此調查問卷共包括很滿意、較滿意及不滿意三個選項。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很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1.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3.3%,對照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13.3%,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χ2=3.05,P<0.05)。在觀察組30例患者中,對護理工作表示很滿意的患者有20例,表示較滿意的患者有9例,表示不滿意的患者有1例,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為96.7%;在對照組30例患者中,對護理工作表示很滿意的患者有12例,表示較滿意的患者有10例,表示不滿意的患者有8例,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為73.3%。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χ2=9.46,P <0.0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筆者認為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較好的原因主要是:PDCA循環法是一種以全面質量管理為理念的管理模式。將這種管理模式融入護理工作中,可通過為患者制定系統的護理方案、嚴格執行護理方案、對護理方案進行檢查和不斷完善,最終達到持續提升護理質量的效果[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較為復雜,在對其進行抗凝治療、留置導管的過程中,若處理方法不當,不僅會延誤其病情,甚至會導致其死亡。采用PDCA循環法對該病患者進行護理,能使護理工作有據可依,進而有效地杜絕上述不良事件的發生[4]。此外,護理質量的提高能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專業性,從而提升其對護理工作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綜上所述,用PDCA循環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此護理方式不僅能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還能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