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環(huán)境里,最具動態(tài)又極富變化的就是風。風來去無蹤地穿梭于大地之上,回蕩在海洋天際、山林原野、江河湖泊之間……雖說風的動向來無影去無蹤,而我們總是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使得人類對風的印象,始終都是請不來送不走又難以抗拒的被動。很多時候,釣場上會刮起各式各樣的風,倒是能讓我們的作釣思路更為明晰。隨著風力輕重緩急的變化,隨之而來的萬種風情,給予釣手若干風程有征的靈感,因為諸多關于風的個性使然,釣者情感所系也會被牽引而出。
風的征兆
解讀風的前因后果,是擅于作釣的釣手醞釀作釣思維的基本功,是架構作釣模式的重要因素,畢竟風在作釣過程中扮演著變化魚情的角色。我們經(jīng)常聽到風生水起、無風不起浪這類的與風有關的“風言風語”,這些都是因為風的形成而發(fā)生在眼前的現(xiàn)象。古時船家見風使舵,就是依據(jù)風所給與的有利條件而見機行事的行為;此外,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景,同樣意味著眼前的風勢是另一種氣象來臨的先兆,這些都可以應用為作釣模式的依據(jù)。因此,在釣場中無論遇上什么樣的風,只要能夠了解風的來歷,并善于利用風所帶來的優(yōu)勢條件,巧妙回避風所帶來的困擾,這樣掌握魚情就不再是棘手的事情。
風的體現(xiàn)
不一樣的風,會給釣魚人不同的感受,我曾經(jīng)在國內(nèi)參與過多場夏季路亞賽事活動,遇到過不少類似于這樣的天氣——處于不穩(wěn)定高熱低氣壓的狀態(tài),雖然能夠明顯感覺到周邊的境況,有著斷斷續(xù)續(xù)的微弱風勢,但是此時的風只是在水面上吹動出似有若無的漣漪,既沒法改變眼前艱難的釣況,也無助于散發(fā)掉身體上的濕熱。這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釣手們是多么期待風的出現(xiàn)來解除這幾近無計可施的尷尬局面。
經(jīng)歷過多次類似的情況之后,我悟出了江浙地區(qū)釣場的特殊性,這和我所熟悉的北美釣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夏季的風,是左右魚類活性的推手,也是我們在追尋魚蹤時的得力線索和依據(jù)。風有驅(qū)使魚類往某處歸位的作用,例如在障礙區(qū)域、掩蔽物體的某個角度或者是開闊水面的落風處,均會出現(xiàn)不定時的瘋狂咬口,這往往就是風所造成的突發(fā)現(xiàn)象。釣手必須以敏銳的觀察能力,透過風勢、風向和其他相關因素,研判出哪幾個位置可能會出現(xiàn)活性較高的咬口。雖然水面下的生物對于風的態(tài)勢基本上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而風所帶動起的水中生態(tài)的變化,卻明顯會影響到它們的行動。比如,風提供給掠食者的優(yōu)勢條件超過被掠食者的基礎生理需求時,掠食者的索餌意愿就會明顯提升,同時這也給予眼明手快的釣手快速取得魚獲的機會。
風到底是益友還是損友?
無論是在任何季節(jié)、任何時段里所形成的風,都會對釣場的環(huán)境造成影響,進而形成各種不同的釣況,營造出有利或不利的作釣條件,這對于作釣大嘴鱸魚的釣手來說,也許是個益友,也可能是個損友。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是可以借助風來改善焦灼的釣況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又會不太一樣。比如,深秋時節(jié)偶有較為持續(xù)定向的風,就會讓大嘴鱸魚離開平常活動的水層,追到水面去攝食大量的餌魚,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掉原本良好的釣況;另外像是早春時期,以目視釣法作釣準備產(chǎn)卵的大魚,冷暖氣流造成的不規(guī)則風勢,也會使水質(zhì)變得渾濁,水紋變得撩亂,進而模糊釣者的視覺。循序漸進地讀取風的先征后兆,在競賽時獲得“先征”的啟示,便可以在別人還沒做出反應時以最快的速度轉(zhuǎn)換到最有利的位置;“后兆”是風吹拂若干時間后所顯示出的種種跡象,在風程將要消逝的尾聲之前,多少還是會有些取得魚獲的機會。摸清楚風的性質(zhì)和可能的動向,風永遠都會是你作釣期間的益友。以后,只要是在釣場上碰上起風的時刻,你就會由衷感謝風,總是來得那么及時那么可愛,反之則是揮之不去的損友!
水面上的風對釣況的影響
由于水體表面受到風的吹拂,使得水面出現(xiàn)條狀或塊狀的漂浮物,乍看就像是草木碎屑的集合體,里面的主要成分,都是些奇形怪狀的藻類,也就是這些單細胞浮游微生物,不斷地圍繞著漂浮物穿進穿出,進而引來剛孵化出的幼魚以及細小體型的魚類前來覓食。事實上,這些在我們眼里看似穢物的漂浮物,卻是形成水中生物界食物鏈最為基礎的部分。
攝食單細胞浮游微生物的水族,不只是剛孵化出的幼魚和小蝦,還有等待羽化的水中昆蟲,這又剛好是體型若手指大小的餌魚最喜歡的食物,而這些餌魚則會引起掠食性大魚的注意,自然就會跟隨餌魚群的動向,趨近漂浮物附近伺機而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我們所看到的,是浮游生物攝食浮游植物而引來其他細小水中生物聚集,造成掠食性魚種向掠食對象靠近的機會,這樣就會促成釣手眼中的明顯標點。
漂浮物也許會在水域里,在任何一處水表面聚合。雖然它們是受到風的推送成型,但所表現(xiàn)出的生氣還是得取決于陽光照射的質(zhì)量,畢竟浮游植物的活力是依賴光合作用所給予能量,而重點是不同區(qū)域的漂流物以及各個食物鏈的榮枯也不一樣。在同一處水域里,也許同時漂流著若干個食物鏈,可能隨時受到強勁風勢而分崩離析,也可能被風推送去與另外的漂流物結合,形成更大的食物鏈。所以在很多時候,風是我們感到無助時的益友,它會突然制造出驚喜的魚訊,給予我們柳暗花明的慰意;當然,風也可能是我們的損友,速來速往變化無端的風勢,也會使得原先擬定的作釣模式在瞬間化為泡影,這就非常考驗釣手的應對能力。
風勢與釣位選擇
當水面出現(xiàn)起風的現(xiàn)象時,往往就是要考慮是否該轉(zhuǎn)換釣位的時刻,我們要先搞清楚風勢的強度和走向。例如冬季由北方吹過來的北風,因為風向的原因,處于南邊的岸際肯定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反之亦然。有時候,讓人覺得風都是刮在身上,腳底下的水面卻很平靜,這是風勢表現(xiàn)出的動向。風在掠過我們所在的位置之后,再落到遠處水面上,落風處也會存在不適合作釣的因素(像是撩亂的水紋或不規(guī)則的水流等因素)。這些都是該不該轉(zhuǎn)換釣位的依據(jù),我們應試著了解其中的緣由,去尋找出較為平靜的水域;相反的,要是搞不清楚風勢和動向,非但走不出所處的困境,甚至還可能將那些該堅持的釣位都放棄掉。
通常在我們進行作釣時,要是有了風的助力,我們心里可能就會有這樣的想法:到底該選擇淺場還是深場作釣?如果是長時間持續(xù)的風勢,又是比較固定的風向,基本上,風已經(jīng)為我們規(guī)劃出了所要找尋的標點——餌魚聚集的位置。這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風已經(jīng)將水面上的漂流物都推往風尾岸際,就等于是把整個食物鏈都集中到了離岸不遠的水面,那兒附近的水域肯定有著為數(shù)可觀的餌魚,掠食性魚類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會輕易放棄飽餐一頓的大好機會。
另外,處于背風處的灣位部分,也是個值得重視的位置,這塊表面看似平靜的小水域,強勁風勢持續(xù)固定的風向,使得大量湖水涌進這里,動與靜的湖水交匯會產(chǎn)生出對流現(xiàn)象,自然就會這在邊緣形成出水流,還會在灣口朝向主水體的外端形成一些若隱若現(xiàn)的渦流。雖然我們平時在這個部位不常見到水流,但哪怕只是個臨時性水流,也意味著掠食性魚類會聞風而至地游到這里覓食,因此這樣的水域是個典型的臨時性好標點,在這種標點作釣的關鍵在于對水文的觀察能力。
試著根據(jù)之前的風勢風向,預測未來風勢的動向,就不難推算出對象魚的行蹤,以及它們活動的位置。比如,岸際附近障礙里或掩蔽物體下方,像是小堤岸或向湖心延伸的凸體,因為這些結構的形狀和位置,水體會借助風勢在水面下形成水流,產(chǎn)生出吸引魚類靠過來的條件,但也并不說明這就是合乎理想的作釣位置,如果風勢不穩(wěn)定且風向不固定的話,在風勢間歇時,水流就會隨之變得撩亂,甚至還會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流動,使得魚類索餌的方向和位置相對地隨之變異。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有時在釣場上,看到有人明明是不斷地釣有所獲,卻忽然間就轉(zhuǎn)換釣位,一下子又轉(zhuǎn)換到另一個釣位。這是他們心里的作釣模式,有著數(shù)個可供輪替的標點,追根究底他這么做的原因,不外乎是打算將淺場和深場的魚全都釣上來。結構物體邊緣的水流,往往會使掠食性魚類趨近水面索食,但深水處的障礙結構附近,肯定會藏著更多更大的魚,它們往往會在那里伺機而動。盡可能消耗最少的體能來獵取更多、更大的獵物,是魚類生存之道的原始本能。所以,當它們發(fā)現(xiàn)附近有著豐富的獵物,即便也有相當程度的攝食意愿,也不會貿(mào)然行動或隨便離開。
這些都算是在正常情況下,所設想也許會發(fā)生的魚情,在實際釣場上,肯定會摻雜上許多其他因素,比如,是哪種類型的障礙物結構,什么樣構體的成分,以及水質(zhì)方面,都會演變出懸殊的魚情,這就是擅長釣魚的高手,為什么那般重視水體等分線的主要原因吧。作為競賽場上的專業(yè)釣手而言,賽前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工作,仿佛是在起跑點上,就失去優(yōu)勢的競爭能力似的,VFT精技將在這里繼續(xù)為您說明分析。
應對無可回避的強風與船只定位
既然風能為水上的釣手帶來轉(zhuǎn)機,風會幫助我們辨識出水里的對象魚是聚集在岸際還是深水處的結構,這不僅會改善目前的釣況,更會為原本“還可以”的釣況再加分。但若是在灣位凸起主結構處作釣,即便這里的對象魚索餌意愿強烈,也會由于釣手的舉止失措而徒勞無功。尤其是較為強烈的風勢會造成繚亂的水波模糊水面,這難免會影響到釣手尋找適當切入點的心思,更糟糕的事情是會干擾到已經(jīng)做好定位的船只。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困難,只需在操控船只行進以及下錨的時候都是正對著風向就好了,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船身晃動,使船只相對穩(wěn)定一些,這就好比沒有依托碼頭而拋錨停泊在港區(qū)外的船只,以船頭正對著風向來化解風浪沖擊的道理一樣。
在風中作釣,好不容易將釣位定好,接著又會出現(xiàn)一個棘手而又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在竿尖和標點水面之間,因風力造成線弧飛揚的情況。風線在空中形成的較大的線弧,不只是讓人看起來惱火,也使得釣組的靈敏度因此削弱,還會將水中的擬餌向水面上拉,這樣釣組就會脫離我們原先設定的泳層,很容易讓釣組失控,并且發(fā)生魚訊中斷的情況,使我們平白錯失掉原本該有的魚獲。我們要盡可能解除風力吹起的弧線,來爭取釣組該有的靈敏度,當然,也可以應用張線的手法來配合風勢,不過線系的線性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有些線系在風中明顯具有迎風而起的本質(zhì),在逆風拋投時,很容易發(fā)生炸線、炒粉的情況,進而難以達到精準拋投或者拋投距離的要求。
適合風中作釣的擬餌
如何選擇適用于風中作釣的擬餌,還需要以水中魚類的活動情況作為進行下個步驟的依據(jù)。風起到了攪動水中秩序的作用,使得原本平靜的水域之中的各部位出現(xiàn)旋渦或水流,形成食物鏈滯留的區(qū)域,也就是餌魚方便吃食的地方,從而于一時引起水中生物急于覓食的騷動,這僅是風所造成的臨時現(xiàn)象。不同的掠食性魚種,有著不同的攝食習性和行動方式,鱸魚是屬于偏伏擊性的掠食性魚種,跟翹嘴的機會主義獵食方式不同,鱸魚即便是處于有機會就食且就食欲望十分強烈的狀態(tài),在行動上依然是猶豫不決。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應該選擇能在第一時間適時顯現(xiàn)在對象魚視線中的擬餌。
比如,在風尾水質(zhì)受到風的攪動,水色顯得有些渾濁的淺場,不妨使用復合旋轉(zhuǎn)亮片(Spinnerbait)、淺泳層的小胖子(Crankbait)、音效復合旋轉(zhuǎn)亮片(Buzzbait)等擬餌,用來模仿受傷離群的餌魚,在接近水面的水層呈現(xiàn)出垂死掙扎的不自主泳姿;在淺場降坡附近的障礙區(qū),我們可以試試輕型的鉛頭鉤(Jig Head);假如附近的幾個標點都很接近,那么復合旋轉(zhuǎn)亮片(Spinnerbait)就能勝任反應餌的任務。雖然只是在淺水區(qū)域作釣,仍然不要忽略掉拋投后計數(shù)下沉的操作手法,否則照樣會與對象魚索餌的水層失之交臂;若是水質(zhì)清澈透明度較高,還是以模仿餌魚體表的自然色系為佳,當然還要以當?shù)氐酿D魚色系作為參考。若是水體因泥質(zhì)而變得比較渾濁,附近又看不見渾水和清水的交匯區(qū)域,那就大可直接選擇放棄這些標點;如果是因草木屑、青苔屑所造成的水質(zhì)渾濁,不妨選擇明亮色系的擬餌,像是白色或灰白色系,以接近當?shù)仞D魚體色為取舍。
水面上的風,有可能是定向吹拂,也可能會忽然間改變,這就不得不考慮重復操作或是隨機改變自己的作釣方式,由于風勢忽強忽弱和風向不穩(wěn)定,魚類也會隨著食物鏈的移動和變化前往不同的范圍和水層活動,可偏偏洋流的走向往往就是逆風而行。我經(jīng)常聽人說,雖然明知道復合旋轉(zhuǎn)亮片會有效果,但礙于逆風的情況,這很不利于復合旋轉(zhuǎn)亮片的拋投。這是競賽場上多年以前的棘手問題,其實早就有克服逆風拋投的產(chǎn)品問世,為釣友們解決風中作釣的困擾。
結語
在風中作釣,若是仍以常規(guī)思維模式應對,可能因此而制約了思考的潛能,只會將自己定格為被動,這樣我們只能爭取到有限的發(fā)揮。摸索出關于風的大自然規(guī)律,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們可以借助經(jīng)驗和知識的力量,幫助自己跳脫常規(guī)的作釣思維,才有可能去憧憬各種作釣模式。其實成功的作釣模式就是無拘無束地為所欲為,將優(yōu)勢條件和劣勢條件相互轉(zhuǎn)化,不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執(zhí)行固定模式,更不是以人云亦云的法則去規(guī)劃自己的作釣思路。希望您在有風的日子出釣,并能夠施展出更高明的另類想法,這就是我寫作這篇專題文章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