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釣海鱸這種釣法剛剛興起才幾年的時間,因此,針對這項舊魚種新釣法,需要釣魚人在作釣的實踐中不斷更新思維觀念,不斷地總結出新路子、新方法和新經驗。拿出一套比較完整全面和行之有效的島礁拖釣海鱸技法,成為釣魚人在拖釣時可具操作性的“作釣指南”,這有待于在長期拖釣實踐中再認識、再補充和再完善。
筆者也是加入拖鉤海鱸之列的新兵,曾有過連續七次空手而歸的記錄,這其中存在有拖釣技術不精湛的一面,也存在有意識地為了摸索出海鱸的活動規律,有目的地去尋覓可行的拖釣技法而舍魚去探釣。筆者曾冷靜地告誡自己不要急功近利,在外觀上給人們的感覺是我自己是一名“失敗者”,而我心里則興奮地認定自己是一位“勝利者”,為什么?因為我得到的不是魚獲的滿載而歸,而是技術成果方面的受益匪淺。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想要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獲得成功,都要抓住事情的根和本。要想釣到海鱸,必須了解和掌握海鱸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例如海鱸覓食活動的水深變化,海底地形與海鱸的活動范圍,氣象和流水對海鱸的影響等,這其中有好多經驗是別人匯結出的“成品”,更需要我們耳濡目染地向他人虛心學習。其實有好多經驗是我們自己領悟出來的“道理”,如果你能把這兩方面很好地融為一體,總結出一套可以聯系實際且具有可行性的拖釣海鱸的“戰略和戰術”,那么你不但會在理論上產生一次飛躍,而且在施釣過程中那豐碩的“效益”也將會接踵而至。
筆者通過幾年的實戰作釣經歷,也總結出了一些個人體會與心得,欲在此同釣友們交流一下,目的是想推動島礁拖釣海鱸活動能有更快的進展,使這項釣魚活動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并供廣大釣友在實際作釣過程中做以參考。接下來,我將從多個方面來說明拖釣海鱸的技巧。
一、海鱸季節性活動規律
在大連海域,海鱸分別因其體表顏色的差異而分為白鱸和黑鱸,它們是黃海及渤海流域較為常見的經濟魚類,屬于迴游季節性魚種,漁期為每年4月末至11月初,黃海海域的盛漁期為每年4月末至7月末,渤海海域的盛漁期為每年8月至11月初。海鱸以小魚小蝦為食,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到來的時候,北方的海鱸會游向深海和南方海域過冬,在次年4月末又會首先來到黃?;顒右捠?。在這期間,海鱸魚群的個體規律是大魚(10斤以上)較少,小魚(4斤以下)較多,大魚和小魚的數量比例一般是6:1。而在每年10月至11月,渤海海域的海鱸漸漸長大,不斷增多,族群中個體較小者的體重也能達到半斤,個體稍大者的體重能達到二三斤,但是超過8斤的個體一般很少見到。就海鱸的季節性活動規律來看,這其中有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奧秘,那就是每年8月黃海海域中的海鱸釣獲量會明顯下降,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氣溫偏高,不適合海鱸的生存條件,因此它們會游向深水層。再者,這時的各種小仔魚苗或小型魚類會成群結隊地涌向岸邊,海鱸不用東奔西走就能方便快捷地獵食到各種美味,這時的釣魚人只有期待秋季轉戰渤海灣再來一次“阻擊戰”了。
二、海鱸每月活動規律
釣友們都知道每月的大中潮汛,這種潮汛并不是船釣或岸釣六線魚和黑鲪魚的理想潮汛,但是反過來看,這種潮汛恰恰給島礁拖釣海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合適的流速給海鱸覓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海鱸會選擇適宜的流速順流而行,去尋找它們的“理想港灣”和“綠色食品”。當它們發現獵物時,就好似饑狼餓虎一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過去,兇猛地咬住小魚的頭部(這是動物獵食時普遍具有的本能和習性)。
三、海鱸的日?;顒右幝?/p>
1.海鱸每天的覓食旺盛期為早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這時餓了一夜的海鱸會食欲大增。如果趕上潮水正合適,此時拖釣海鱸的效果最佳。
2.狂風暴雨來臨之前,可能是因為海鱸具有與生俱來的超前意識本性,這種殘酷的自然現象也會促使它們先知先覺,胃口大開。這種情況在狂風暴雨降臨過后也同樣適用。
3.落潮后的1~2個小時,當潮流明顯減弱之時;或者漲潮后的1~2個小時,也就是換流之后又見新“流線”(流線就是潮水的流動在海面上顯現出的跡象)出現時,特別要注意的是這種“流線”移動到礁邊時,這也是海鱸覓食活動的理想時機,也是釣魚人集中體力和精力去奮戰的最佳時機。
4.當潮水流速最大時和基本無流時,海鱸的覓食活動不太活躍。因此,為了減少盲目甩竿的“機械運動”所帶來的疲憊,這時你最好還是休息一會兒,補充一下食物和飲用水。所以,準確掌握流水對海鱸活動的影響規律,靈活抓住上魚時機,保持體力減輕疲勞是很有必要的。
四、釣位的選擇
什么叫釣位?就拖釣而言,釣位就是釣者準備施釣的位置。筆者經過數次的探釣摸索,認為在島礁區域實施拖釣,理想的釣位應該是水深在5米以上并能產生緩流、回流、窩流的凹灣區。這是為什么呢?這是由于大自然鬼斧神功所打造出的奇形怪狀的島礁地貌被水中的動植物所利用(這里的潮水流速減緩,海藻、貝類、微生物等生長旺盛,是小魚小蝦生存和躲避急流沖擊的匯集地),因此筑就了海鱸吃喝玩樂的理想“客棧”。這里不但是“食物鏈”誕生的地方,也是釣魚人在作釣實踐中確認的最為理想的釣位。在這處凹灣區中,如有暗礁存在那就更加理想了。當然,凹灣區最好是沿岸邊的延長線內凹進10米以上的寬度,而釣位到達另一端的延長線的距離要在60米以上。如果釣場內無凹灣處,也可選島砣兩端潮流的匯合處作為釣位。綜上所述,筆者編了個便于記憶的順口溜:“釣鱸應選大潮天,釣位要找岸邊灣?!?/p>
五、釣點的選擇
釣點也就是釣者欲將釣組擲到的地點或收線時經過的某一“目的點”。如果你的釣位選擇得比較好,但是你的釣點選擇得不對頭,那么必將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筆者的體會是要做到“釣點不離灣”。當你的釣位選定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確定釣點,有時釣組落點是虛,而在往回收線的過程中要經過的某點則是實,這個實點也就是我們認為可能要上魚的地方。某些動物的異常表現也可幫助我們選擇釣位和釣點,例如有時在不遠處海面的上空,會有成群結隊的海鷗上下翻飛,有時海面上會突然出現數條小魚齊向一個方向躍出海面奔逃,或者你觀察到水面上不時有大魚追吃小魚而翻攪起的水花等,這些跡象就是你要選擇的明顯釣位和釣點。特別切記,你的釣點應選擇在小魚逃奔的前方大約5米處。讓我們回過頭來再說說怎樣才叫不離灣,也就是說,你應選擇灣子的兩頭突出處和來流的始端處,最好不要站在灣子的凹底處。甩竿時,釣組如處在逆流、順流、橫流等情況下,對于魚情的影響一般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