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百年前,前墅古龍窯的火焰熱烈如歌,那是智慧的丁蜀人利用自然山坡筑造的文明,也是宜興最后的活龍窯,延燒至今,薪火相傳。且據考證,只有宜興丁蜀地區的紫砂泥在正確燒制之后具有的雙重氣孔結構,才能讓茶透氣怡香,長儲不餿。
走入丁蜀尋常百姓家后,大抵會使你愛上丁蜀的生活。
多數紫砂手藝人的家就是工作室:案邊各式制壺工具,有些源于生活日常,一物一式,在雙手嫻熟的動作下,幻化出如金如玉的紫砂壺。就這樣,一杯茶,一個清晨,一席話,一個午后,每個日出洋溢著希望,每個日落伴隨寧靜。這樣的生活,讓每每來到這里的壺友羨慕不已,都道:你們丁山人在家也這樣詩意,真好哇!
歲月在河水里流淌,映襯悠悠古南街,斑駁瓦片砌成的墻,見證一個時代的輝煌,那是一段烈火炙烤與寧靜堅守的時光。許多大師從這里走出去,蜚聲海內外,讓這座小鎮煥出熠熠生輝的光。紫砂一廠老的工作車間,現已被隔成一間間小巧獨立的工作室,推開不規則圖案的玻璃門,年輕的笑臉和時尚的擺設和我撞了個滿懷:清華美院紫砂研修班的學生,正在臺前認真創作壺形圖紙,那一筆一畫勾勒出的分明是紫砂更為嶄新和美好的未來……
如果說,文人墨客、工藝大師把精神注進了這片土地,那么,丁蜀如今的暢游勝地,便是當地人張開懷抱,對旅人的歡迎。
——《詩意與煙火的南國》 Ming
松哥
第二次來丁蜀,對古南街的印象更深刻了。這里是丁蜀盛產大師的地方,顧景舟、吳云根等紫砂大師的故居就在老街上。蠡河沿街而過,一座拱橋橫跨在兩岸,使得這座小鎮更具有了江南的生活氣息。事實上,宜興作為紫砂特色小鎮,除了紫砂外,其他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尤其是深厚的文化背景使得當地整體的文化氛圍非常濃郁。在丁蜀的幾天,只要是坐下來休息時,一定會有人給遞來泡好的茶水,手握精致的紫砂茶盞,一口清香溫燙的茶水侵入體內,那種感覺特別愜意。我們采風的那兩天里,在丁蜀鎮上來回奔波了好多回,沿街的門面中幾乎有一半的經營跟紫砂有關,還有許多人在喝茶品壺。這份喝茶的清閑,令人羨慕。


丁蜀印象

陳蘇蘇
對宜興的印象始于小時候父親從宜興親戚家帶回的一套紫砂茶壺開始,那之后他每次去那位親戚家總會帶回一些相關產物,有時候是幾包茶葉,有時候是幾個杯子,問起為什么總是類似東西,他也只是說“那邊就產這個”。小時候對這些完全不感興趣,只是心里有個模糊的印象,宜興是盛產紫砂的。直到這一次走進了丁蜀才明白,什么叫“陶的古都”,大街小巷里大大小小的紫砂店鋪、工作室一家接著一家,隨便走進一家店拿起一個壺都可能是某某大師的作品,“陶式生活”完全融入來這里,問起當地人去哪里能看到紫砂的全貌,他們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有太多太多的選擇,只能讓你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凌凌朱
說起丁蜀,腦海中自然浮現出“陶都”之名。此行中,我們走訪的地方大多也與陶相關,不僅有砂石原料,或紫砂、均陶這些工藝品,還有將其燒制而成的窯爐——龍窯。在前墅村的一片坡地上,遠遠望去,一道長長的黑色瓦檐,依附著高坡向上蜿蜒,這里正是前墅龍窯。灰黃色的龍窯順坡而建,兩側的磷眼洞用石塊堵著,拿出石塊往里看,洞里黑乎乎的。很難想象,它從明代創燒至今,熊熊爐火生生不息,據當地人介紹,直到上月還燒了窯,最多一次曾燒過18000多件物品。如今,當地的陶瓷制品仍然延續傳統,在龍窯里燒制,因而也被譽為“活著的古龍窯”。站在窯下,舉目遙望。只見它隨著坡度綿延,鱗次櫛比,恰似一條臥龍。也許,這就是上蒼賜予的風水寶地,才能在烈焰中讓陶文化生生不息。
丁蜀印象
朱桓霈
提到宜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紫砂壺和陶文化,而丁蜀,則被譽為是宜興陶文化的中心。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來丁蜀,三年前初到宜興的時候就曾經來到過這里。當時從蜀山古南街到東坡書院印象非常深刻。三年過去,東坡書院還是原來的模樣,但古南街變得更熱鬧了。此外,還去到了更多的地方,感受到了和陶文化相結合的慢生活:一條古南街,一座古龍窯,一片蓮花蕩,一條太湖綠道……在這里,我們放慢腳步,放空自己,放開一切。除此之外,我們還近距離感受了匠心傳承的紫砂工藝和均陶工藝,對整個丁蜀的陶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因此更加喜愛丁蜀這個地方,也希望讓更多的人認識丁蜀,讓生活慢一點,學會欣賞,學會靜心。


龍窯,是從前人們用來燒制陶瓷品的專用爐窯,它利用山坡的天然地勢而建,是一種用磚砌筑成斜坡式的彎狀隧道。隨著坡度綿延,窯身兩側還有一對對投柴孔,俗稱鱗眼洞,它們鱗次櫛比,遠望過去,像是一條長龍,故得名龍窯。此行中,我們走訪了前墅龍窯和前進龍窯,前者是從明代創燒至今,目前仍在使用;后者規模更大,卻已暫停使用,只能從黃土壘砌的窯口,遙想曾經燃起的熊熊烈火。
前墅村
一個傳播陶文化的美麗鄉村
前墅村,是一處原生態的村落民居,而此處最負盛名的則是前墅龍窯。抵達前,心中充滿期待,初到這里時,卻未見著龍窯,眼前是一排白墻灰瓦的屋舍,四周的綠植蓬勃生長,仿佛來到了一個美麗鄉村,和想象中飽經滄桑的古龍窯完全不同。


正納悶時,卻聽當地人說:“別著急,先來看看這間展示館,了解一下陶文化吧。”步入其間,由著名作家余秋雨所書的一行字躍入眼簾——千秋窯火在宜興,短短七個字,就道出了時間的滄桑。展示館的展陳從陶器的起源開始,并逐步介紹龍窯的形成、發展直至沒落,如同翻開一本古龍窯的歷史典籍。尤其是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用紫砂制作的一組燒窯的雕塑作品,其栩栩如生之像,讓人見之驚嘆。
漫步于展示館中,好像重溫了燒窯的歲月,不僅如此,就連窯工的日常生活點滴都被融入其中。“看,知道這個陶瓷杯為什么這么大嗎?”還未來得及猜想,當地人已笑言,“因為來不及加水,就干脆拿大號的陶瓷杯泡上一壺濃茶。當然是宜興的紅茶,解渴。”他又遙指窗外的一處涼亭,“窯工一般就在涼亭中休息,喝喝茶,聊聊天。”經他手指之處,我們仿佛看見了窯工們的身影,或忙碌,或閑聊,于眼前穿梭。又像躍入時間的斷層,見到了龍窯曾經的盛景。
走在前墅村里,隨處可見各種陶盆,它們堆疊在一起,卻不顯雜亂,反而形成一種天然景觀。除了展示館,還有制作陶器的地方,“這兒會有各種活動,比如拉坯、刻花、上釉等,也適合帶著孩子一起來體驗。”當地人介紹道。不遠處,還有正在修建的民宿,即將完工。可以預想的是,未來人們來到這里,不僅可以深度體驗陶器的制作過程,還可以安心小住,慢慢欣賞以陶文化為主題的鄉村自然風貌。

前墅龍窯

六百多年薪火未斷的活龍窯
穿過原生態的村落民居,遠遠望去,只見一道長長的黑色瓦檐,依附著高坡蜿蜒而上,瓦檐下隱約可見黃土壘起的,原來,那里就是前墅龍窯。
回想之前的參觀,就像是鋪墊的序曲,只為走近這座“活著的古龍窯”。
作為來訪者,你一定知道,宜興丁蜀鎮的前墅龍窯,是目前國內僅存的,仍以傳統方法燒造陶瓷的唯一一座龍窯。它從明代創燒至今,熊熊爐火生生不息,直到今天,當地的陶瓷制品還在龍窯里燒制,因而也被譽為“活著的古龍窯”。

當你走近它,才知道窯身內壁是以耐火磚砌成拱形,像一條長長彎彎的隧道,魚肚似的地坪,中心高、兩邊低。若能伸手摸一摸窯壁上那些經歷數百年窯火洗禮的古磚,一塊一塊突兀著排列,面上卻是陶釉般光潔。外壁敷以塊石和太湖邊上特有的白土,窯身左右設投柴孔(俗稱鱗眼洞)42對,它是投放燃料和觀察火焰溫度的窗口。若嘗試用手機對著洞口打光,你會發現里面黑乎乎的,但是,那隱于隧道壁上的反光,卻幽幽淡淡,一眼望去,竟覺深幻莫測。當然,燒窯的情景和此時完全不同。
窯工會先在預熱區燒熱,然后將高溫引入龍窯,在將近40個小時的燒制過程中,會從磷眼洞中觀察火焰的狀態以推測溫度,并適當加柴。
如果沒有火的淬煉,紫砂也許永遠是一團沒有生命的泥巴。龍窯的燒窯操作,全憑窯工的熟練技巧,以目光觀測火焰溫度與坯體的變化情況來決定,需要有非常熟練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因此,人們也把龍窯的燒窯工藝稱為——“火的藝術”。
每一次的燒制,更像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是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合成世間獨有的作品。
如今,重修后的前墅龍窯仍在使用,“上個月還燒了,最多一次燒過18000多件。”龍窯的管理人吳老板介紹道。“那現在燒窯前還舉行大典嗎?”“也有,旁邊不是還有火神廟嗎,不過簡化了,但是還保有著一些傳統民俗。”
重修后的火神廟靜靜矗立在龍窯的身旁,它的外表簇新,其中所包含的歷史意義卻和龍窯一樣深長。從明代創燒至今的前墅龍窯依然定期燃起熊熊烈火,那爐火生生不息,也讓古老的陶藝制作源遠流長。
前進龍窯

本地現存最大的國寶級龍窯
明清時期,“宜興窯”“蜀山窯”“歐窯”(均窯)三大名窯,相繼問世。最早窯址主要分布在青龍山北麓的寶山寺、蜀山、湯渡和均山的東瓦窯、西瓦窯、任墅的石灰山以及潛洛和上袁等處,有大小龍窯70余座。
1936年,丁蜀地區共有76座龍窯,其中黑貨窯3座、黃貨窯4座、砂貨窯9座、紫砂窯10座、粗貨窯40座、溪貨窯10座(包括上袁1座、潛洛3座紫砂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宜興淪陷后,許多龍窯因戰爭被毀。
“前進窯”始建于清代晚期,民國時期擴建,20世紀60年代后期因隧道窯興起而停燒。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前進窯”萎縮在宜興均陶工藝廠廠區內,乏人問津,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宜興《丁蜀鎮志》記載,“前進窯”屬龍窯結構,共有鱗眼洞76對,全長90多米,是宜興現存較為完好、體量最大的龍窯遺址,停燒后窯身和窯棚逐漸自然損壞。
那日,正是細雨霏霏,當我們撐傘穿過均陶研究所,用鑰匙打開防盜門時,前進龍窯的國寶石碑就這樣毫無征兆地躍入眼簾。
拾階而上,才能近距離察看,它比前墅龍窯更長,體量自然更大。只是已經停燒,如今的前進龍窯,更像沉睡的國寶。
據介紹,此前宜興文管會和宜興均陶工藝廠聯合對該窯進行過維修,但由于窯棚梁架多已腐爛,行將垮塌,為此,宜興市文廣新局會同丁蜀鎮政府及時制訂維修方案,采取了緊急的修繕措施。現存的“前進窯”主要骨架建造于1958年。在宜興丁山一帶,龍窯的窯名大都以窯戶姓氏、窯所在地地名命名,如“陳家窯”“邵家窯”“河頭窯”等,唯獨“前進窯”是1958年的產物,打著時代的烙印,更是一處不能被遺忘的古龍窯。

提到宜興,人們大多會將它直接與紫砂壺聯系起來,但這里其實還有均陶、青瓷、彩陶及美陶,并稱“五朵金花”且舉世聞名,也讓這座城市擁有了獨一無二的陶瓷“名片”。
其中,均陶,堪稱宜興“五朵金花”中最古老的一朵,其歷史悠久,以特有的“均釉”和“拇指堆花工藝”著稱。
細雨蒙蒙的秋日里,我們來到中國宜興均陶研究所,拜訪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方衛明所長,想在這里一探宜興均陶的前世今生,領略擁有獨特魅力的均陶工藝。
宜興均陶始于北宋時期,在明代晚期進入成熟期,清雍正年間進入皇宮成為御用器物,并遠銷海外。
宜興均陶獨特的成型技法,彰顯了宜興均陶的文化成就。所謂文化成就,就是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形成鮮明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本地特性,很東方,很古老,很傳統,又很時尚,很質樸,很高貴。從陶瓷文化的角度去觀察,這種精神自始至終地包含在它的材料,工藝和氣質中。
2014年,宜興均陶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雨后的均陶研究所內,我們在所中助理工藝師張麗的介紹下,逐漸在腦海里搭建起了均陶的“樣貌”。


拇指堆花工藝


宜興均陶堆貼主要借助腕力帶動右手的大拇指進行貼繪,所以又被稱為“拇指藝術”。貼花藝匠以指為筆,以陶柸為紙,以泥為墨,在嫻熟的工藝基礎之上,既能達到大筆的揮灑自如,又能有小筆的精雕細琢,功夫可見一斑。指法的運用,就像中國畫注重用筆一樣。毛筆有大號、中號、小號,有硬筆、軟筆之分。大拇指則利用拇指的前端、指中間、指側面,靠不同的力,或輕或重,或虛或實,達到像國畫一樣墨分五色的效果。當然這需要多少年的苦練才能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堆花圖案以故事情節或花草、動植物等為載體,具有創作性前提,也就是說,所有堆花裝飾都具備了“人”的構思,它們不是率性而為。這些圖案無論簡潔,還是煩瑣,都凝聚了創作智慧;無論抽象,還是具體,都在潛移默化中深受當時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的影響。比如反映古代“漁樵耕讀”的場景、民俗民風、經典戲曲橋段等。


“宜均”釉的風韻
“宜均”的釉色同樣別具一格。比如“月白釉”,釉面白中泛青,青中透白,如脂似玉=比如美輪美奐的“灰藍釉”,特殊的紋理,呈現出豐富的、極具想象空間的審美效果,或似一幅清新脫俗的林間霧凇圖,或燦若星河,或如一汪潺潺泉眼……
在陶缸坯體上,新釉其實是動態的,至于它究竟將呈現怎樣的畫面,一切都充滿了未知的純粹性和偶然性,而這,也是其最主要的風格。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方所長研制的“銅均釉”,這種釉厚重深沉,古色古香,富有滄桑感。
方所長介紹,“銅均釉”早期俗稱為“泥漿釉”,后來一些陶瓷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了都同意稱其為“銅均”比較貼切。這是他經過十多年反復研制、不斷摸索,利用宜興本地優秀而又含有豐富成分的土質材料試驗成功的。“銅均”不合銅,高溫窯變后呈古銅色效果,它填補了均陶大拇指堆貼花面的亞光厚層釉的空白,是繼宜興均陶“藍均”后又一優秀釉種。

生活中的藝術品
除了工藝與材料,宜興均陶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是陶缸,明代時便已有容量巨大、圖案豐富的均陶大缸問世,到了清順治年間,宜興湯渡窯戶“林十萬”已能與宮廷合作,承燒御用大龍缸,可謂技藝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古人將大缸視為建筑的靈魂,放置于院子中央,起到美觀、養花、消防等實際作用,同時也寓“聚財”之意,這些古老的陶缸曾經是我們先輩重要的精神支柱。
陶缸起源于生活,通常被用來盛水、裝米、消防或布景,給人以樸實低調感覺,正因如此,人們常常會忽視它的文化藝術價值。
方衛明

宜興市陶瓷學會會長、宜興市均陶研究所所長
筆名:樂山、均陶一粒泥,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江蘇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常州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實習基地導師、江蘇無錫工藝學院產業客座教授、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陶瓷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陶瓷委員會常務副主席。

均陶大師方衛明出生于丁蜀鎮,在泥堆和陶缸中玩耍、成長。進入均陶廠工作后,他經過刻苦學習和不斷磨煉技藝,用40年的光陰從一名普通制陶工人終成一代名師。方衛明是宜興均陶工藝領域里的“全面手”,集原料、成型、大拇指泥畫、制釉、燒成五大工種于一身,成就了精彩的大拇指堆貼花“民藝派”寫意風格,創造了“銅均釉”這一類似于青銅器感覺的新均釉,在當今均陶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權威性,被譽為“宜均陶圣”。同時他在均陶學術研究領域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扎實的均陶堆貼畫工藝技巧,在創作思維,藝術語言與表現技藝的結合中達到了新的境界,形成了以傳統工藝手法所蘊含的形神兼備的藝術風格,且超越傳統不斷創新取其精華,使均陶堆貼畫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其作品博采眾長,拓古創新,特別對均陶造型和釉彩的和諧美有深厚造詣,風格古拙敦厚,流光溢彩。遠古的混沌、唐宋的風韻、現代的抽象、民間的韻味,渾然一氣,秀氣淡雅,恒久如新又藏古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藝”流派,在當今均陶藝術史上具有權威性和民族化。1985年制作的“九龍干筒”等眾多作品被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文化部和德國美國等國家作為精品收藏,2009年、2011年受邀參加法國國際陶瓷藝術節和韓國京畿道世界陶瓷雙年展舉辦講座培訓班并現場展示宜興均陶絕技,其先后在《新華日報》《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等媒體作過報道,撰寫的《均陶堆貼畫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等論文先后發表于《陶瓷學報》等雜志。

2017年9月26日,方衛明大師工作室被認定為江蘇省首批工藝美術大師示范工作室。

宜興丁蜀鎮以盛產陶瓷而聞名中外,陶文化源遠流長,制陶歷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是中國最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和陶瓷產品銷售集散地,被譽為“中國陶都”。可以說“紫砂壺”是丁蜀的最大特色,但凡去過丁蜀的人,第一印象便是“紫砂壺”。丁蜀鎮常住人口約22萬,這其中,從事紫砂產業及其配套產業的,就有10萬多人。從業人數占常住人口的43.5%。當地擁有紫砂專業合作社67個、紫砂企業400多家、紫砂家庭作坊12000多家。
作為陶文化源遠流長的小鎮,丁蜀鎮先后還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陶瓷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下一步,丁蜀鎮將著力打造一個“紫砂特色小鎮”。
宜興是個盛產大師的地方,而丁蜀更是個盛產紫砂大師的神奇熱土,顧景舟、蔣蓉、徐漢棠、呂堯臣、譚泉海等等大師讓丁蜀的紫砂壺藝世代承傳,薪火旺盛。
宜興的紫砂壺藝,在綿亙的承續中,今天達到了鼎盛。無論是制作規模還是制作工藝,比之以往,都有較大的拓展,而最令人欣慰的是,宜興紫砂壺藝界有不少新生代力量的崛起,讓丁蜀的紫砂壺藝在傳承中得以蓬勃的發展。范順君就是我們本次丁蜀之行所遇見的新生代中最具大師相的紫砂青年才俊。


范順君出生在宜興西王村的一個壺藝世家,在范氏一族中,歷史上曾出現多位名師名工,并留下游口皆碑、獨樹一幟的“范氏壺藝風范”,在業內外享有盛望。范順君自幼受古老傳統文化和“范氏風范”的影響,對紫砂藝術創作充滿無數美好的向往。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范順君正式投身于紫砂,滿懷雄心壯志。他腳踏實地,勤學苦練制壺基本功,將光素、花塑、筋紋成型工藝技法牢牢掌握。
如今的他正處于一個“當打年齡”,其技藝已爐火純金。他憑“手藝”拿下一個接一個大獎,有許多比賽都是現場制作,這是最考驗真功夫的。試想,來自全國各地的制壺高手齊聚一堂,大家個個拿出看家本領,在現場一決高低,這時候拿下全場唯一的金獎絕不是“偶然”性,這是憑實力問鼎。那天我們在他的工作室近距離觀摩了他歷年來的獲獎作品,每一件都令人愛不釋手。
1974年生于江蘇宜興丁蜀鎮,陶藝世家,繼高祖父范俊大制陶第五代傳人,由于自幼隨父親范敖元制壺,練就了一手扎實而精制的制壺工藝。
范順君

隨著制壺手藝的突飛猛進,范順君越來越感覺紫砂壺藝的領域非常廣泛,需要自己對該領域進行系統的學習才行,這是充實自己,同時也是放飛自己,只有武裝了理論,再結合自己的手藝,那才是行走江湖時的利器。后來,范順君畢業于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陶瓷工藝美術系和清華大學陶瓷工藝美術高研班,通過細致全面的學習,讓他對工藝美術有了更深的了解。
從20世紀90年代他邁入紫砂壺藝這個江湖以后,一路得到諸多大師的指點和提攜,使得范順君在制壺的道路上一馬平川,受益非凡,技藝提升了,同時自己的江湖地位也一點一點地打開了,這一切其實都源自于其對紫砂的執著和追求。
1993年范順君進入宜興紫砂工藝一廠參加培訓學習制陶,1998年與妻子許美云精心創辦了“和寅堂”陶藝工作室,2001年師承工藝美術大師凌錫茍先生,后又得到鮑志強、李昌鴻、季益順、范偉群、蔣彥等工藝美術大師的藝術指導,對花器、筋紋器、方器等的裝飾運用更見擅長。
高級工藝美術師
范順君紫砂藝術館館長
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
江蘇省陶瓷研究所編輯部理事
陶都十佳優秀青年陶藝家
陶文化宣傳推薦先進個人
2002
《臥龍八卦》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師精品展金獎;《童偶》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師精品展金獎。
2004
《延年》榮獲河北省首屆工藝美術師紫砂精品展金獎。
2005
《十二生肖》系列榮獲河北省首屆紫砂精品博覽會金獎。
2006
《臉譜八卦》榮獲江蘇省教育廳陶瓷實訓基地現場手工制陶技能大賽評選一等獎;
《十二生肖》系列榮獲首屆中國工藝美術紫砂博覽會“中藝杯”金獎;
《中國龍》榮獲江蘇省教育廳陶瓷實訓基地現場手工制陶技能大賽評選一等獎;
《孔雀舞》系列、《丹鳳朝陽》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會紫砂博覽會“華茂杯”金獎。
2007
《超越》榮獲第三屆江蘇陶藝專業新人新作展評一等獎。
2008~2010
2008年《眾志成城》榮獲江蘇省陶瓷藝術實訓基地技藝大賽三等獎;
2009年《虎威壺》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
2010年《真龍壺》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
2011
《和鳳祥鳥》榮獲第六屆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金獎;
《云龍玉璽》榮獲第二屆廣州陶瓷藝人文化節紫陶杯評比大賽金獎。
2012
《富貴》榮獲第七屆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金獎。
2013
《隱形八卦》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
《旭日東升》榮獲河南省第二屆我最喜愛的紫砂藝人作品評選金獎。
2015
《潘壺》榮獲宜興當代優秀中青年紫砂藝術家傳統造型藝術大賽僉獎。
2017~2018
2017年《禪·心生萬物》榮獲第七屆“大地獎”陶瓷作品大賽金獎;2018年《五合至尊·青龍壺》榮獲第五屆中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陶瓷類比賽第一名。
2005
《隱形八卦》被中國江蘇無錫博物院永久性收藏;
2009
《超越組壺》被天津市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0
《眾志成城》被河南省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2
《潘壺》被安徽省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3
《延年》被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3
《孔雀舞系列之旭日東升》被河南省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4
《懷德壺、渾方石瓢壺、潘壺、玉珠壺》被山東省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7
《云龍戲珠壺》被中南海紫光閣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7
《禪心》被寧夏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3年范順君被陳復澄藝術館特聘為高級工藝美術指導老師。2008年多件作品與國務院前總理李嵐清先生藝術合作并收藏。2010年成立“范順君紫砂藝術館”、2012年創建全手工制壺操作培訓班。2014年任聘江蘇南京天紀樓文化藝術中心高級藝術顧問兼導師。2016年加盟“范家壺莊”兼高級藝術輔導。2016年被聘為浙江省平陽勢坤文化學校特殊客座講師。2017年任聘浙江平陽華夏職業培訓學校客座講師。2018年任聘浙江省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
一件紫砂作品,除了制壺的手藝和原料外,更離不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追求技藝的范順君,先后邀請了多位大師與自己共同打造紫砂作品,如:范曾先生、姚小堯先生、蕭平先生、蕭輝榮先生、唐逸覽先生、黎伏生先生、劉坤興先生、李功名先生、周長海先生、周志龍先生等。有許多精品佳作被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和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陳設,并有多件作品被載入《江蘇陶瓷》《紫玉鑒賞》《紫泥如金》《宜陶人》《江蘇省實訓基地手工制陶大賽優秀作品集》《紫砂藝術典藏、《中國十大茗壺紫砂》《壺論》《中國當代紫砂精英集》《砂海擷英》《當今陶藝家》等多部專業書籍中。《紫砂陶藝和紫砂壺的概念與意義》《關于全手工制壺和半手工制壺的一點見解》《淺談紫砂陶》等多篇文章發表于江蘇《揚子晚報》《現代快報》、北京《信報》、《教育報》《茶周刊》、河北《都市時訊》《鑒藏之友》、上海《新聞晚報》、浙江《青年時報》等報刊。中央電視臺、福建電視臺、廣東電視臺、浙江電視臺、河南電視臺、河北電視臺等媒體曾多次作專題報道。在紫砂領域取得成績的范順君,還積極參與社會各項公益慈善活動,同時也多次得到政府支持與表彰,2017年被宜興市政府授予“慈善之星”榮譽稱號。
古南街,即蜀山古南街,亦稱蜀山舊街,是明清時期宜興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也是紫砂文化的發源地。它枕山臨水,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東坡書院,即蘇東坡蘇軾買田筑室之地,位于蜀山南麓。這兩個地方,在如今的丁蜀鎮悠悠訴說著從歷史中走來的濃濃紫砂情……
說到紫砂,說到陶文化,大家都會想到宜興;而在宜興,要論陶文化的發源地,還得看丁蜀。蜀山古南街就位于丁蜀鎮,別看這小小的一條古街,它不僅是宜興紫砂的發祥地、明中晚期至20世紀60年代宜興紫砂的生產和銷售中心,更是紫砂藝術大師的搖籃。
其實,這個蜀山,最早名為“獨山”,它的改名還和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息息相關:據說,蘇東破一直都向往陽羨溪山之美,曾多次來宜興觀賞溪山名勝,甚至一度隱居于此。在漫游獨山時,他看到此山獨立畫溪之東,山勢似四川眉山,頓生思鄉之情,由衷嘆曰:“此山似蜀”,所以,后人才遂將獨山易名為蜀山。




作為明清以來宜興紫砂陶制作、生產、貿易的集散地,蜀山古南街緊挨緊挨蠡河(據傳也是根據范蠡與西施泛舟于此的故事得來)。舊時繁華熱鬧的“紫砂一條街”。山上是泥與火的交融,燒制成的紫砂器從蠡河碼頭啟程,進入太湖后被運往全國各地。過半的住戶從事紫砂生產和經營。他們利用自己的住屋,以后屋為制作生產坊,臨街前屋則擺起貨架設店經營。整個老街,足有30余家紫砂陶器店,可見當時紫砂業的興旺。這里的繁榮延續了近500年,直至改革開放后,隨著陸路交通的發達,紫砂生產中心轉移到丁山,蜀山這一塊兒才沉寂下來。
而隨著城市的建設和政府的改造,這幾年的蜀山古南街又開始逐漸熱鬧起來。如今這里保存完好的老街長千米,寬3~4米,紫砂店鋪林立。已然成為紫砂愛好者的朝圣之地。
古南街的建筑,均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自然平衡的臨街風景線,日復一日延續著老街如江南細雨般濕漉漉的故事。平日的場景,都仿佛帶你回到了典型的明清江南古老街。除陶器店外,老街還有茶館、布店、五金及小百貨店,都以家庭為中心,他們相安無事,童叟無欺,過著與世無爭的自足日子。老街邊上的蠡河則停滿了大大小小的木船,有漁民,有運輸蔬菜的鄉農,更多的則是陶瓷制品的運輸船,通過這條河,把南街的陶瓷運到了四面八方。

逛完古南街,很多人都會再去不遠處的東坡書院轉一轉。要知道,蘇東坡和丁蜀這個地方的淵源頗深:在蘇軾一生的幾度外放中,曾四次到過宜興。后來他又在宜興買田置宅,作長久居住的打算,而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坐北朝南,院門軒昂宏闊古雅別致。門上橫書
“東坡書院”4字,為清代舉人張績所題。院內一座池塘清波漣漪,有小橋從池塘上跨過,直通載酒亭。載酒亭綠瓦重檐,上層四角,下層八角,各角相錯,呈欲飛之勢。亭中懸一塊“魚鳥親人”橫匾,意為蘇東坡遠謫海南島,只有魚鳥是他的親人。亭上繪有反映蘇東坡當年生活、寫作、授徒情景的8幅圖畫,生動形象。載酒亭東西兩側,有金魚戲水、紅蓮盛開的蓮池。
書院的第二進,是長方形的“載酒堂”。這里曾是蘇東坡講學、會友的地方,是東坡書院的主體建筑。堂中兩側,有歷代名人的詩文碑刻13座。后墻上的兩幅大理石刻,右邊一幅為明代大文學家宋濂所題,左邊一幅是明代大畫家唐寅所畫的《坡仙笠屐圖》:蘇東坡頭戴竹帽,腳穿木屐,高卷褲管,身體向前傾斜,在村路上頂雨急歸。
書院的最后一進是大殿,大殿正中有一組玻璃鋼制作的塑像,是蘇東坡和兒子蘇過以及好友黎子云,殿上題匾為“鴻雪因緣”。大殿里還陳列著蘇東坡的許多書稿墨跡以及他在海南的文物史料。
在東坡書院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分別叫作東園、西園。西園是座花圃,在花海中矗立著蘇東坡銅像,他手握書卷,腳踏芒鞋,儒雅風流。東園里有一口井,叫欽帥泉,為明萬歷年間所挖,井水清涼甘洌。書院中還設有展覽館、望京閣等供游人參觀、游覽。
在我們造訪的期間,還有不少當地年輕的紫砂生意人,在這里拍攝紫砂壺的大片,意欲將傳統的紫砂文化和現代元素相結合,自然也是別有一般風情。而無論是古南街還是東坡書院都如同蘇軾的文學影響一般對丁蜀影響深遠,讓這個地方洋溢著濃濃的歷史及文化氣息,令人沉醉其間,感受這凝聚在一磚一瓦間的漫漫紫砂情。

現代農業產業園
江蘇省宜興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中國陶都——宜興市丁蜀鎮,東臨太湖,總體規劃面積1467公頃,核心區600公頃,區位條件優越,水陸交通便捷,產業特色鮮明。園區經多年不斷投入,已形成花卉苗木、優質林果、生態濕地(休閑觀光)、傳統有機農產品、現代生物農業產業五大基地,高效設施農業面積已達400公頃,入園的“三資”企業23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引進“三資”投入達到5億元。園區建有連棟溫室大棚60萬平方米,噴滴管面積133公頃,設立了農業科技研發中心,農業會展培訓中心、湖濱花卉交易中心、現代農業展示中心、園區農業品加工貿易中心。設立了揚州大學研究生工作站和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工作站,與十余所科研大專院校有著緊密聯系。園區年產值達到2.5億多元,建設輻射帶動周邊面積20萬畝,受益農戶1.7萬多戶。

互園
“互園”由法國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主席雅克·考夫曼和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蔣國興共同創作。以一組“互”形陶藝裝置為核心,一座陶藝牌坊、一堵以各種廢棄陶片累積而成的“用”字陶藝墻,以及假山、流水、竹林、蘆灘等自然景觀,構成了一處別致、浪漫而有趣的江南園林。

蓮花蕩生態農場

這里是江蘇省宜興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稻米和果蔬科技示范基地,也是產業園的擴展區,東臨虞墅蕩、芳溪橋,南連蓮花蕩,西接清水潭,地理條件優越。
農場始建于2011年10月,四面環水,水域面積達67公頃。該項目規劃面積為200公頃,第一期以33公頃綠色稻米、20公頃有機果蔬、13公頃生態濕地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基地,已經建設完成,正在向周邊區域輻射。
丁蜀太湖綠道
丁蜀太湖綠道坐落于江蘇宜興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南起烏溪巷,北至大浦港,西至湖濱公路,東至太湖,總占地面積為9平方公里,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進深約900米,與波濤萬頃、煙波浩渺的太湖相毗鄰,風光獨絕,景色直人。更有親水濕地,賞湖畔鷗鷺翻飛;果木飄香,得農家耕作之樂。湖光水色相伴,鳥語花香隨性,怡性悅目,放飛心靈,是騎行漫步的至佳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