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9月13日,GUIDE POST路標團隊浩浩蕩蕩奔赴新疆鞏留縣,此行的主要目的便是測試公司的新品沉水米諾——白鱗。大家之所以要千里迢迢地從江蘇沿著奇跡般存在的險峻獨庫公路翻越天山山脈,除了被新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美景所深深吸引之外,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此行所要探釣的目標魚種——銀鱒和哲羅鮭。
GUIDE POST路標團隊此行的游釣向導是新疆著名路亞釣手阿山江老師。雖然我們之前聯系了兩年之久,但這次卻是頭回見面。我們飛往烏魯木齊之后又換乘客車,來到石河子大學與阿山江老師會合。初次見面,這位維吾爾族朋友的豪爽樂觀的性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山江老師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歌善舞酒量大,而且還特別喜歡笑!
關于新疆的第一印象
由于時間的原因,阿山江老師不能和我們一同前往探釣地點,但是他已經為我們此次的探釣活動制定了周密的計劃和安排。在抵達新疆的第二天,阿山江老師帶我們參觀了石河子農墾博物館和人民廣場,所有主題均圍繞著當年那一代年輕人催人淚下的青蔥歲月故事,參觀過后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石河子的人民廣場應該是最能體現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地方,有廣場的地方當然離不開廣場舞,但對于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朋友來說,那些耳熟能詳的諸如《小蘋果》之類的音樂當然不可能是廣場舞的主題。在這里,大爺大媽們穿著傳統的維吾爾族服裝,歡快地跳著賽乃姆。維族人對于這種舞蹈非常之熱愛,無論在什么場合,只要是喜慶的日子,男女老少都會聚到一起跳舞,大家自由進場,即興發揮,還可以和場外的人進行交流,邀請圍觀者進場一同舞蹈,使人倍感親切,而且氣氛十分融洽。在歡快的樂鼓聲中,在擁有濃厚地域風情的伴唱聲中,男女老少翩翩起舞,直到盡興。
翻越天山山脈
一天的觀光結束之后,我們便要離開石河子市前往鞏留縣了,在這段旅程的中途,我們需要翻越天山山脈。阿山江老師建議我們從獨庫公路走,雖然道路崎嶇充滿危險,但是獨庫公路的驚險地貌奇觀和天山山脈的壯美可以值回一切。獨庫公路,是從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到庫車縣的公路,是一條全長561公里、連接南北疆的公路。獨庫公路橫亙崇山峻嶺,穿越深山峽谷,公路兩側還分布著紅褐色的天山神秘大峽谷、克孜利亞景觀、布達拉宮山地景觀等獨特的山地自然奇觀,連接了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區。它的貫通,使得南北疆路程由原來的1000多公里縮短了近一半,堪稱是中國公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為了修建這條公路,數萬名官兵奮戰10年,其中有168名筑路官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獨庫公路中很多路段的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而庫車河一直伴隨在公路一側,另一側則是陡峭的巖壁,巖壁上滿是綠色的草、滿樹激情盛開著黃色花兒的荊棘以及零零落落的松樹。山谷中彌漫著野花芳香,高聳入云的山峰上駐留著寒氣逼人的白雪。
翻過壯美的天山山脈,我們到達了目的地——鞏留縣。接待我們的是阿山江老師為我們介紹的當地的釣友宋江偉,他是鞏留當地的路亞愛好者,雖然不是維族人,但他出生在鞏留,他的爺爺早期來到新疆支援農村建設并定居下來,因此他對當地河流中的魚情非常熟悉,而且還玩得一手好彈弓。
到了晚上,我們被安排住在當地一戶維吾爾族同胞的家中,戶主和夫人為人熱情好客。雖然當地人還是以農業生產為主業,但在閑暇時間,維族姑娘們總是把家中打掃得非常干凈整潔。看到如此整潔的環境,我心里嘀咕著是不是下次要帶老婆到這里旅游學習一下。
鞏乃斯河道上游開啟探釣之旅
經過一晚的休整之后,我們就來到了離借宿村莊后方不遠的鞏乃斯河道上游。
鞏乃斯河全長258公里,發源于艾肯達阪,后與卡什河、特克斯河相匯流入伊犁河,最后直奔哈薩克斯坦的巴爾喀什湖。我們都知道“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說法,而這條鞏乃斯河卻是向西流的,是一條逆流河。鞏乃斯河里生活著不少高山冷水魚,這些魚兒肉質鮮美,是新疆那拉提風景區的一道特色野味。這里主要的名貴魚種還是哲羅鮭(大紅魚),由于連接河道上游的恰布其海(水庫)中早年由人工引入的養殖銀鱒出現部分外逃的現象,因此有相當一部分養殖銀鱒會流入鞏乃斯河存活并繁殖出二代魚。目前,鞏乃斯河全流域都有銀鱒出沒。
宋江偉為我們安排的行程是從水庫泄水口開始,沿著河流順流而下,由于河道蜿蜒曲折,河灘上密布著大大小小的鵝卵石,而且我們每天要走上10公里的路程,這對我們的體力來說也是一種嚴峻的考驗。9月的新疆,天氣已經開始轉涼,河道內的水流湍急,平均水深2米不到,部分深潭也就3米左右的水深。我們此行的目的是測試GUIDE POST路標的新品——白鱗沉水米諾,這款針對溪流路亞專門開發的小餌擁有非常強悍的抗水流穩定性,專利設計的活動舌板和顫沉式的泳姿在此處應該是絕佳的選擇。我們穿好涉水褲沿著河道向下游搜索,清澈的河水能見度非常高,我們在淺水區溯溪行走,能清晰地看到很多當地不知名的小餌魚從卵石縫隙中驚起,沿著河床底部瘋狂逃竄,我想這種場景應該和銀鱒捕食時的場面相同吧!我的作釣思路也非常明確,那就是連續搜索一個個小深潭和小水洼的明暗交接的邊緣,我相信我們要尋找的對象魚一定會埋伏在潭底的邊緣,伺機攻擊沿溪水流下的魚蝦和昆蟲。
最后經事實驗證,我的判斷果然是正確的。幾竿搜索下來,我們就遇到了第一次攻擊,白鱗沉水米諾在潭邊卵石上快速行進的過程中,突然迎來一記突短促有力的咬口,這種手感和我以往釣到的魚種所呈現出的拉力是截然不同的。這記咬口急促而堅決,中鉤之魚順著激流而下,時而躍出水面洗鰓,時而慌不擇路沖入淺灘橫沖直撞。我要做的就是高抬釣竿,防止魚線被卵石磨損。幾番掙扎之后,這條魚被我牽到腳下,它是一條身體已經發色、肛門紅腫且上顎開始略微變化的帶卵銀鱒魚,在陽光下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體色。這一刻,藍天、雪山、溪流、鱒魚和我構成了一幅最貼近自然的畫面。
既然釣獲了開竿魚,那當然是要合影了。攝影師路野對我進行一番拍攝之后,路亞人的“朝圣儀式”——放流正式開始。到了下午的時候,我們和導釣宋江偉沿河灘同行,但是我們卻發現他和我們的放流理念相比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據他介紹說,銀鱒為北半球產的冷水性魚類,現已移至南半球乃至非洲的最南端。雖然我國近幾年也開始引進養殖銀鱒,但在新疆并沒有野生銀鱒種群的分布。雖說銀鱒的適應能力極強,并能在原產地以外的野生環境下自主繁殖二代魚,但依然屬于外來物種,它們的跨地域性存在無疑會壓縮當地本土魚種的生存空間,這可能也是導致新疆哲羅鮭種群數量銳減的因素之一吧!聽到這些,我們決定嘗一嘗新疆銀鱒的味道。
放流我們拿手,吃魚當然也是行家里手。野生環境下生長的冷水銀鱒魚本來就是鮭科魚類中的生食極品。既然不適合放流,那我們就可以理所應當地將其制成生魚片給團隊充饑了,仔細想想,野外活動的溫飽問題也是大問題啊!
經我們一陣折騰之后,深橘色的生魚片已經切好了。野生環境下的銀鱒以魚蝦為食,體內蝦青素含量豐富,因此魚肉的顏色當然是人工養殖的銀鱒所無法比擬的。
經過了幾天的作釣,我們團隊的收獲頗豐,釣到了目標魚種,還結識了多位當地的朋友,領略了新疆的大美景色。在本文的最后,我要再次感謝新疆石河子大學的阿山江老師的傾情幫助,感謝新疆鞏留縣的兄弟宋江偉先生和當地釣友們的一路相伴。新疆,真是我們祖國的一處充滿西域風情的絕美之地,一片氣勢磅礴充滿神秘色彩的神圣疆土,這片土地讓我們回味無窮。敬請各位讀者持續關注路標團隊在今后的游釣行程,我們會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的釣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