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地規律的一種溝通與調和,在現代日益忙碌的生活節奏中,靖江人依舊固執地堅守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時而行的老派腔調。
在靖江這樣的江邊小城中,于喧囂中,獨守著一份寧靜、愜意、自然……


靖江人的生活從清晨開始,早起游園是靖江慢生活的精髓所在。像東湖園公園和生祠麗園,融自然生態、人文詩畫、鄉土特色、休閑娛樂于一體,成為城郊居民健身休閑的好去處。
享用完早茶之后,便是靖江人梳理盆景的時光。作為游人,不妨前往靖江西郊盆景園來感受一下。一直以來,靖江的山水盆景以精湛的技藝、獨特的藝術風格而蜚聲海內外。西郊盆景園正是零距離感受“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的好去處。
午餐自然也講求源于天然。海鴻生態園位于生祠鎮金星村。這里占地面積將近20公頃,集農業觀光采摘,休閑餐飲,瓜果蔬菜種植,特種養殖,名貴苗木擴繁為一體,整體布局井然有序,典雅精致。從城區駕車到生態園,大約15分鐘便能到達。將車停到一幢建筑前,南側是一處竹籬笆,使園內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園內種有葡萄、香梨等水果和一些蔬菜。園子的負責人介紹,每當夏秋季節,籬笆里便掛滿了葡萄,很多前來游玩的游客們會帶著孩子流連其中。 午休過后,可以前往孤山寺拜佛聽禪:寺后有“不孤亭”,翹角飛檐,雕梁畫棟。后山頂上有“望江樓”,登樓遠眺,澄江如練,平疇百里。幾百年滄海桑田,孤山寺除躡云坊尚存遺跡外,當年的建筑都已毀圮。躡云坊兩側對聯,惜因年代久遠,早已剝蝕殆盡。孤山景觀也發生很大改變。1993年,孤山廟會恢復。十多年來,孤山寺先后復建了山門殿、觀音殿、大雄寶殿、三寶樓等設施。寺內6米多高漢白玉觀音像,及8米高的鐵鑄藥師佛像,是周邊地區同材質中最大的佛像。如今,孤山曲徑通幽,晨鐘暮鼓,香煙繚繞。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孤山舉行廟會,靖江和周鄰縣鎮的善男信女朝山進香,人如潮涌。
最后,晚餐過后,在牧城公園散步結束美好的一天。牧城公園位于靖江市濱江新城東側,東接新港城,南臨浩瀚長江,北倚沿江高等級公路,占地約187公頃,其中景觀湖面積約40公頃。濱江生態園通過園林綠化營造森林生態景觀,挖湖造景,拓展親水空間,體現清新自然、返璞歸真的特點,突出“綠地、水鄉、休閑、宜居”四大要素,形成森林生態、溫泉度假、濱江濕地、親水湖濱、田園野趣、特色文化、商業美食等功能區,為廣大市民提供旅游觀光休閑的好去處。
除了這些記錄著靖江人一天生活的景點,旅行靖江,你還可以見到遍布全城大大小小的各式餐鋪飯館。小攤有小攤的風味,館子有館子的情調,不變的是靖江人吃早茶的講究。
靖江的早茶,過場鋪排絲毫不亞于廣州。在這里,你可以點上一壺上好的龍井,點一盤清燴香沙芋,一碗刀魚餡餛飩,再加上一籠蟹黃湯包,邀上親朋好友,喝著香醇的清茶,品著各式美味,美好的一天,就這樣從愜意中開始。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熱播,靖江蟹黃湯包也被全國人所熟知。制作蟹黃湯包頗為復雜,通常要學習三四年才能獨立完成湯包制作,而這又是一項很辛苦的工作,起早貪黑,每個重量約為3兩,皮薄如紙,包子皮可以當成氣球吹,彈性非常好。一個包子又要求包出30個褶。湯包中的湯,來自于肉皮凍。肉皮凍在常溫下是固態的,上鍋蒸熟以后就變成了湯汁,這湯汁中又混有蟹黃和蟹肉,更增添了鮮美的味道。吃的時候也很講究,輕輕地咬開一個小口,慢慢地吸出里邊的湯汁,這個過程必須要慢,因為湯汁非常得燙,吃一個蟹黃湯包還要具有儀式感。靖江是祝子粥的故鄉,雖然它不是山珍海味,不是人參燕窩,但是它確實是養命的東西。在這盛夏酷暑之中,唯有粯子粥才是人們的首選,才是人們百餐不厭的美食。這些天,你只要在靖江走一走就會發現祝子粥在靖江受寵的程度——它早上是人們的早飯,中午是人們的午餐,晚上也是人們的晚餐。所以靖江人愛稱它為“靖江咖啡”。每每早晚回家,肚子餓了,嘴里渴了,端起一碗祝子粥,咕咚咕咚幾口下去,肚子不餓了,口里不渴了,身上的暑氣也消了,忐忑不安的心理也有了著落了……



粯子粥唯有靖江這個地方擁有,除了這里很絕少見到,似乎連復制也很困難。根據現代營養學理論,現在大家將粯子的材料豐富一下,里面增加了紅豆、芝麻或者黑豆、花生,也或者綠豆、蓮子之類,并且根據不同的季節配置不同的粯子。比如在夏天,那粯子里綠豆或者黑豆是不能少的,當然蓮子薏米也是很好的配料。粥煮好后,香氣彌漫,喝一口,清爽絲滑,口感非常好。而且粯子粥本身營養豐富,四季均可食用,具有特殊的食用和藥用價值,熱粥養胃補氣,涼粥清火去燥等功效。


靖江的午餐桌上少不得的便是長江鮮,靖江美食,以“刀魚最鮮,河豚最香,鰣魚最肥”的三鮮最具代表性。
靖江美食有自己獨特的風味,與靖江廚師高超的廚藝也分不開。
許多靖江廚師在崗位上已堅持了幾十年,在長江邊一住也是幾十年。
接地氣的師傅煮出來的“三鮮”也最符合“三鮮”的原始風味。
靖江的師傅們也不吝嗇自己的手藝,大方地將自己的廚技完完整整、不留余地地傳給徒弟。屬于靖江的美味也得益于此,一直都在傳承。

每年春季,長江刀魚成了靖江最有代表性的美味。對于漁民來說,捕撈長江刀魚非常辛苦,要在漲潮之前下網,每天漲潮的時間不同,捕撈的時候靠人力一點一點地把網拉上來,拉一張網就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上好的刀魚,最佳食用方法是清蒸。刀魚肉質鮮美細嫩,是許多江南人春季夢寐以求的味道,但是由于產量少,價格也非常貴,野生的長江刀魚一斤要幾千元。民間有“明前
骨如棉,明后骨如針”的說法,清明前的刀魚是不用吐刺的,刺還可以油炸以佐酒。

這是遐邇聞名的長江三鮮中最后亮相的魚,也是個頭最大的魚,還是價格最貴的魚。鰣魚不僅在長江三鮮中而且可以說在所有水產品中是體形最美的。它既不像河豚那樣臃腫,也不像刀魚那么瘦弱單小,它那柔美的曲線十分養眼。因此可以說鰣魚是長江中高大上美的名貴之魚了。鰣魚有一個典故,叫做“去鱗的不是大家閨秀”。意思是,鰣魚鱗最好吃,味道醇厚而有嚼勁。生活在長江這一帶的人們掌握了鰣魚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相時而動,把它們捕捉上來,做成美味佳肴,大飽口福。

河豚魚是三鮮中味道最為鮮美誘人但也是烹飪難度最高的菜品,河豚魚不受時令限制,一年四季都有,但現在基本都是人工養殖。在春季的時候,從南通到靖江,在長江下游也可以找到不少野生的河豚魚,一條魚的重量在六七兩。人工養殖的河豚魚毒素會比野生的小得多。靖江的河豚魚堪稱一絕,靖江人用自己的聰明和勤奮,研究出了多樣的河豚魚燒制方式。最好的河豚魚怎么燒’要加點春筍。為什么呢?春天的新筍微麻,與河豚一起燒,有來電的感覺。
體會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家常味道是必不可少的,也許你已經沒有時間再走街串巷去尋找更多,那么“西來八大碗”可以一次滿足你的對靖江美食的所有期待。
“西來八大碗”是靖江西來鎮的一大特色,濃縮了小鎮的美食精華,包括焦家港紅燒雜魚、繆家垡紅燒羊肉、敦義港紅燒老鵝、焦家港芋頭蹄髈等菜品。
季市老街盡管沒有新城區的熱鬧,那絲淡淡的季市老街特有的元素和氣息,大概是靖江最深情的地方了。季市老街香甜軟糯的荷葉桂花糕、季市鎮中心小學附近的大爐餅、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酵燒餅、令人回味無窮的老汁雞……
這其中酵燒餅絕對是靖江燒餅的顏值擔當,碩大的體型,金黃的色澤無不讓人垂涎,這么大一個燒餅一個人是吃不完的,一家人能吃完一個就不錯了。制作酵燒餅,要用特制的容器,大小剛剛好裝得下這么大一個燒餅,鍋中放油,在油花翻滾中燒餅慢慢地變成金黃色。
靖江人是有腔調的,這種腔調植根于靖江600年無災無患所積累的士民殷富,文教昌盛;與江南交流互通,風氣相漸;與長江世代為伴所形成的深厚的人與自然相處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