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宜興張渚有一個地方能帶給你田園詩歌般的悠然樂趣,它是樂天派的,叫作陶山居。
出世還是入世,這是一個自春秋以來就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的命題。究其緣由離不開歷史上兩個著名思想流派的論爭,以老子為首的道家的政治觀是出世,老莊學說抱有一種“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思想,鼓勵人們逃出塵世,歸隱,自由自在,不為世俗名利所左右;而孔子的儒家則要入世,鼓勵人們積極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價值,達,則兼濟天下。回望歷史有這樣一個人既入世又出世,身兼兩種處事哲學,最終化作鯤鵬一樣逍遙游于田園,他就是陶淵明。
二十歲時,陶淵明開始了他的游宦生涯,隆安二年,陶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于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后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陶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后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義熙元年三月,陶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蕩于仕與耕之間已有十余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義熙元年八月,陶淵明最后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
陶淵明歸園田居的生活是為很多人所向往的,尤其是那篇《桃花源記》更是打開了無數神游往之的心思。總是在心里期待著一場能滌蕩靈魂的旅行,也許并不需要走訪名山大川,也許并不需要走進著名景點看攢動的人頭,也許,我想要的只是一份暫時的歸隱。不敢說像陶淵明先生那樣期許一個世外桃源,但至少躲避開城市的嘈雜喧鬧,從滾滾紅塵問且隱去一段時光。
我想,也許每個人都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夢想,但不是所有人都舍得拋棄這世間的繁華。于是我想,也許多數人和我一樣,都會渴望利用有限的休假來一場逃離都市紛擾的短足旅行,在緊張忙碌中尋求一絲寧靜;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一份淡雅;在夕陽西下,夜深人靜時,倚欄聽風,思索人生。
就是卯著這股子念想的勁兒,我尋得一個短暫的休假,來到宜興張渚靜享一小段屬于自己的時光。這次的旅行沒有給自己安排去任伺景點,只是想純地在當地住下,走走瞧瞧,做一回逍遙散人。對于住宿,我則偏愛民宿,因為不同于酒店的“高高在上”,民宿更加貼近于生活本真,我在網上搜索著,無意間撞到了它,幾張圖片就以令我心馳神往。





去過很多民宿,見識過蘇州民宿的古韻古香、莫干山民宿的靜謐安逸,卻始終找不到我一直追尋的那種“性本愛丘山”的感覺,直到這一天我來到了這里——陶山居,它位于江蘇省宜興市張渚鎮的一個村落,雖然有些難找,但酒香不怕巷子深,憑著導航和一路問詢,我來到了它面前。
石瓦堆疊而起,一塊鐵板嵌在其上,刻著“樂天·陶山居”的字樣,石瓦上還放著兩盆金艷艷的雛菊花,整個看上去宛若一個藏在深閏人未識的浪漫少女。初進門,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的田園氣息,蔽日的綠蔭、綠茸茸的“地毯”,鵝卵石鋪就的曲徑通幽,推開低矮的竹籬笆柵欄,仿佛走進了陶淵明躬親耕作的田園。
拖著行李在陶山居參觀的時候有幸遇到了陶山居創始人——陶清。在聊天中得知陶山居的前身是他來到世界的第一個家,二十多年前只是一座普通的農房,沒有名字,卻是個溫暖的三口之家。“在這里,我種了人生中第一棵鐵樹,種的時候小的只到腳邊,現在已有四五人高;門前的櫻桃樹,曾經是家里所有小孩的吃食,還有水杉樹,如今已經五十年了,比自己的年齡還要大。”說起這些陶清的眼睛微微發亮。

后來,他真的住進了城市的繁華里,在城里安了家,和愛的人養育了一雙兒女,人生至此,該說一聲“幸福”。但城市中的忙碌奔波,燈紅酒綠,總會讓他感到疲憊,找不到最初那份為夢想拼搏的熱情。有一天,他和父親回到這座老房子,爬上屋脊去處理被樹葉堵住的雨水落水口,從屋頂一眼望去,眼里的風景是他的又不是他的,豁然開朗,他想擁抱這山水。從屋頂下來,兒時的記憶涌上心頭,這座已經廢棄不用了的樓房,像一個殘暮垂顏的老人,在夏日的深夜里顯得蕭索。
于是陶清萌生了把這里改造成民宿的想法,歷時兩年,他在忙完手頭的工作的同時,便投入到改造老房子的計劃里,他的“山中居住構想”。于是,樂天·陶山居誕生了。
修舊依然保持舊有樣貌的建筑,和很多推倒重建的民宿不同,陶山居采用了“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改造,保留了原有房屋的質感。連老式居民樓里才有的“菱格”也被保留完好,并且采用中西合璧的裝修風格,不完全是復古中式設計,陶山居還在一樓餐廳融入了西式簡約風。

水泥墻面透著純然古樸的味道,搭配墻灰色的布藝沙發,原木搭架的儲物柜上擺著一些舊物件和舊報刊,坐在這一角區域,眺望窗外風景,靜聽幾聲鳥鳴,自然的呼喚就在一呼一吸間靜默地存在著。
在環顧了一番這山間小居的一樓待客廳后,我拿出身份證登記入住,這時還能喝到一杯用宜興紅茶、檸檬和蜂蜜的調制的冰紅茶,頓感涼爽至極。依山而居,聽風觀云品茗,甚是幸福。
陶山居的房間很少,只有14間,接待不了太多人,所以也顯得清閑,安靜。陶清秉承著還原自然的理念重新改造兒時住過的舊房子,參天大樹還在那兒,涓涓溪流也在那兒,什么都沒有變,因為初心不變。


陶山居的房間每一間都很有特色,大至可以分為星空房,古樹房和山景房。
星空房,躺在床上仰望星空的愿望,算是在陶山居得到滿足了,星空房最大的特色就是天花板上的透明玻璃,遙控打開頭頂的百葉窗,一片星空就是你的了。還記得小時候躺在樓頂數星星的你嗎?
古樹房,還記得搖著蒲扇,在大樹下乘涼的爺爺嗎?屋前屋后的古樹也不知道到底多大了,陶清說他出生時就這么大,陶山居改建時還是這么大,古樹下有三個房間,全景的落地窗陽臺,放上一張沙發,供你看書、休息,恰到好處,閉上眼風吹樹葉的吵吵聲,煩惱都忘了,只想好好睡覺。

山景房,江南秀美的小山包,長滿了竹子,也別有一番風味。可能竹子是陶清對大山的理解吧,山景房里竹子的點綴畫龍點睛,仿佛置身于竹林中,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詩的意境油然而生。同樣在這里,還擁有360°觀景平臺,陽光山景餐廳,能夠吃到最新鮮的家常菜,品嘗到最特色的江南味道。
“樂天·陶山居”是陶清取的名。樂天,是他妻子的名字:陶,是他的姓;山居,是他們的家,以后他還會在里面放進屬于孩子們的畫。“對未來有要求,對過去有保存”是陶山居的理念,也是最初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