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小城到處鳥語花香,鶯歌燕舞,踏青的好時節到了。我不禁想起一首詩:“春來正是踏青時,莫負芳菲綽約姿。鵲唱鶯鳴歌繞耳,桃紅李白鈀染枝。溪邊翠柳迎風早,嶺上新筠怨客遲。色不迷人人自醉,煙嵐畫里晚情癡。”正所謂“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在這樣溫暖晴朗的日子,公園里、田野間、溪水旁到處都能看到外出踏青的人們。我們家也不例外,趁此大好時光,舉家到野外轉轉,呼吸點新鮮空氣,欣賞火一般的映山紅,采摘新鮮的山野菜,挖掘山間的竹筍,一幅其樂融融的春游畫卷。
而對于我來說,出游的重點并不是欣賞田園風光,而是我可以在家人踏青賞春之際,進行一場不同尋常的“踏青”之旅。
距離撫州市郊35千米處有一座名為前進的水庫,那里是我的“火鱸”釣點。庫區內育有數量眾多的鱸魚,是我冬季釣癮發作時專門用來解毒的地方。我初次探釣這座水庫便狂釣十余條小鱸魚,雖然魚的個體不大,但其活性十足,讓我過足了手癮。水庫中除有鱸魚外,還有青梢,據說青梢的個體不錯,只是很少有人釣到。
作釣個體偏小的青梢比較容易,而體重超過1千克的青梢,不僅很難遇見,作釣起來也比較困難。我曾轉戰多座山間水庫,才有幸斬獲過3斤以上的青梢,這個“火鱸”釣點會不會有大型青梢呢?只有多次探釣才能給出答案了。此次探釣青梢的時間就定在了“踏青”之時。
春光里,聞“青”而來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成功“踏青”,就必須對這座水庫的地域環境進行深入的了解,更要了解山間水庫中青梢的生長習性及特點。位于青泥鎮高富村大唐火力發電廠旁邊的前進水庫,水源系撫河支流之水,于1974年10月動工興建,1975年建成投入使用。水庫的大壩長500米,壩高8.45米,頂寬4米,均為混凝土料結構。水庫承水面積3平方千米,總庫容117萬方,有效庫容76萬方,提水及自流灌溉面積3400畝,養殖水面200畝。水庫中的主要路亞對象魚種便是鱸魚和青梢。
青梢,翹嘴鲌的一種,土話叫青棍子、駝背。此魚的個體較翹嘴小一些,普遍體長在20厘米左右,體重在150~300克之間,只有一些年久未干的水庫才有可能育有體重3斤以上的個體較大的青梢。與翹嘴相比,青梢的最大特點是背部隆起、嘴平且尖。很多人認為青梢是生活在中上層水域的魚類,但我通過幾年的作釣經驗發現,青梢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水體的底層。
所謂中上層水域應該是指針對水位在三四十米以上的深水而言,事實上水深超過三十米,青梢是不會在此水層活動的。個體偏小的青梢比較喜歡在淺灘的亂石區及水草區活動覓食,尤其是晚上,它們會大膽地靠近岸邊覓食。白天,它們一般潛入深水底層,尤其是冬季,它們會潛藏在有結構的深水區。青梢屬于集群、雜食性魚類,尤其是在山間的水庫,常常扎堆活動。一旦發現一條青梢的足跡,往往能獲得一窩青梢。
青梢就餌兇猛,中鉤后的手感強烈,冬季路亞青梢能體會到深水拔河的快感。與翹嘴一樣,青梢一年四季都會開口進食,但受溫度、環境、水域的影響,開口的程度會有所區別,對擬餌的喜好也有所偏差。每年三月,青梢會大量聚集,并集體向上游水域游動,這一現象會持續一周的時間,這一周便是作釣青梢的黃金時期。
每年4月~10月,青梢的咬口都非常不錯;進入11月后,青梢變得謹小慎微,對擬餌的攻擊也相對減弱。不過,體重在半斤以上的青梢的攻擊力依舊很猛,這也是冬季能釣到大型青梢的原因之一。熟悉青梢的習性及就餌特點,有助于有針對性地采取作釣方法。在我國南方,類似于前進水庫這樣環境的釣場非常多,只要水庫中育有青梢,只要天氣及外界環境相對穩定,我們就有可能路獲它們,若是找對了窩點,還會連竿起魚。
滿園春色青未識
3月末,連續幾日都是大晴天,氣溫持續穩定上升,我帶著家人出門踏青。好友小陸聽說我要去前進水庫踏青,立馬明白了我的意圖,也攜著家人尾隨而來。進入山區的一刻,我們就進入了色彩斑斕的世界,時而一片紅時而一片白。紅色的杜鵑花染紅了山間小道,白色的野花點綴著樹林,處處迸發著勃勃生機。車外美景閃現,車內談笑風生,很快我們就到達了前進水庫的壩上。此次出游的時間定為兩個小時,家人們忙著去踏青,我和小陸則匆匆趕往庫區。
小陸是第一次到這個水庫作釣,所以為節省時間,我帶著他直奔我曾作釣過的標點。我對這里的地形和標點已爛熟于心,因此出釣時一竿一輪一包,輕裝上陣。雖然裝備簡單,卻都是高效裝備:一根改裝過的蘆葉釣竿,完全可以對付像馬口這樣的小型魚種;一個小餌盒,盒中的擬餌都是根據前進水庫的水情和魚情專門挑選出來的。要知道,我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
標點位于壩前右側第二個庫灣邊的巖石處,到達此處需要沿著水庫步行約1千米的山路,不過這里的山體并不陡峭,步行幾分鐘就到達了標點。因山體是巖石結構,一直延伸入水,相對于其他山體邊緣,這片巖石下方的水位較深,水下結構較多,是一個不錯的鱸魚標點,當然青梢也會光顧這里,我曾在這個釣點釣獲過2斤左右重的青梢。
我們來到這處巖石壁后,各自選好站位,我一邊組裝釣組一邊觀察水面,庫中水位上漲了約60厘米,幾個比較好的站位都已經被水淹沒了。初次在此作釣時,釣獲的鱸魚全都是我從腳下水域挑起來的。時隔這么久,不知腳下是否還藏有鱸魚或是青梢。此次作釣,我使用3.5克鉛頭鉤小卷尾進行搜索。我的作釣思路是先采用搜邊推時釣法。搜邊是我比較慣用的一種釣法,目的是先確定近處是否有魚藏身。如果有,再采用精挑細逗的釣法將其拿下;如果沒有,再采用扇形搜索法沉底慢收打外圍。我將此法告訴了小陸,并簡單介紹了這片水域的基本情況,之后我們二人各自開釣。
我將鉛頭鉤卷尾釣組拋向右側邊沿水域,因確信此處不會掛餌,待鉛頭鉤沉底后,我開始緩慢收線。我之所以比較喜歡小型鉛頭鉤卷尾釣組,是因為其在水中的泳姿輕柔自然,而且小卷尾的密集擺動極富誘惑力,容易引誘魚兒發動攻擊,為我立下了汗馬功勞。擬餌沉底后,我開始緩慢收線。我對這款擬餌充滿了信心,只要巖石下藏有鱸魚就會對其發動攻擊。不過,今日的釣況有點奇怪,擬餌已經被我收至腳下了,水下仍毫無動靜。我又接連拋投了兩次,水下依然毫無動靜。
柳暗花明有魚來
于是,我改變拋投方向,朝著正前方水域作扇形搜索。拋投了幾竿后,我確定右側邊沿正前方水域均沒有魚,我只好往前推進。這塊山體巖石壁長五六十米,我將站立點往前推進了四十多米。當我向邊沿處水域拋投時,擬餌就可以落在陡峭崖壁與平緩山體交接的水域了。即使是平陡交接區,水下的結構也是大起大落,不過卻為我帶來了連竿的驚喜。
我小心地在陡峭的巖石山體旁選好站位,然后沿著山體邊沿的水域拋餌作釣。小鉛頭鉤卷尾每一次撞擊水下的巖石我都能清晰地感覺到,可惜沒有出現令我期待的“阻力”。可能有釣友會說“你確定是阻力,不是頓感嗎?魚咬餌后產生的信號應當是小頓感或是拉扯感啊?”但是我想堅定地說:“這種信號就是阻力,沒錯!”此處的魚兒生活在平靜的死水中,性情遠不如江河中的那般野。它們攻擊擬餌時的動作很輕柔,咬住擬餌后也不會像其他水域的對象魚那樣轉身就跑,而是直接原地不動,因此咬口信號傳到手中的感覺就如遇到了阻力一般。若是不明就里的釣友遇到這種情況,不及時抽刺作合,魚兒就會把餌吐出來,錯失中魚的良機。
當我將擬餌緩慢地收回岸邊時,我看到一條小鱸尾隨其后,企圖在擬餌出水時發動攻擊,只是我的手法比它快了一步,它只好閃現一下白肚皮消失了。不過,這充分說明這一片水域是有魚的,水下有魚就是我的作釣宗旨,不怕魚口猾、數量少。這條小鱸激起了我的作釣熱情,我將側右前方平陡交接區水域鎖定為目標釣點。我重新拋投,并改變了操控擬餌的手法,增加了挑逗的動作,讓鉛頭鉤卷尾在水底呈現出上竄下鉆的動作,以刺激魚兒發起攻擊。
擬餌沉底后,我小挑了一下竿尖,然后將其緩慢回收。在回收過程中我能明顯感覺到鉛頭刮著水底。擬餌跌跌撞撞地行進了一小段距離后,我又挑動了一下竿梢,之后再緩慢回收。我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感受擬餌在水底的每一個細微變化,突然手上傳來一股阻力,我當即判斷這是中魚的信號。我馬上一個橫抽動作,獨節蘆葉竿瞬間被拉成彎弓,果然是中魚了!
憑手感判斷,這條魚是個大家伙。我趕緊調松泄力,然后穩了穩竿子。水下的魚兒被我橫抽刺中后,直接向外圍水域逃竄,紡車輪發出久違的“吱吱”聲。這聲音在這個平靜的水庫顯得極其動聽,我完全沉醉其間。在這優美的音樂聲中,我定了定神,開始小心控魚。魚兒初次反抗就躥出兩三米遠,從其暴發力度來看就餌的不是鱸魚,十有八九是大青梢,當然還有極小的概率是鲇魚。為了看清中鉤魚兒的廬山真面目,我開始發力,小心翼翼地將其回繃。
水下的魚兒是個軟性子,我剛發力,它就跟著往回游了,這很顯然是老翹嘴的套路啊。你繃它回,中途突現“翔龍擺尾”,然后扯斷釣線或掙脫釣鉤,我可是吃過這個虧的。我壓低竿尖,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將其引回,眼看著距離岸邊只有6米、5米了,“咦?真是奇怪,已經到達危險距離了,為什么魚兒還沒有動作呢?”我停止收線,弓著竿子向前走,這一牽引不要緊,魚兒開始發力,水面炸出一朵水花,一道又寬又白的肚皮在水面劃過,這也讓我看到了它的真面目,中鉤的是一條青梢。
確認魚種是青梢,我的心中就有數了,完全可以用我的蘆葉竿將其直接挑上岸。為了盡快收獲這條開竿魚,我手上暗用巧勁,連繃帶拖地將其直接繃上岸。這條魚個體不錯,目測體重超過一斤,身體又短又寬,仔細查看魚身上有傷,應該是曾被絲網纏住過。
多次在山間水庫路亞的經驗告訴我,小個體的青梢常常大批量集群出現,而像這樣超過一斤的大青梢往往三五成群地出現。機不可失,我要抓住這短暫的戰機,擴大戰果。我趕緊拋餌作釣,但作釣了十多分鐘卻再沒有碰到咬口,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我只是碰到了一條散兵游勇?
我將站位再次向前推進了二十多米,直接站在平緩的山體邊,由右向左拋餌。這一改變立刻有了成效,當我將鉛頭鉤卷尾緩慢拖至平陡交接水域時,水下再次傳來阻力。我本能地抽竿將其強挑上岸,這條魚兒體型稍小。我再次拋竿,再次中魚,很顯然我找到了魚窩。為了讓小陸也感受一下中魚的喜悅,我即刻將這處好釣點分享給他。小陸也是中魚心切,他站在我中獲第一條魚的位置拋竿,毫無收獲,他又換到我此時作釣點的位置拋竿,結果首竿就獲得了咬口,但可惜的是沒有抓住。他使用亮片作釣,拋投到第三竿時成功中魚,從竿尖彎曲程度來看,個體也在一斤左右。我趕緊為他拍下幾張特寫留作紀念。
接連五條青梢出水,水面上的動靜有點大,我擔心會驚動魚兒。果然,待我倆再次拋投時,水下毫無動靜。我留下小陸在此點繼續探釣,我則直接往前推進到前方三十米外的一處鏵尖處作釣。
春鱸之美
在鏵尖水域,我成功地路獲了兩條小鱸魚。因為魚兒個體太小,我拍過照片就將其放流了。小陸還在原來的釣點堅持,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先后又拉起三條青梢,算是過足了手癮。我見與家屬約定的時間就要到了,就招呼小陸趕回壩前。
我倆趕到壩前,見時間夠用,便又在壩前右側的淺灘區釣了一會兒。由于岸邊水位太淺,我倆均采用向正前方拋投做扇形搜索的方法作釣。由于水位上漲,岸邊新生的草兒被淹沒了。當我們搜索正前方水域時,右側的草區驚現一個大水花,接著有小魚在水面逃竄。這是再好不過的魚情了呀!作扇形搜索時我使用的是刀鋒VIB,面對如此突發的情況我根本來不及換餌,將VIB直接拋向水花翻開處。
首次拋竿毫無釣獲,我調整了一下角度后又拋出了第二竿,依然無果。拋投第三竿時,我將擬餌拋向水下草叢處。就在擬餌回游不足一米時,擬餌獲得了一記重重的咬口,我不禁在心中猜想:“這是何種怪物,竟有這樣大的吞餌力道!”我趕緊用巧勁抽刺了一下,水花立刻炸開。這里的水位太淺了,不足40厘米。在水花炸起之際,水面上竄出一個青色的大腦袋,“哦,鱸魚!”鱸魚在水面瘋狂洗鰓,我趕緊壓低竿尖,一邊繃著竿快速收線,一邊快速地往前跑去。
鱸魚是連續跳出水面,向大水面逃竄。幸好我跑得快,繃線的狀態始終沒有變化,成功化解了魚兒的幾次瘋狂洗鰓。當我跑到中鉤點時,魚已逃離岸邊五六米遠了。我穩定情緒,開始主動控魚。由于水位太淺,為避免魚兒再次躍起洗鰓,我狠狠地壓低竿尖,在岸邊來回走動遛魚,魚兒向右我也跟著向右,魚兒向左我也跟著向左。經歷了三個回合的博弈后,魚兒平靜下來,我抓住時機,大力后撤將其強行拖上岸。小陸配合得也非常默契,火速上前將其摁住。我享受了無語倫比的搏魚之樂,小陸則欣賞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
在即將收工之際,我居然在岸邊淺水區擒獲了一條大鱸魚,真是意外之喜呀。興奮過后,我再次審視了一下岸邊的這片水草區,再次發現了一個水花,小陸立刻將擬餌拋投過去,沒想到水面上再次上演搏魚大片。很快,小陸成功擒獲一條鱸魚,我倆均圓滿收官,家屬們也開始召喚了,收工回家!夕陽西下,水中留下踏青者長長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