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語言文字是十分精確的。在我們看來千篇一律的村莊,在古人眼里卻是各不相同的。多數村名的后綴或為“村”,或為“莊”,或為“寨”,或為“堡(bǔ)”。同樣是村,名稱為什么有差異呢?
村,古為“邨”。《說文》:“邨,地名也。從邑,屯聲。”徐鉉曰:“今俗作村。”《集韻》:“村,聚也”。村的本義是指鄉間農民聚居的地方。所以“村”,如今成為村莊的通稱。
莊,古作“莊”。《玉篇》:“莊,草盛貌。”《正字通》:“莊,田舍曰莊。俗作莊。”莊,可理解為建筑在山林田野間的住宅。也指舊時皇室、貴族、地主在鄉下的大片土地及其建筑物,即莊園。所以叫“莊”的地方,一般有過大戶人家在此建過住宅或擁有莊園。
寨,《集韻》:“柴,籬落也。或作寨。”《玉篇》:“寨,羊宿處。”又“寨,軍宿處。”寨的本義是指圍有籬笆或柵欄的羊圈。繼而引申為軍營。也指四周有柵欄或圍墻的村莊、村落。所以稱“寨”的地方,曾有過軍營駐扎或有過圍欄、圍墻環繞。
堡,《廣韻》:“堢,堢障,小城。堡,上同。”堡的本義是指土石筑的小城。后指有圍墻的村寨、集鎮。所以稱“堡”的地方,曾經有過比較堅實的圍墻,且內部相對繁華。
有的村名后綴為“頭”(如北池頭、南窯頭),應是就其相應方位而言。至于那些村名中有“廟”、“坡”、“井”、“灣”等字樣的,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