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山 任國喜 劉小二 張春生 楊魯玉 來亞芳
摘 要:淅川縣為豫西南地質災害多發區之一,地質災害較發育。本文分析了地質災害發育類型及發育特征,并提出了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關鍵詞:淅川縣;地質災害;特征;建議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6-0192-02
淅川縣地處秦嶺支脈伏牛山南麓山區,境內四面環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斷裂構造發育,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自然環境破壞較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地質構造背景,導致該地區存在多種地質災害問題[1-2]。為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從防災減災的需要出發,有必要研究地質災害的發育類型和發育特征,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3]。
1 自然地理與地質環境背景
1.1 自然地理
淅川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邊陲,豫、鄂、陜三省結合部,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丹江口水庫水利樞紐工程主要淹沒縣和移民安置縣[4]。東北兩面與河南省的鄧州、內鄉、西峽相接,西與陜西省的商南縣相連,南與湖北省的鄖縣、光化、均縣毗鄰。總面積2798.4km2,地理坐標為:東經110°58′~111°53′,北緯32°35′~33°23′。
淅川縣屬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年內降水量多集中在六、七、八、九四個月,且多表現為暴雨。
淅川縣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水水系,境內河流發育,河網密布,大小河流共計150余條。主要河流有丹江、鸛河、淇河、滔河、刁河。丹江為漢水一級支流,鸛河、淇河、滔河、刁河為漢水二級支流;縣境內最大的地表水體為丹江水庫,總庫容290.5億m3。
1.2 地質環境背景
淅川縣地處秦嶺支脈伏牛山南麓山區,境內四面環山,西北高,東南低,略向東南開口。總體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低山區,中部為丘陵區,東南部為崗地及沖積平原區。
淅川縣屬揚子地層區南秦嶺分區淅川小區。地層出露較齊全,地層自老到新為古元古界、中元古界、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組成。
淅川縣斷裂構造比較發育,主要分布在縣內西北部及中部,基本貫穿境內東西向,縣內西南部則地質構造不發育。新構造運動在縣內主要表現為地殼垂直運動為主的差異性升降,縣內西北部山區持續抬升,東南部相對穩定。地震活動也較頻繁,多發于淅川—黃風埡斷裂帶及荊紫關—寺灣—老城—香花斷裂帶附近。
2 地質災害特征
2.1 地質災害發育類型
經調查發現,淅川縣境內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主要分布于境內低山丘陵區。目前共發育地質災害151處[5],其中崩塌60處、滑坡87處、泥石流1處、地面塌陷2處、地裂縫1處。
2.2 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淅川縣境內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受降雨及地質環境條件的制約,境內地質災害種類較簡單,規模不大,但危害性大,同時還具有隱蔽性強、突發性明顯等特征。
2.2.1 崩塌
目前,淅川縣境內共有崩塌60處,主要分布在縣境內的東南部和中部區域,按規模劃分,多為中小型,其中中型44處,小型4處,小型災害點占崩塌總數的80%。主要為自然因素引發,多發生與高陡邊坡坡肩坡角大于60°的高臨空面,一般發育于變質巖地層中,在強降雨引發和重力卸荷營力作用下產生崩塌。陡崖一般發育有多組陡傾裂隙,雜亂排列,不規則狀,在主裂隙的控制及降雨的引發下巖體裂隙進一步加長加寬,直至產生崩塌,典型地質災害如毛堂鄉老田村崩塌。
境內崩塌具突發性強、隱蔽性強、危害性大的特點,多發生在持續強降雨之后,其發育過程緩慢而長久,易使人麻痹大意。此類崩塌發生時由于具有相當大的勢能,順坡而下,翻滾撞擊,能摧毀其下任何建筑物,影響面較廣。由此可見,崩塌災害的危害大,且此類現象在淅川縣境內較為普遍,陡崖地貌多見,因而應將其列為重要防治對象。
2.2.2 滑坡
目前,縣境內共有滑坡87處,主要分布在調查區的西北部和中部區域。滑體坡面形態多直線型和階梯型。后緣拉裂縫發育,一般呈圈椅狀,局部下錯變形甚至滑塌,坡體裂縫一般斜坡向發育,曾直線狀、淺弧狀、之字狀等形態,長短不一,多斷續橫坡向延伸。部分變形體前緣見鼓丘,剪出口局部隆起鼓脹或坍塌凹陷,如滔河鄉朱家溝滑坡等。
滑坡成災規模全部為中型和小型(24處中型,63處小型),但危險性較明顯、危害性較大,多危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如住房、田地、牲畜等。普遍表現為將房屋拉裂變形甚至歪斜倒塌,滑坡上房屋地基變形、院壩開裂下錯普遍,易危及居民生命安全,如馬蹬鎮石橋村薛寨滑坡、大石橋鄉石燕河滑坡等。
按物質組成結構分析,區內滑坡主要為土質滑坡,滑梯厚度在5m左右,一般上薄下厚。滑移結構面較為單一,均以組合接觸面為滑移面,如松散蓋層與下伏基巖接觸帶,滑動面普遍與坡面近乎一致,滑動面產出復雜,且具有多級滑動的特點,如荊紫關鎮小石槽溝滑坡等。
2.2.3 泥石流
淅川縣境內共有1處泥石流隱患,按照泥石流的活動狀態來分類,屬于形成期。西簧鄉七棵樹村泥石流其主要物源為溝道沖洪積砂礫石及其兩側坡面松散殘坡積土,按泥石流流體性質來分均為水石流的,泥石流溝的平面形態成長條型、剖面形態一般成階梯型。
2.2.4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縣境內共發現2處人為采空地面塌陷,集中分布于馬鐙鎮關防村、倉房鎮侯家坡村南坡組帶狀區域。依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要求》實施細則內地面塌陷分級標準表,按規模分均為小型。塌陷坑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或近矩形,直徑5~40m不等,塌陷面積15~600m2。地面塌陷均為地下石煤、礬土礦開采所致,主要受區內礦體分布形態、地層巖性、地質構造、開采方式、降雨等因素制約,降雨及采掘爆破是重要的激發因素。
2.2.5 地裂縫
淅川縣共有1處地裂縫,位于馬鐙鎮關防村山體頂部,溝谷左側,近北端坐標為:東經111°33′56″,北緯32°53′33″,該地裂縫主裂縫長度約300m,主裂縫寬度0.3~0.5m,主裂縫深度大于5m,走向35°。
該村落從五十年代起就有較大規模的挖煤歷史,約兩三年后關停,于2003年又重新開挖,而山頂地裂縫初現于1993年左右,2006年山頂裂縫明顯加大,后因政府強制關停,現在已無明顯擴大現象。
3 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淅川縣為地質災害多發區,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十分艱巨,且是長期性的戰略任務。為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減輕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現就淅川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政府應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領導,使有關部門協調工作,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2)加強地質環境的監測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法規,使地質災害防治納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并盡快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3)地質災害一般采用防和治相結合的方法,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建設,建立群測群防機制,能有效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6]。限于目前財力,不可能對所有地質災害體都進行治理。應加強大部分地質災害體的監測、預報,以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4)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城鎮建設、采礦和其它工程建設活動,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勘查評價,提出勘察評價報告,以防工程選址不當或工程活動誘發地質災害。如縣境北部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宜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放到重要位置。(5)加大地質災防治科普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知識,提高人民群眾和政府的防災減災意識。
4 結語
(1)淅川縣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其中滑坡、崩塌發育較為強烈。(2)淅川縣地質災害主要分布于境內低山丘陵區,誘因主要為降雨及人類工程活動。(3)淅川縣地質災害多為中小型,規模不大,但危害性大,須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把地質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參考文獻
[1]石寶山,劉磊,劉占時,等.河南省淅川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R].鄭州: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2005.
[2]劉艷剛,呂志濤,左正金,等.河南省淅川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R].鄭州:河南省地質工程勘察院,2012.
[3]朱紅梅.河南省陜縣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防治建議[J].科技風,2013,(7):260-260.
[4]楊紅強.淅川縣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分析[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3,24(4):13-17.
[5]楊魯玉,王林峰,劉小二,等.淅川縣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R].鄭州:河南中州地礦巖土水務有限公司,2017.
[6]于超,張國華,劉燕.武寧縣地質災害易發分區與防治對策[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2,23(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