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才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埌東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ome,ACS)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也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臨床上將ACS分為急性ST段抬高性ACS、急性非ST段抬高性ACS和不穩定性心絞痛三種類型。絕大多數ACS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不明顯,其心電圖也未發生明顯的改變。但這類患者多合并有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的病理改變。該病具有起病急驟、并發癥較多及致死率較高等特點,可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因此,對該病患者進行科學系統的院前急救,最大程度地縮短其心肌缺血的時間,對于降低其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義[1]。在本文中,筆者經查閱相關文獻,并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就臨床上對ACS患者進行院前急救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傳統的急救系統是以醫院為基地,在維持患者基本生命體征的前提下,盡快將其安全地轉運到醫院,在醫院的急診室或相應的科室對其進行救治。這一急救系統可延長對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時間,使其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機。隨著現代醫療科技的飛速發展,移動醫療信息技術和現代急救系統便應運而生,并逐漸改變了傳統的急救模式。現代急救系統強調對患者進行無縫對接式的醫療救治,即從患者出現癥狀開始,在其從發病地點到達急診室的過程中,對其采取一系列無縫對接式的醫療措施。該急救系統為患者進行就診及治療提供了更為便利的途徑,也對醫院急診室的救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用該急救系統對患者進行急救的具體步驟為:在患者或其家屬首次向急診中心呼救時,急救人員就以電子信息的方式指導呼救者在急救人員未到達現場前進行自救。在救護車接到患者至將其送達醫院的期間,急救人員利用現代通訊方式將患者的一切診斷信息傳達給醫院相應科室的醫師或急診室的醫師,以便在患者到達醫院前就對其病情做出診斷,并啟動救治流程,從而減少患者在CCU或急診室停留的時間,使患者可以直接接受最有效的治療[3-4]。該急救系統的運用促使院前急救人員向專科化、專業化轉型,也促使急救物品和急救設備更加信息化、高端化和專業化。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要想盡快對ACS患者的病情做出診斷,從而對其實施有效的救治,必須在其病情發作后的10 min內對其進行18導聯或12導聯心電圖檢查,并對其進行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5]。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的ACS患者在發病后都是由旁觀者或家屬將其送至急救室再進行急救的。部分患者在到達急診室后就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救治時機。而且,由于部分急診室醫護人員的醫療水平不高,對ACS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欠缺規范性,對部分高危的ACS患者未及時進行介入治療,大大地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和殘疾率[6-7]。目前,我國的醫療急救系統在對ACS患者進行急救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如無法在10 min內完成首份心電圖檢查、進行院前轉運的時間及救護人員到位的時間過長、進行介入治療前的準備時間過長等[8]。有研究結果顯示,在因胸痛入院的患者中,僅有10%~15%的患者被確診患有AMI,約有70%的患者被確診未患有ACS或未檢出任何疾病,約有5%的患者由于臨床癥狀不典型或無特異性癥狀而離開急診室。在這些未被確診或因無典型性癥狀而離開醫院的患者中,約有16%的ACS患者因被誤診或漏診、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而死亡[9-10]。
導致ACS發生的病理及生理基礎是患者的冠狀動脈斑塊發生破裂、形成繼發性血栓,或早期形成紅色血栓。因此,進行抗凝治療是對ACS患者進行治療的關鍵。當前,臨床上常用的抗凝藥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有研究結果證實,在對ACS患者進行院前急救時使用普通肝素可明顯增加其冠狀動脈內的血流量,從而提高其冠狀動脈的再通率,縮小其腦梗死的面積,最終提高其30 d內的生存率。而且,普通肝素的價格低廉、效果確切,不會給患者帶來明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進行靜脈注射即可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適合在院前救治時使用[11-12]。陳志剛等[13]的研究認為,對ACS患者進行院前抗凝治療可有效地減少其出血量、不會增加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治療費用低廉,不會給患者及其家屬造成太大的經濟負擔,故在對ACS患者進行院前急救時,應提倡使用普通肝素對其進行抗凝治療。
對ACS患者進行溶栓治療的黃金時間是其發病后的12 h內。在這一時間段內,越早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其效果就越好。有臨床研究表明,對ACS患者進行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是其發病后的60~90 min之間。這是因為,在ACS患者出現心肌缺血癥狀90~120 min后,其部分心肌細胞就會發生不可逆性的改變,且這種改變是進行性、持續性的[14-15]。而且,對ACS患者進行急診介入治療的難度較大、費用較昂貴,患者不易接受。進行溶栓治療則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廉、效果確切的優點,故受到廣大醫護人員及患者的青睞[16-17]。大量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在ACS患者發病后的2 h內若無法對其進行介入治療,應在其發病后的30 min內對其進行溶栓治療,以取得與進行介入治療相近的效果[18-19]。
以往臨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是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近年來,替格瑞洛及普拉格雷逐漸取代了氯吡格雷,成為臨床上對ACS患者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的常用藥。替格瑞洛具有見效快、安全性高的特點。在ACS患者發病的初期用替格瑞洛對其進行治療可取得顯著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20-21]。在對ACS患者進行院前急救的30 min內為其使用替格瑞洛可有效降低其支架內血栓的發生率[22]。
綜上所述,ACS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腦血管急癥。在對ACS患者進行院前急救時,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緊密銜接院前急救的各個環節,最大程度地縮短對患者進行急救的時間,從而提高對其進行救治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黃文財.院前急救干預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29):3652-3653.
[2]呂鴻杰,麻百忠,陳新國,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院前急救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鄉村醫藥,2017,24(1):9-10.
[3]周海艷.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救護理的研究現狀[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36):178-179.
[4]李桂新.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急救與護理的研究現狀[J].繼續醫學教育,2017,31(1):141-143.
[5]姜楠,任秀麗,劉偉,等.冠脈綜合征患者的急救護理進展[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704.
[6]高秀芹,高玉蓮.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急救與護理[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3):61.
[7]羅朝漢,強巴歐珠,次珍.院前急救干預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19):68-70.
[8]薛占英.評價院前急救干預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中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17):109,111.
[9]代暢,李興德.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流行病現況及救治體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23):2906-2910.
[10]宋倩.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臨床急救與護理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76):205.
[11]袁青山,將龍元,周天恩.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老年患者院前急救應用替羅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45-47.
[12]陳輝賢.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護理干預及急救措施[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7):241.
[13]陳志剛,何斌,紀學穎,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376例院前急救分析[J].災害醫學與救援(電子版),2016,5(2):74-76.
[14]趙揚,顏源均,陳心容,等.院前急救及護理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預后的影響[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4,9(6):778-780.
[15]陳玉峰,江隆福.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藥物急救與預后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5,27(4):448-449.
[16]鄒維武,王渙群,熊念芬,等.參附注射液聯合西藥在急性冠脈綜合征社區衛生院急救標準化流程應用多中心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5,29(7):93-95.
[17]陸夏凱,黃海英,賴桂鳳,等.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急救護理進展[J].吉林醫學,2014,35(5):1048-1049.
[18]王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臨床急救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4,9(7):78-79.
[19]楊莉,谷巖梅.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冠狀動脈介入術中無復流現象的急救護理[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4,6(1):110.
[20]顏羽.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急救與護理干預進展[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12):1813-1814.
[21]金立貝,潘寶權.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85例的院前急救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23):35-36.
[22]劉俊杰,張鳳梅,劉艷玲,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內科急救體會[J].中國處方藥,2014,12(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