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嘉凌
(賀州市人民醫院藥學部,廣西 賀州 542800)
冠心病又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該病是由于患者脂質的代謝異常,其脂質在血管中囤積,導致其心肌缺血及缺氧所致[1]。目前,臨床上對冠心病患者常使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但其會發生不同程度的不良發應。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對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賀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比較對冠心病患者使用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賀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實驗組(n=35)和對照組(n=35)。這些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的功能性疾病。2)合并有嚴重的精神障礙。3)對本次研究的所有藥物過敏。在實驗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20例;其年齡為41~82歲,平均年齡為(63.2±2.7)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40~81歲,平均年齡為(64.1±2.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讓兩組患者均根據自身的病情選用阿司匹林、拜新同及硝酸甘油進行常規治療。其用法為:阿司匹林,口服,每次服用0.3 g,每天服用3次,連續治療7 d。拜新同,口服,每次服用30 mg ,每天服用1次,連續治療7 d。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每次含服0.25 mg,每5分鐘可重復含服1片,直到其癥狀緩解。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使用大劑量的阿托伐他汀(生產廠家: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0258)進行治療。阿托伐他汀的用法為:口服,每次服用40 mg,每天服用1次,連續治療7 d。為觀察組患者使用小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阿托伐他汀的用法為:口服,每次服用20 mg,每天服用1次,連續治療7 d。
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照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皮膚瘙癢,有2例患者發生肌肉疼痛,有2例患者發生肝功能異常,有2例患者發生胃腸不適,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0.00%。在實驗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現皮膚瘙癢,有1例患者出現肌肉疼痛,有2例患者出現肝功能異常,有1例患者出現胃腸不適,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4.29%。兩組患者不良發應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該病的高發群體為老年人。目前,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冠心病的致病因素有患者心機肥大、過度疲勞、心動過速、情緒激動等。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全身乏力、心悸、心慌、有悶脹感、慢性房顫等,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2]。目前,臨床上治療冠心病以減少膽固醇及脂蛋白在肝臟及心臟中囤積的數量[3],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率,促進脂質的代謝,改善患者病情為目的[5]。阿托伐他汀是一種降血脂的藥物,可有效地降低患者體內脂蛋白及膽固醇的水平,特別是可降低其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率[4]。有研究資料顯示,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冠心病的效果較好,但使用該療法的患者會發生不同程度的不良發應。為了進一步研究及比較對冠心病患者使用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筆者對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賀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患者不良發應的發生率為14.29%,兩組患者不良發應發生率相比,無顯著性差異。可見,在治療冠心病時,適當增加阿托伐他汀的使用劑量,不會增加不良發應。
參考文獻
[1]葉廣寧,歐家滿,黃萬里,等.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血脂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3):313-314.
[2]楊焱.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炎癥、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7):4208-4210.
[3]周莉,劉翠平,武霞,等.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4):884-886.
[4]朱麗,李琳,高曉,等.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的效果及不良反應[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20):3905,3908.
[5]殷江明.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療中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35):64-65.
[6]蔡紅霞.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的效果及不良反應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3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