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兵,賢趙中
(攀枝花中心醫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腦動脈瘤(cerebral aneurysm)又叫顱內動脈瘤,是腦動脈管壁局部血管異常導致腦動脈內腔局限性擴大而產生的動脈壁瘤樣突起物。此病患者在發病的早期可出現偏頭痛、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嚴重者還會相繼出現視覺異常、血壓升高、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發癥,進而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近年來,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上逐漸采用CT血管造影檢查診斷腦動脈瘤。為了進一步探究CT血管造影檢查在診斷腦動脈瘤中的應用價值,筆者對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攀枝花中心醫院收治的40例腦動脈瘤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攀枝花中心醫院收治的40例腦動脈瘤患者。這些患者被納入本次研究的標準是:1)經初次檢查被診斷患有腦動脈瘤,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記憶力下降、頭痛、意識障礙、嘔吐等癥狀。2)未患有進行CT檢查的禁忌癥。3)在其家屬的陪同下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4)不對碘對比劑過敏。5)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在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有25例和15例,其中年齡最小的18歲,年齡最大的79歲,平均年齡為48歲。
在這40例患者入院后,我院均對其進行常規顱腦檢查,并對其進行碘對比劑耐受性試驗。然后,根據對患者進行碘對比劑耐受性試驗的結果,對其實施CT血管造影檢查。進行CT血管造影檢查的方法是:1)讓患者取仰臥位。使用雙筒壓力注射器將碘對比劑注入患者的肘前靜脈(碘對比劑的注射劑量為1.0~2.0 ml/kg,注射速度為2.5 ml~3 ml/s)。2)在注射完碘對比劑約20 s后,使用西門子16排螺旋CT機,按照從顱底到顱頂的順序對患者的頭部進行掃描。3)對患者的原始數據圖像進行分析后,在主機做層厚0.6 mm、層距0.4 mm的基礎重建,并將重建后的原始數據圖像傳輸到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處理圖像使用的技術包括曲面重建術(CPR)、最大密度投影術(MIP)、平面重建術(MPR)和容積重建術(VR)。在進行圖像處理的過程中,影像科醫生利用圖像處理技術對醫學圖像進行分割,去除圖像中的顱骨,從而能在不同的角度觀察腦動脈瘤的形態、大小、位置及其與周圍血管的關系。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進行CT血管造影檢查發現,這40例患者共存在40個腦動脈瘤,其中,有18個動脈瘤位于前交通動脈,有8個動脈瘤位于頸內動脈,有4個動脈瘤位于后交通動脈,有10個動脈瘤位于大腦中動脈。在這些動脈瘤中,直徑最大的28 mm,直徑最小的3 mm,平均直徑為(21±4)mm。后經進行DSA檢查發現,這40例患者共存在42個腦動脈瘤,其中有38例患者患有單發腦動脈瘤,有2例患者患有多發腦動脈瘤。用CT血管造影檢查診斷腦動脈瘤的準確率為95.24 %(40/42)。同時,用多排螺旋CT腦血管造影術檢測出的40個腦動脈瘤,其位置、大小、類型均十分明確。
腦動脈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顱內血管病變。目前,此病的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確,但有學者認為,此病的發生可能與創傷、感染、腦動脈管壁先天性異常及其腦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等因素有關。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易發生嘔吐、頭痛或體溫升高,并伴有記憶力下降及意識障礙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嚴重者還可因瘤體破裂而發生腦實質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危及其生命安全。目前,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急性腦梗死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所以,早期對此病患者進行準確的診斷和治療變得至關重要。對疑似腦動脈瘤患者進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臨床上診斷腦動脈瘤的“金標準”。但該檢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創傷性,需在無菌的環境下進行,且檢查的費用較高。因此,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CT 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檢查因具有操作簡便、掃描速度快、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成像的質量高等優點,被應用于腦血管疾病的臨床診斷中。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進行CT血管造影檢查發現,這40例患者共存在40個腦動脈瘤,其中,有18個動脈瘤位于前交通動脈,有8個動脈瘤位于頸內動脈,有4個動脈瘤位于后交通動脈,有10個動脈瘤位于大腦中動脈。在這些動脈瘤中,直徑最大的28 mm,直徑最小的3 mm,平均直徑為(21±4)mm。后經進行手術探查及進行DSA檢查發現,這40例患者共存在42個腦動脈瘤,其中有38例患者患有單發腦動脈瘤,有2例患者患有多發腦動脈瘤。用CT血管造影檢查診斷腦動脈瘤的準確率為95.24%(40/42)。同時,用多排螺旋CT腦血管造影術檢測出的40個腦動脈瘤,其位置、大小、類型均十分明確。根據這一研究結果證實,CT血管造影檢查在診斷腦動脈瘤中的應用價值較高 , 能為臨床醫生診斷此病患者的病情提供較為可靠的科學依據。但是,用該檢查方法診斷腦動脈瘤仍存在一定的誤診率,分析其原因是:在對患者進行腦血管造影的過程中,由于碘對比劑的注射速度較快,使一些體積較小、瘤頸較長的動脈瘤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被碘對比劑有效充填,故影響了其顯影的效果。
綜上所述,用CT血管造影檢查診斷腦動脈瘤,具有成像清晰、準確率高、快捷、微創等優點。但是,用該檢查方法診斷腦動脈瘤仍存在一定的誤診率,并不能完全取代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因此,臨床醫生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選取合適的診療方案,并結合多種圖像,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分析。
參考文獻
[1]周存河,崔彩霞,劉懷軍,等.磁共振血管造影測量腦動脈分叉角度對顱內動脈瘤篩查及測評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17):2035-2037.
[2]楊育新.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診斷腦動脈瘤的價值評述[J]. 中國醫學工程,2016,24(09):99-100.
[3]陳加源,曹杰,許衛國,等.雙能量CT血管造影和二維、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在診斷腦動脈瘤中的比較[J].廣東醫學,2014,35(11):1699-1702.
[4]贠紅雨,劉海濤,吳瓊,等.不同方式診斷腦動脈瘤的效果對比(DECTA、2D-DSA、3DDCE-MRA)[J].中國數字醫學,2017,12(04):85-87.